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生命说再见

2013-04-29韩晨融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结局改编家庭

摘 要:通过对影片《姐姐的守护者》人物特色、艺术表现手法、创作风格、结局改编等方面的分析,来阐述电影创作者是如何运用电影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在传递原著主题的基础上诠释不一样的自我理解,旨在告诉读者应该客观地

各自欣赏和评价原著小说和由原著改编而成的影片。

关键词:家庭 爱 情感 改编 结局

影片《姐姐的守护者》(My sister?蒺s keeper)改编自美国著名小说家朱迪·皮考特(Jodi Picoult)的同名畅销小说。故事以“家庭”“人性”“爱”“伦理”为主题,讲述了一个简单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莎拉(Sara)和布莱恩·菲茨杰拉德(Brian Fitzgerald)为了挽救患有先天性白血病的女儿凯特(Kate),在基因工程技术的帮助下,生下了和凯特的基因完全契合的小女儿安娜(Anna)。从出生为姐姐提供脐带干细胞开始,安娜十一年来不断地提供血液和骨髓以保住姐姐的生命。但当凯特因白血病诱发肾衰竭,需要安娜的一个肾脏来保住性命时,安娜却把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她要从父母和姐姐那里解放自己的身体,最终,凯特病重,离开了人世。安娜胜诉,获得了自己身体的支配权,一家人继续生活着……

一、尖锐话题源自触目的现实

我们先从原作的创作初衷来看一看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朱迪萌发写此书的想法是来源于她的前一部小说《第二眼》(Second Glance)。在为这部著作研究美国保健卫生学的时候,朱迪接触到了美国优生政策、基因工程等理论。偶然情况下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夫妇通过基因工程成功生下他们的儿子,目的是为他们患白血病的大女儿提供匹配的造血干细胞以此来维持她的生命。当朱迪听完这个故事后,不禁开始思考:如果弟弟的出生没有让姐姐康复,那么弟弟会不会觉得是自己的责任呢?弟弟会不会觉得他的出生就仅仅是因为要救姐姐的命?这样的两个问题让朱迪最先构想出了莎拉这个人物,进而有了这个故事的雏形。她想让每一个接触到这个故事的人都来思考一下她所思考的问题。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疾病不再是不治之症,很多以前无法实现的治疗方法成为了现实,人类在享用这些高科技、新技术带来的无限益处的同时,很多行为已经完全忽视了人类最原始的情感,超越了希望、恐惧,以及所谓的公平。医疗技术的发展即可以成就一个完美的家庭,也可能毁掉一个家庭。

二、复杂内心的简单爱

这部影片通过对一个普通家庭不幸经历的叙述,充分展现了“爱”“亲情”“人性”“伦理”的融合及冲突。影片的故事情节虽简单,但贯穿于其中的人物却个个个性鲜明、特点突出,影片的一大成功之处也正是从这一个个人物的语言、行为、思想活动中完美地展现了影片创作者所要传达给观众的理念。

从安娜把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的那一刻开始,似乎主要矛盾就全部集中在了莎拉和安娜两人身上。设想一下你是影片中孩子的母亲莎拉。你的一个孩子患上了白血病,她生存下去的唯一希望就是你再生一个孩子,一个试管婴儿,用她的脐带血、骨髓、干细胞等等来拯救生病的那个。你会为此生养吗?莎拉在影片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有观众会批评她,也有观众会同情她。作为一个母亲,莎拉是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的,可是当她无法选择地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凯特身上时,自然忽略了儿子杰西(Jesse);当她不能亲自为凯特做任何实质性的帮助时,她只能依靠安娜。自然也无法去考虑安娜的感受。

设想一下你是那个试管婴儿,因为特别的目的来到这个世界。十一年里做过八次大手术,因为你没有对自己的监护权,而不需要得到你的同意。现在,你十一岁了,姐姐需要你的一个肾脏,从此你可能不能再参加你喜欢的足球队、拉拉队,甚至不能怀孕,你会为自己的身体、健康、将来的幸福对抗你的父母吗?十一岁的安娜,其实不懂的还很多,不过她爱她的姐姐,姐姐需要她做的,她就会去做。所以她也答应了姐姐去完成那个心愿。对所谓的生存与死亡她似乎并不明白,她的爱就是那么简单,看到姐姐开心她就会开心。就算把父母告上法庭,面对母亲的指责,安娜依旧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依旧陪在凯特身边,因为她爱他们。

设想一下你是这个家庭的“透明人”杰西。你得不到爱,没有什么关注,但并不意味着更自由,和全家每一个人一样感受着弥漫在整个家庭中的压抑。读写障碍使得你不愿意去学校读书,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整日在街头游逛,看形形色色的人与你擦肩而过。杰西这个人物似乎是整个家庭中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色,可当回顾整个影片时却会觉得这个人物其实是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这个家庭对人类情感的忽视。杰西的出现似乎总是伴随着“不公平”,在他身上不存在输赢,无需计划,甚至不用考虑去尝试争取什么。也许安娜的反抗也同时表达了杰西的心声。影片接近尾声处,杰西匆匆离开法庭,站在房顶撕碎他给凯特画的画像,碎片随风飞起,似乎也在告诉我们,杰西已经做好了准备和凯特说再见。

无论是这个故事的灵感来源,还是影片中一个个各具特色的鲜活人物,都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了创作者所要传递给我们的思想。家庭,这个特殊而又普通的社会群体,没有什么逻辑道理可言,有的只是感情,彼此间深厚的亲情。

三、结局的改编诠释不同的理解

原著和改编的影片具有共同的故事框架,但却对结局进行了不同的情节表述。总体来说,小说更多地强调了故事的真实性,一个不幸的家庭最理性的结局,真实却难免有点冷酷。而电影却在矛盾冲突的最后以饱满的亲情和鲜明的人性做了另一番诠释。让看过影片的观众结局后,心里五味杂陈的,不过在讨论电影版的结局前我想先来说说原著的结局:安娜在诉讼结束后的意外车祸中成了植物人,全家人都非常伤心,但最终安娜的家人还是选择拔了她的呼吸器,让她离开了人世。当然她的所有器官都接受了移植,姐姐凯特手术后恢复了健康,过上了正常的生活,而莎拉和布莱恩却一直活在记忆中。

朱迪在接受采访中曾经这样提过关于这个悲惨的结局。《姐姐的守护者》是她让自己孩子读的第一部她的小说。十二岁的凯尔(kyle)在读完小说后一个人在沙发上哭泣,不愿意和她说话,因为他实在很伤心。最后当凯尔冷静下来愿意和她谈谈时,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来结束这个故事?朱迪解释道,这个故事从开始就注定是悲剧收场。从医学角度来看,这个结局是对这个家庭来说最真实的结局;从道德伦理上来看,这个结局代表了一种最强有力的方式,来告诉这个家庭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一个结局是凯特的离去,一个是安娜的离去,哪一个更悲惨呢?如果说电影导演和编剧是对原著的结局进行了改编,倒不如说电影是用另一个人物诠释了电影主创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在这个家庭中凯特是大家的中心,所有的爱都给了这个不幸的女孩。但凯特的内心也是内疚自责的,在这个家庭里不应该只有她受到重视,安娜不应该是她的附属品,杰西不应该被忽视,莎拉不应该辞职,布莱恩也不需要什么都听从妻子的,因为他们都是这个家庭中平等的一分子。凯特在导演的安排下最终选择死亡,深刻地表达了她也有对这个家庭及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深厚的亲情。凯特在医院的最后时光里总是在翻看她的那本剪贴影集,似乎是在跟每一个人告别,也像是在跟每一个人道歉。本片的导演尼克·卡索维茨(Nick Cassavetes)在接受采访中说道,对于该如何结束这个故事,他考虑了很久。单就原著的结局,他个人非常喜欢,但并不适合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在去慰问患癌症的青少年时,他曾经问过他们这样的问题:你想过什么是死亡吗?害怕离开自己爱的人吗?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对于这些十多岁的天真可爱的孩子来说,他们其实都考虑过这些问题。在与病魔的斗争中他们很辛苦,也深知自己病得有多重,面对死亡其实早有准备了。

四、结 语

小说是以文字反映世界,电影则是用影像反映世界,由于作用于人的心灵方式不同,所以由小说到电影这一过程,对原著进行改编无可厚非。原著《姐姐的守护者》更在于凸显社会伦理道德和母爱,更希望激起读者对科技发展、对人类最本源的情感和感受冲击的思考。而电影的结局则是强调了一个家庭中环形的爱,不管在一个家庭中处于什么位置,身处什么情况,对其他任何一个家庭成员其实都是有着相同的亲情的。

现今大多数人在看过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后都不约而同地评价电影不如原著好。这可以说是一种固有的偏见,我则认为作为读者,或者观众,为何不尝试把原著小说和改编后的电影分别对待,正是因为他们有所不同,才更能体现出原著是优秀的,电影也是精彩的。作家和编剧都是创作者,他们其实可以赋予书和电影各自不同的价值,传达出不一样的感受。

参考文献:

[1] [美]朱迪·皮考特.姐姐的守护者[M].林淑娟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10.

[2] Picoult, Jodi. My sisters Keeper [M].Atria Books Fiction, 2004.

[3] 张宗伟.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作 者:韩晨融,文学硕士,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流。

编 辑:钱 丛 E-mail:qiancong0818@126.com

猜你喜欢

结局改编家庭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单纯男方因素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结局分析
论《水浒传》中时迁的人物形象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悲喜青楼情
第二产程中持续胎心监护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