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江浙文化家族尚学重教理念探析
2013-04-29段继红
段继红
摘 要: 清代江浙文化家族人才辈出,与其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他们在重视举业的同时,兼顾琴棋书画,培养家族子弟的综合素质;并崇尚新学、经世致用,使得门祚振兴,延绵不断。
关键词: 重视科举 素质并重 承袭家学 崇尚实学
清代江浙文化家族之所以能够人才辈出,不仅在于对子弟教育的重视,还在于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及方法。虽然重视育人的传统在清代已被僵化无用、八股化的科举所淹没,但是,仍有众多有识之士和文化家族在科举之外,重视子弟的人格教育和经世致用的新学,主张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将科举应试视为光耀门楣的唯一途径。
一、重视科举,素质并重 在科举为入仕主要途径的社会中,家族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家族长远利益能否维护,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家族是否“代有闻人”,可以说,人才、教育、科举,是家族文化链条上紧密联系、不可或缺的三个环节。文化家族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子弟成才,而衡量其成才的重要标准即是科舉考试的成绩。作为科第的延续与补充,出仕为官、为学树德,往往更能体现一个家族人才的众多、族运的兴旺。翻开明清江浙地区诸族家谱、族谱,就会发现那些文化家族多是科举名族,如常州府的庄氏、吕氏、秦氏、刘氏、张氏等,无一不是人才丛聚、科举发达的家族。其中恽氏有“十七进士出一门”的壮观景象;秦氏亦是进士之家,据《重辑锡山秦氏宗谱序》记载:“吾秦氏当前明中叶及本朝乾嘉间,服官中外者,一时恒有数十人,而应春秋二试亦如之,榜发必有掇巍科、登上第者,而出为名臣、为循吏,出为文学、为醇儒、为孝子悌弟者,又历历可数。吁,亦盛矣!”?譹?訛刘氏一族则以“四世翰林”“五世进士”“七世孝廉”之家著称于世,正如刘汉卿所言:“何其盛也,何其绵绵不绝也!”?譺?訛文化家族的长盛不衰,正是通过科举入仕得以延续和振兴,而家族的兴旺也更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由于科举的兴盛,清代学校的教育内容,无过时文帖括,生徒也追求时艺,思想僵化。创办新式书院,给腐朽的教育注入新鲜活力,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阮元顺应了这种形势,勇敢地担当起改革书院教育、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创办了诂经精舍和学海堂两书院,提出了与一般书院不同的办学目的:主张教育“以励品学,非以弋科名”?譻?訛。从其开设的课程来看,所要培养的人才是知识广博、精通一艺的通才。两书院首次明确提出以经史词章为书院的主要教学内容,代表了有清一代学术思想特色的书院类型,是清代有识之士对死气沉沉、唯科考是瞻一类官方书院的反拨,在清代教育思想中意义重大。
在文化家族内部的教育中,除举业外,也十分重视对子弟文学、艺术等文化修养的培养。如查氏家族,除传统的经学外,其他如文学、史学、医学、书法、绘画等也成为家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并由此形成家学传统。查崧继退居后对嗣琏、嗣琛两儿“不令为科举干禄之学,而读书为诗、古文”?譼?訛。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查氏子弟多半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素养。常州的几个文化家族,在诗文、经学、书画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丰厚的成绩。如秦氏家刻的《诗钞》,辑录了秦氏家族自宋秦观以下至于清代所作之文,计12卷,共搜罗123人490余篇文章。唐文治在《锡山秦氏文钞序》中感慨道:“王迹熄而《诗》衰,《离骚》作而文辞之事兴,于是乎专集名焉;《昭明文选》撷汉魏晋诸代之菁华,于是乎总集名焉。从未有以家族之著述汇为鸿编者,即有之,亦不过三五人或十数人而止。然已不数数觏,而况奏对尺牍、书序赠答、散奇骈偶,璀璨蟊皇,兼以闺门辈悦,绣口锦心,丽藻彬彬,芬流寰宇,此虽海内名族如曲阜之孔、太原之王、清河之张、平原之陆,亦鲜斯美,而吾锡秦氏乃独擅其盛,弥令人其羡而起敬矣!”?譽?訛由此可见,家族文化在重视举业的同时,也注重家族子弟整体素质的培养。
二、承袭家学,重视母教 幼年时期是一个人接受良好的道德渥润、吸纳丰厚知识的启蒙阶段,家庭教育至关重大。颜之推认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陈宏谋说“父兄教之以家,师生教之以塾,由外支持,循循规矩,非僻之心,何自入哉?”强调的正是家庭早期教育及家庭与学校教育相互支持、内外配合的重要性。
仔细审视清代江浙文化家族的教育,就会发现,母教在启蒙阶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子女教育,关乎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兴旺,文化家族向来视之为头等大事。他们一致认为,接受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明理达义,立身处世,“人不读诗书,焉知伦理;不知伦理,便近禽兽”?譾?訛。另一个目的则是为了科甲仕宦、显亲扬名。读书和功名关系紧密,中举人、入进士、位翰林,而后荣登仕途,这是一条由教育铺就的成功之路。望族世家以“簪缨继世,科第传家”来激励子孙刻苦攻读,因此,家中子孙自幼就开始发奋读书,家庭往往是他们的第一课堂。古代文人因为游学或者游宦,长期在外,母亲便担负起家庭启蒙的重任,在勖勉儿孙读书志向和影响儿孙的学习态度上起着特殊的作用,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培养出了一大批振兴家族的抗鼎人物和报效国家的栋梁之才。明清两代,仅苏州府就出了25位状元,故以“苏州文盛出状元”享誉天下;而毗陵庄氏一门在清代就出了90名举人,29位进士,11人任职翰林院。这些朝廷重臣及著名文人背后,大多站立着一位受过良好教育并有着卓识远见的贤母。以常州词派开山鼻祖张氏家族为例,张惠言的父亲张蟾宾九岁而孤,其母白氏“课三子读书,口授四子、《毛诗》为之讲解”。张惠言四岁而孤,张琦乃遗腹所生,母亲姜氏“口授书”,担当起抚养教育之责。张惠言曾忆起母教的情形:“惠言依世父居,读书四年。反,先妣命授朔(即其弟张琦)书。先妣与姊课针凿,常数线为节。每晨起,尽三十线,然后作炊;夜则燃一灯,先妣与姊相对坐,感言兄弟持书倚其侧,针声与读书声相和也。漏四下,惠言姊弟各寝,先妣乃就寝。”?譿?訛张琦子耀孙也有记载:“府君四、五岁,姜太孺人口授书,伯父为之讲解。稍长,好学不辍,暑夜无帐,蚊虫群集,稍卧辄醒,醒则复读。”张惠言、张琦兄弟二人在艰难的环境下苦学成才,与早年受母亲的教诲与影响是分不开的。
常州派的词人中不光张氏一家,余者也多得益于母教,如陆继辂九岁而孤,其母林太孺人督教甚严,陆继辂在《先太孺人年谱》中有详细记载。陆继辂后来广泛涉猎诗词文赋,才情横溢,挥洒自如,均始于母亲的教育,因此他对母亲感情很深,写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怀念文章。陆继辂的侄儿耀通也少孤,其母庄氏“训其子如师”。张惠言的外甥董士锡及董的父亲、叔父都秉受其祖母钱氏的教导。徐乾学三兄弟在母亲顾氏的督课下,“课诵恒至夜午不辍”,后各官至名臣,世称三兄弟之官行、文行“皆母教也”。毕沅六岁,母张太夫人手授《毛诗》《离骚》,毕沅位极人臣后,乾隆帝御赐“经训克家”匾,褒奖其母教子之功。阳湖名士洪亮吉之母蒋氏,出生于世家大族,才识过人,熟读诗书。“生有夙慧,五岁能诵《毛诗》《尔雅》,稍长,熟汉魏乐府古词,习《急就章》。”洪亮吉六岁丧父,母蒋太孺人边织布,边教导,督促其学习,他的《机声灯影图》正是反映这一“母织子诵”的感人情景。薛福成在成年后也常提及其母顧氏对他少时读书的影响。薛母鼓励的方式往往是旁敲侧击,常以他人为例,“为言某能读书,身享令名、荣及父母,某不能读书,污贱危辱、濒于死亡”,令其“闻之而耸听汗下,罔敢自逸。故督责非甚严,而所学或倍常程”?讀?訛。翁同早年的学业亦由其母亲授,类似事例不胜枚举。当这些文人成年并成为国之重臣、学者文人之后,往往深有体会地撰文,如归有光的《先妣事略》,张惠言的《先祖姚事略》《先妣事略》,恽敬的《亡妻陈孺人权厝志》,陆继辂的《先太孺人年谱》《五真阁吟稿序》,董士锡的《林太孺人墓碣》,张琦《亡室汤孺人行略》等,表达了他们对于家庭教育中母教之功的褒奖和深切的敬意。
三、崇尚实学,经世致用
清代江浙文化家族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弥久不衰,还在于很多有识之士重视学问的经世致用,注重务实济世而不是科举中试。如清中期,庄存与继承唐顺之研经求世用的学术宗旨,对数学、医学天文、历法等实学也广泛研究,成为常州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无锡钱氏(钱锺书伯父钱基成)除精通经史外,亦通地、兵、医学乃至重力汽机之学;陵唐氏家训“读书”一条中云:“读书非止拾青紫、取荣名已也!”这不只是读书目的,也是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新诠释。这一理念对唐氏家族的职业价值取向有很大影响,家族子弟有从事儒业,也有经商。陵迁锡唐氏、无锡城中薛氏和钱氏等族,均或出入儒贾或致力于工商实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些具有开阔宽容教育理念的文化家族,既产生了学术大师,又涌现了近代实业巨子。无锡荣氏家训、武进龙溪盛氏宗规中“职业当勤”的训条,都有“士农工商所业虽不同,皆是本职”之语。这些文化家族在择业观上的机敏灵活特点与社会提倡的经世济事的精神相通,打破了传统重农抑商的观念,为我们揭开了江浙近代实业领先的谜底。
无锡薛福成家族的教育理念也是既提倡“读书明理”,又注重“经世致用”。其教育目的就是培育有正直品格和济世报国远大抱负的可用人才,也是薛氏家族“读书非求荣,只重后代”的真正内涵。这样的教育理念对薛氏子弟在求学、做人方面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家族的教育内容也十分广泛。除了作文、古文、诗赋、名人之作等传统的学习内容外,还注重经世致用的实学,甚至有“兵刑财赋之政、光声化电之术,无论男妇,皆通学而讲习之”的西式教育。
作为封疆大吏的阮元也注重通经致用,他研究天文、数学,编撰了《畴人传》卷,给后人研究古代天文数学提供了可贵的资料;研究金石,编刻了《山左金石志》《两浙金石志》和《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为保存珍贵的金石资料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认为地方志是经世致用的史书,先后主修了《广东通志》《云南通志稿》这两部名志;他研究水文地理,注重与现实的水利工程紧密结合,撰写了《江堤说》《海运考》《云南黑水图考》等,为现实的需要服务。阮元不仅自己写下了许多经世致用之作,而且在教学中也引导学生通过稽古去“经世”。他曾引导精舍学生结合浙江兴修水利的现实状况,对浙江的水道进行考证,《诂经精舍文集》载有学生关于考证浙江水道的优秀论文多篇。阮元曾希望清政府造巨船大炮以加强海防,抵御外侮,《诂经精舍文集》收入学生《炮考》文章多篇,对古炮的制造、历史发展、使用方法、今炮与古炮的区别以及清朝火炮的制作情况等作了考证。毋庸讳言,阮元作为清朝大臣,办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持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他主张培养的通经致用的人才不过是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有用的人才,但他开办新式书院,倡导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实行因材施教、自由探讨、质疑问难的教学方法,以及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公举学长、破旧创新的教学体制,
都是值得肯定的。阮元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对近代教育起到了启迪和开先的作用。
清代江浙的文化家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历史,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历史人物,毫不夸张地说,江浙的文化家族是清代人才的摇篮。这些家族教育丰富的内容、辩证的思想中蕴涵着对当代教育的重要启示,能为我们走出今天的教育困境,改进教育理念和培养杰出人才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宝贵的经验。
?譹?訛?譺?訛 刘琛、刘昕泰、刘尚德等校订:《武进刘氏绣衣坊大宗祠重修》,1929年排印,卷首。
?譻?訛 (清)阮亨:《瀛舟笔谈》,嘉庆二十五年刻本,卷四。
?譼?訛 (清)查元:《查氏族谱增辑》,道光八年刻本。
?譽?訛 (清)秦彬初辑、秦殿栋等选辑:《锡山秦氏诗钞》,道光十九年刻本。
?譾?訛 吴建华:《清代江南人口文化教育观念》,《吴文化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譿?訛 (清)张惠言:《先祖妣事略》,《茗柯文二编》(卷下),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版。
?讀?訛 曾佳佳:《清代薛福成家族文化初探》,《江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