APP下载

浅谈“凑十法”在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中的运用

2013-04-29王志军

关键词:小学数学

王志军

摘 要: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教师进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凑十法”在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中的运用的教学案例,就体现了这种教学理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凑十法;进位加法;退位减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7-0064-02

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进位加法”讲到了“凑十法”,它的原理是:把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中接近10的一个凑成10。方法是:离10近的那个数缺几够10,就从另一个加数借几凑成10。然后再用凑成的10加另一个数被借走后剩下的数。通过教学探索,我发现:(1)凑十法并不局限于教材中所涉及的形式;(2)也不仅局限于进位加法,在退位减法中同样适用;(3)数学教学不应该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低年级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同时,还应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些因素才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一、凑十法在进位加法中的运用

在最初的教学中,我采用教材中的形式教学,由于多方因素,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当时我就想: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进位加法呢?此时学生对“10加几”和“几加10”的计算已经很熟练了,能不能利用“几加10”这一知识架设桥梁呢?

于是我重新设计了教学方案。大致如下:

(一)复习导入

4+10= 5+10=

7+10= 6+10=

通过学生练习回答,进一步巩固了“几加10”的计算。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题:7+9=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师:“7+9=”这个算式你能利用前面“几加10”的知识来计算吗?

生:把7+9变成7+10

师:如果把7+9变成7+10,多加了几?

生:多加了1。

师:多加的还要怎样才能和原来计算结果相同?

生:多加了1,还要再减去1。

教师板书:7+9=7+10-1=16

小结:“几加9”可以把9看成10,“几加10”再减1,因为加10比加9多加了1,所以一定要减1。

在这个设计里,充分利用了学生“几加10”的已有知识,把9转换成“10-1”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在后面教学“几加8”、“几加7”……的进位加法时,我也充分利用了学生对前面“几加9”的知识基础,把8转换成10-( ),把7转换成10-( ),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触类旁通,教学效果也不错。我想这种算法也应算“凑十法”吧。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被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学习活动是一个“顺应”的过程,即不断地对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作出必要的发展或变革。这一点我在退位减法教学中深有体会。

二、凑十法在退位减法中的运用

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中,教材里主要讲了三种方法:

(1)破十法:即把被减数“十几”分成10和几,先用10减去减数,所得的差再加上被减数分出的“几”。例如:12-9=10-9+2。

(2)连减法:先从被减数中减去“零数”——也就是被减数中个位上的数,被减数变成了10,还缺几没减够,就再减几。例如:14-8=14-4-4。

(3)想加算减法:根据进位加法逆算退位减法。例如:因为8+7=15,所以15-8=7。

破十法:充分利用数位知识,简单易学,教学效果良好。连减法:易于掌握,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但从长远来看,影响学习口算退位减法速度。想加算减法:前提是进位加法一定要熟练,否则,就很难熟练运用。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也多了。孩子们花钱买东西的经历自然不用说了。根据孩子们的花钱经历和学生对十几减10的计算熟练程度,我对“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教学做了新的尝试。重新设计了教案。

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买一只转笔刀要9元,假如你有15元钱,要买一只转笔刀,你会怎样付钱?有的说零钱够的话就用零钱付;有的说零钱不够就拿10元付,让售货员往回找给钱呗!

我借机转入新课,如果这15元刚好由一张10元和一张5元组成的(这样假设是考虑到15的数位组成),谁能算一算付清钱后还剩几元?这时很多学生举起手。回答的结果都是还剩6元。我指名班里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他回答说:从15元里拿出10元,还剩5元,本应该付9元,却付了10元,多付了1元,售货员还得找回来1元,这样一共剩6元。

接下来我就直接出示了“16-9=”这个算式,请学生计算。他们很快就算了出来。我又指名说算的过程,他们的回答是:16-9=16-10+1。我问:“为什么要加1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该给9,却给了10,多给了1,当然要要回1来了。”理解得多透彻啊!

“若是减8呢?”

“那就减10再加2呗!”

“若是减7呢?”

“那就减10再加3呗!”

“若是减6呢?”

“那就减10再加4呗!”

“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把减数凑成10来减,多减了几,就再加上几。”

这种源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算法是否也可称为“凑十法”呢?

看着学生因为学会了而无比高兴的样子,我想:今天班里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竟然都会算了,看来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只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去理解数学内容,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有不断探索,深入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了解他们的内心情感,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这样学得的知识掌握得才会更牢固、难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转化成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使他们想学数学,爱学数学,乐用数学,增强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让数学更好地服务于生活。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