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中翠翠美的特征
2013-04-29王莉
王莉
摘 要:《边城》中的翠翠是作者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位人物形象。她天真、活泼、富有朝气,是大自然的化身,是美的象征。她展示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以她人性的善良与淳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关键词:沈从文 《边城》 翠翠 形象
沈从文的《边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件别致的艺术精品。他歌颂了“人性美的至美”,是“表现人性美的力作”,是“人性美的赞美诗”。而《边城》的主人公翠翠却是作者刻画的最成功的一位人物形象。她天真、美丽、富有朝气。是作者的理想化人物,翠翠以她独特的艺术美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一、形象美
《边城》的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甘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缘绳的渡船……都自然而又美丽,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翠翠就是在这种优美的、宁静的、和谐的环境中长大的。因此,也就注定了她温顺、淳朴、率真、美丽的性格。
翠翠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山村美少女,她聪明可爱,温柔大方,是振河边一朵挂露的花蕾,是青山下一只洁白的羔羊,是爷爷脚前脚后一只惹人怜爱的猫咪。她从青山翠竹中走来,身上便带着山野的秀气和清纯。她人虽小却非常懂事,每天都争着和祖父拉渡船。故把皮肤变得黑中泛红,显示出力和美。美丽的翠翠有着同样美丽的名字,“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拾取的一个近身的名字。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这几句的外貌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清纯可爱、美丽大方的翠翠。翠翠成长于重义轻利、与世无争的环境中。有着山川的秀丽和淳朴的民风。湘西的清风丽日、灵山秀水陶冶了她的情操,质朴的民风净化了她的心灵。所以,翠翠有着如水晶一样清澈透明的性情和恋情。翠翠的成长固然是与她身处的边城环境所离不开的,她更深受朴实民风的熏陶,更深受那与之朝夕相处爷爷的为人处事的影响。爷爷是管理渡船的能手,他为人忠厚老实,重义轻利,一副古道热肠,“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他从不计较报酬,从不贪图便宜,嘴上老是嚷着“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六月里泡茶给过路人喝,让他们吸味道好的草烟,把自己心爱的烧酒随便给城里人喝。也正是因为爷爷的影响,翠翠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乖巧,于是她便“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当“翠翠抱膝在月光下……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黄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虫声繁密如落”。此时的翠翠是美丽的、温柔的。清新的空气、皎洁的月光、美丽的景物,把翠翠衬托得更加美丽,真是山美,水美,人更美,使我们沉醉在大自然的纯美之中。
二、人性美
走进《边城》,你一定会被那浓郁的质朴民风和大自然浑然一体的人性美所深深打动。因为《边城》是歌颂“人性美的力作”是“人性美的赞美诗”。《边城》所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在他的希腊小庙里供奉的就是“人性”,而翠翠就被供奉在这座希腊的小庙里。翠翠就在这片灵山秀水与纯朴民俗的呵护下长大的。于是她便是自然的化身,是作者理想化的人物,是作者对人性美的孜孜探求,是她融注在乡土挚爱之情的生命赞歌。《边城》所展现的世界是淳朴、醇厚、明净、健康的。它是在用一种美好的人性感动着我们,用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守护着她人性的小庙。
翠翠是美丽的、善良的。她的爱情世界纯净、美好,超过了一切世俗利害关系,但同时又是朦胧的、若隐若现的,让人难以把握。随着时间的推移,翠翠也长大了,情窦初开的她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装扮新娘子,喜欢摘象征爱情的虎耳草。当看见王团总家小姐手上戴一幅麻花铰的银手镯,心中会有些羡慕,但她的爱却是一串美丽而又漫长的梦。
翠翠在爱情中的表现向来被视为人性美的表现。当傩送与翠翠第一次相遇时,翠翠内心的爱情火花就擦亮了。不过,当时只是朦胧的、恍惚的、不清楚的。当傩送邀请翠翠到他家等爷爷时,翠翠误以为要她到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心里便觉得受到了很大的侮辱。于是,就轻轻地骂他“悖时砍脑壳的!”但傩送非但不生气,反而找人送她回家,在回家的途中,得知那人是诨名“岳云”傩送二佬,想到先前骂他的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到家见着了祖父,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初涉爱情的翠翠是矜持、害羞、含蓄的。
两年后的端午节,翠翠和祖父又到城里看龙船,翠翠人长大了,但傩送一直在她的心里隐现、鼓荡,使她不能忘记。从祖父与长年的谈话里,方可明白二佬是在下游六百里外青浪滩过的端午。而在回家的路上,翠翠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由此可见,翠翠的心已随傩送而去,爱情的湖面已不再平静。爷爷提起旧事说道:“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翠翠听后,“嗤的笑了”。这把一个少女应有的温柔、矜持,以及恋爱期女孩的羞涩、娇气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翠翠大了,多了些梦幻,多了些思虑。小说着重表现了翠翠朴实真挚的情爱美。当她知道第一个来做媒的是大佬时,却“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地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这里的翠翠是惊愕、失望的。她掩饰了自己内心的不满,把自己的心事装在肚子里,在那个美丽的梦境中等待着幸福的降临。她朦胧的爱情是为傩送而开放的,傩送人长得美,又富有诗意。一句“大鱼会吃掉你”成为两人爱情发展的一种很好的隐喻。每当翠翠听到这句话,心里就会想起傩送,想到误骂他的那句话。心头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一种温柔的回忆。当爷爷说到天保求亲时,她就“痴着,忽地站起,半簸箕豌豆便倾倒到水中去了”。这表现了翠翠对爱情的忠贞专一,流露出了对天保这份爱的拒绝。心里老是想着傩送,早将天保求亲的事“忘掉了”。她对傩送的感情一直处在少女期的梦境状态。傩送在月夜里为她唱歌传情,她为这美妙的歌声所俘获。“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到悬崖半腰上,摘了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耳草。”这也集中体现了她对傩送那朦胧的爱情现在已确定了。摘到了虎耳草却又不知把它交给谁,这也体现了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翠翠的梦是美丽的,但梦醒之后,便是残酷的人生。天保掉进河里淹坏了,祖父去世了,傩送也赌气离家出走了,可她依然还在痴情的等待……
三、爱情美
《边城》是“人性美的赞美诗”,它里面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恬静。小说的主人公翠翠是作者所设计的“希腊小庙”里的美女子。她“健康、美丽、善良、富有朝气”,构成了“边城的人生形式”。然而,这么一位如花似貌的女子却有着令人心伤的悲苦命运。爷爷在一夜之间去世了,傩送也离家出走了,她的命运却以悲剧而告终,这一切不得不令我们心寒,不得不让我们对这位执著的纯情少女充满怜爱之情。
翠翠是位精彩但又苦命的人物,她自幼父母双亡,长年与祖父生活在一起,祖父对她呵护百倍,但翠翠未免还是“孤独了点,爱坐在岩石上”内心的那点心事却无人能诉说。她有时会“忽然哭起来”,她的哭也正反映了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翠翠是天真的、纯洁的。在她经历了人生重重的打击之后,她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和寂寞。在面对天保的外出闯滩而死,唯一的亲人爷爷也忧郁地死去,傩送也心怀内疚离开家乡之后,她才明白自己原来所不明白的事情,于是她哭了一夜,想了一夜,一夜之间“长成大人”。她由无忧无虑到有所思有所虑,由做梦到现实,她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坚强。面对这一切,她没有倒下去,而是坚强地等着傩送归来。
当傩送与翠翠被生生分离后,我们最不情愿看到的就是在翠翠身上再次重复着母亲的悲剧。但令我们欣慰的是翠翠与傩送并没有像母亲与军人那样双双殉情而死,傩送也没有放弃这份爱情。“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应。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它吧。我尚不知道我应当的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为了爱情,傩送坚决地抵御着物质的诱惑。再看翠翠她远比绝望的母亲更勇敢、更坚强。她谢绝了船总顺顺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以为名分不定妥,到一个生人家里去不好,还是不如在碧溪等,等到二佬驾船回来时,再看二佬意思”。于是,翠翠便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的命运做持久地战争。面对种种磨难等待着傩送归来,勇敢接受不幸命运的挑战。在爱情挫折中翠翠的性格展现出了柔中有刚的美。
总之,翠翠是美丽的、可爱的,是美的化身,是倾注着“爱”与“美”理想的艺术形象。她在大自然的纯美中长大,深受着边城淳朴自然、喜陶陶乐融融民风民情的熏陶。因此,养成了她有水一样的性情,她是作者乡恋情感与怀旧思想孕育出来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翠翠的爱情故事是一首凄美的歌。它唱出了翠翠对朦胧爱情的向往和憧憬,唱出了翠翠内心的悲苦和等待,也唱出了翠翠身上那独特纯洁无邪的美。她对傩送的爱是由朦胧——觉悟——执著,这也说明了她由单纯到成熟的成长过程。她和傩送的爱情是真挚纯洁的,但他们并没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本该开放的爱情蓓蕾却过早地凋零了。随着祖父的去世、天保的葬身桃源、傩送的离家出走、白塔的倒塌,一个
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却以悲剧而告终。到最后,只剩下翠翠一个人孤独地守着渡船,守着白塔,守着希望,等待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傩送。也许翠翠根本就不知道,她的等待只是遥遥无期的守望。人们对这位执著的纯情少女充满了怜爱之情,而对她那段凄苦悲怜的爱情却充满了无限的同情。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边城[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8.
[2] 凌宇.边城[M].北京:北京十月出版社,2003.
[3] 凌宇选编.边城[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4] 沈从文.边城[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5.
作 者:王 莉,硕士,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言文字教学工作。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