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争让我们记住了什么?

2013-04-29李敏锐王爽邓小红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拯救战争爱情

李敏锐 王爽 邓小红

摘 要:英国当代重要的女作家帕特·巴克在《双重视角》里从战争给主人公斯蒂芬留下的身心创伤入手,刻画了其经历的所有战争以及这些战争给他这一个体留下的伤疤。战争,尤其是现代战争,它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创伤,让我们记住了些什么呢?巴克在本书中以一个现代作家的视角反思和拷问了战争,暗示了只有爱和宽容才能避免战争,战争双方是没有赢家的,现代人应该重新反思战争,也反思自身。

关键词:《双重视角》 战争 爱情 拯救

英国女作家帕特·巴克1943年5月出生于英格兰北部的约克郡,出身于劳动阶层的她曾就读于伦敦经济学院(LSE),从事文学创作前以教书为业。从小由开小食品店的祖父母养大的巴克,亲眼目睹作为清洁工的祖母、母亲和姐姐的生活,对英国劳工妇女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1982年,巴克出版了处女作《联盟街》(Union Street),从此一直以劳动妇女的命运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相继出版了《炸塌你的房子》(Blow Your House Down)和《世纪的女儿》(The Century?蒺s Daughter)等小说,从而在英国文坛崭露头角。到了20世纪90年代,巴克的《重生》三部曲(Regeneration Trilogy),即《重生》(Regeneration)、《门里的眼》(The Eye in the Door)、《亡魂路》(The Ghost Road),影响甚大,尤其是在1995年出版的《亡魂路》为作者摘得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之后。继此之后,作者又相继出版了《另一个世界》(Another World)、《越界》(Border Crossing)和《双重视角》(Double Vision)。

战争,历来都是作家关注的主题之一,也不乏作家为了刻画战争而亲自参与战争。对于没有参加战争的巴克来说,描写不了战争的血腥场面和残酷,也不能描写战争的宏大场面和壮观。巴克选择了一个当代作家力所能及的内转向视角,抓住残酷的战争给小说主人公心灵所带来的创伤和痛苦这个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和思考,2003年由Hamish Hamilton出版的《双重视角》正是当代作家对战争的一个内转向思考的杰出范本,作者深刻揭示出了战争,尤其是现代战争给现代人带来的那种刻骨铭心的伤和沉静的痛。

一、颤栗的躯壳 脆弱的灵魂

《双重视角》叙述了驻外记者斯蒂芬·鲨奎经历了萨拉热窝、阿富汗和“911”事件,跨度从“一战”直到现代,最后来到他弟弟所在的纽卡斯市的一个村落从事战争题材创作的故事。他的经历让他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成为灾难和痛苦的现代人。战争是残酷和毁灭性的:“强者掳走他们所能掠走的,弱者忍受他们必须忍受的,而死者再也无法生还。”① (180—181)残酷的场面常常使得斯蒂芬异常痛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战中那些血腥的惨幕不断地困扰着他:“她双目圆睁,裙子被掀到腰部,叉开的大腿下有一摊血迹。”(52)这是他和战友本·弗洛比舍在“一战”中见到一位女孩被奸杀的场景,见到这个情景,斯蒂芬的第一反应就是跪下来把女孩的裙子拉下来盖住大腿,然后他想合上她可怕的双眼,但他却不敢去触摸她的脸。当他躺在睡袋里,却丝毫没有睡意,那个已然死去的女孩茫然空洞的双眼圆睁着向上看着他的样子,一直浮现在他眼前。他感觉“她的头躺在他的枕头上,当他蜷缩着身躯试图躲避她时,却发现她的身体就在他自己的身子下面,就像干涸了许久的沙滩似的”。(55)没有什么比这个场景更能让他不安和恐惧的了。女孩的无助和凄惨的遭遇让他觉得人类在暴力和犯罪面前是如此的脆弱,反复重现的噩梦经常把他从梦中惊醒,“从来没有什么如此影响着他的生活,尽管他也看过很多其他更糟糕的事情。”(55)每次惊醒,他都不敢开灯,因为他觉得“灯光比黑暗更让人感到害怕”。(72)战争的阴影应经困扰着他睁眼的生活,也缠绕着他闭眼的生活,那种恐惧来自看不见、听不着的虚无的人影和声音,这种幻觉常侵蚀着他清醒的大脑,使他感觉“自己就被活埋了似的。梦里没有一丝光线,只有臭味,喘吁声,他的皮肤被别人的血浸泡着,常识告诉他:假如他胆敢动、喊叫或是蠕动一下身子的话,上面定有他从未谋面的人正拿着刀子、枪和其他武器等着来干掉他。”(72)战争致使的创伤、后遗症掏空了斯蒂芬的灵魂留下了一个空洞的躯壳,这个躯壳亦然是颤栗而战战兢兢的。巴克在她的《重生》三部曲里也多次塑造了被战争所影响的“颤栗的躯壳”形象:万斯别克和里瓦斯医生就是如此。

“颤栗的躯壳”里裹着的又是什么呢?不是坚持、不是果断、不是勇敢,而是脆弱的灵魂,脆弱到了近乎怕“光”、怕闭上眼睛睡觉噩梦的来袭,斯蒂芬在经历了炮火纷飞和血腥暴力之后,精神已经震惊、痛苦,近乎麻木和冷漠。他已经没有了激情和活力,这影响了他的婚姻,直至妻子跟别人有了私情;这也影响了他的工作,直至提出了辞职,“他为事业牺牲了自己的婚姻,而现在,他的婚姻也结束了,对工作也失去了热情。”(35)作为一名驻地记者,职业又要求他必须用冷静和理性的态度来面对自己在报道工作中碰到的冷酷与暴行,而在生活中他必须用激情和满腔的热情来面对妻子和朋友,他无法在这两种极端的情感间转换,也难以调整自己对待工作和生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以致使得自己郁郁寡欢、情绪低落,也近乎到了人格分裂的地步。

战争,这个血腥和暴行的代名词,确实是件可怕的事,它给人们的生活,从肉体到精神上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或许并非所有的战争都是罪恶的,但正如《圣经》中所说,“战争都是罪的后果”(罗马书30:10—

18)。或许有人争辩说,如果没有战争,斯巴达克斯还在角斗场与角斗士厮杀;如果没有战争,希特勒将奴役整个欧洲,犹太人早已消失。细想过来,这些战争的起源是什么?不正是罪的结果吗?它源于罪,源于人性中的恶。鉴于此,巴克的《双重视角》中的标题是不是正是对“一战”以来的所有战争的一次深入反思呢?现代人,尤其是那些好战的现代人,口口声声宣称的正义之战,是不是都该站在战争的另一方替他人来思考一下呢?“双重视角”或许就是一次换位视角,换位思考,战争带给任何人——不管是战争的赢家或是输家,都是巨大的身心创伤。过去不会毫无遗漏地融入记忆,它必将拥有未来;创伤不会完全被记忆容纳,但总是而且必将渗入未来。当然,巴克也给读者,也给我们的现代人开出了一张治愈创伤和痛苦的处方。

二、无价的真爱 和谐的愿景

斯蒂芬在对生活和工作不再有激情之后,仿佛成了一具躯壳,一个只有肉体而没有灵魂的人。他挣扎着不断努力尝试摆脱战争给他带来的阴影和创伤,为了逃避痛苦甚至离开伦敦去了一个小乡村,但复杂的是,他居住的地方就在伍德兰德屋——他死去的战友摄影师本·弗洛比舍之妻凯特的附近,凯特是雕塑家,她的助手皮特·温格莱夫又恰是斯蒂芬女友贾斯汀的前任男友。战争的困扰与感情的纠葛再次双重夹击斯蒂芬,他变得越来越消沉,噩梦也不停地骚扰着他。

然而,自从他与一位十九岁的女孩贾斯汀恋爱之后,这一切似乎得到了改变。刚开始,贾斯汀对他来说“并不是特别具有吸引力,因为她面带稚气又过于健壮”(58),只是沉湎于她给自己带来快感的性爱,更从来没有料到自己会爱上与他年龄相差如此大的她,但是在接下来的交往中,这个已通过剑桥大学考试但因腺热病延迟上学的聪明姑娘逐渐吸引了他并产生了好感,并爱上了她。当贾斯汀被入室抢劫的小偷袭击时,斯蒂芬以最快的速度飞奔去救贾斯汀,也就在此刻,他发现自己早已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她。“他开始奋力奔跑,尽量头朝前往前冲,草丛绊着脚也顾不上理会,尽管他也明白,即使是他跑得心肺爆裂,也不可能及时赶到。”(243)斯蒂芬也最终在重新找到真爱后,千疮百孔的心才渐渐愈合,伤痛也慢慢地被抚平。弗洛伊德曾说过:“健康正常的爱情,需依赖两种感情的结合——我们可以这么说,一方面使柔情的、挚爱的情,一方面是肉感的欲。”② 斯蒂芬和贾斯汀的爱情建立在性爱的基础上,而性爱和精神之爱的结合,最终让他们的恋爱变得健康正常而真实。也正因为斯蒂芬重新找到了真爱,才抚平了血腥的战争和变故的婚姻带来的伤痛,才有了重新开始新生活的勇气。真爱让斯蒂芬拥有了坦然面对噩梦和伤痛的力量,“月光之下,他看到了贾斯汀的眼白,也就在此刻,他又看到了萨拉热窝被奸杀的女孩,但她已经失去了力量。”(303)当然,这不能说明已经永远没有了伤痛,但正如巴克书中写道“此刻,斯蒂芬脑海里已经没有那个女孩,或许不能说永远,但是已经足够长时间了。他转过身把贾斯汀揽入怀里”。(303)

战争是导致斯蒂芬精神内伤的“元凶”。战争对一个人的伤害不仅仅是使其无家可归,肉体伤残,更大的伤害是对其精神的摧残,对其意志的蹂躏,让其内心感到颤栗,没有好好生活下去的勇气。但,纯洁的爱情就是一剂良药,这种无价的真爱恰能治愈其心灵上的伤口,能使其振奋精神,战胜恐惧,坚强地活下去。

作者巴克在这里实际上也是从双重视角来分析战争:战争的危害性及其爱情的美好。战争是人性恶的一面,具有可怕的破坏性,战争的双方不管是正义还是非正义,追其根源就是恶的结果,就是一种“互为因果的行为”③,为什么要去追逐这种建立在战争基础上的利益,而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呢?少一点贪欲,多一点豁达;少一点冲动,多一点理智;少一点冷酷,多一点爱心,整个人类世界不是会更加和谐吗?爱情又是人性善的一面,具有美好的构建性。正因为有爱,人性才不会泯灭,人与人才能和谐相处,社会才能稳定发展;即使是受过伤害的心也能在爱的安抚下逐渐愈合,重拾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对生命的珍视。巴克在这里,对战争的根源和发动战争的双方进行了分析和拷问,也寄托了作家本人对和谐世界美好的愿景,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作家关注现实社会和生命的体现。

三、战争与爱情 地狱与天堂

巴克通过《双重视角》,表现了现代人在面对战争和恐怖事件发生时的脆弱和无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及其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也反映了其期望和平与人类能永远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不管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战争终归是要死人的,而且常常死伤众多。”④ 其实战争是没有赢家的,即使有也是短暂的,“战争就是地狱”⑤。巴克在《双重视角》中描述了“一战”战场,也刻画了现代战场,斯蒂芬不仅经历了萨拉热窝和阿富汗战场,也亲临了“9.11”恐怖袭击现场,他实际上就是巴克叙述之历史的见证人,也是成千上万的现代战争受害者之一。战争是地狱,地狱中的人都在煎熬;战争是没有道德的,它把暴力发挥到极致;战争是残酷的,它给人带来的不仅是肉体上的折磨,而且还有心理上的摧残。

但,战争过后的人们如何走出阴影,重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巴克也提出了作家理想状态下的解决方案——爱情。爱情是治愈创伤的唯一良药,找到一份不离不弃的、始终如一的爱情,就是斯蒂芬重振精神的秘诀,爱情给了受伤人以安慰、勇气和力量。爱情就是他们避风的港湾,是他们的天堂。尽管斯蒂芬也经历了由性欲至爱欲的升华阶段,但这一切正如弗洛依德所说的,“它是在一种没有压抑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样,爱欲才能在一种秩序中长存不衰。”实际上,这里的爱欲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爱情。爱情正是人类的拯救者,没有爱的世界是难以想象的,换句话说,爱的天敌也正是战争,爱情就是天堂,战争就是地狱。

巴克在《双重视角》中,把两性关系置于战争之中来思考,其实并不是首创。但身为当代作家,她对现代战争的根源和战争双方的反思和拷问,对治愈战争创伤的真爱的渴慕和憧憬,对人类社会和自身拯救力量的探求,却能让当代读者掩卷长思和为之动容,这也是在警告战争的发动者和蠢蠢欲动者,战争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① 本文原文引用均出自Pat Barker, Double Vision (London: Penguin Books, 2003)一书,引文均由笔者译自原著,在文中只标明了页码,不再另注。

② 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第134页。

③④⑤ 迈克尔·沃尔译:《正义与非正义战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第25页,第25页。

本文系华中农业大学人文社科课题“帕特·巴克创伤小说”研究成果之一

作 者:李敏锐,华中科技大学文学在读博士研究生,华中农业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现当代英国小说;王 爽,硕士,中南民族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及文学;邓小红,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编 辑:钱 丛 E-mail:qiancong0818@126.com

猜你喜欢

拯救战争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虔诚的行者
中国企业再“拯救”德国机场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