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好自己的账
2013-04-29秦海
秦海
有个做生意的朋友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他做某商品批发业务,进货以后,按相对比较低的价钱再批发给下线,每月可稳稳地有五六千元收入。他的那些下线再批发或零售时,价钱相对较高,因而人家的收入也高于他。于是他的一个亲戚建议,再批发给那些下线时,适当提高价钱,使自己的收入能和下线基本持平。
这个朋友没有采纳亲戚的建议。他说,我算自己的账,觉得眼下这样批发带来的收入已经可以了。我不算人家的账,人家收入多少那是人家的事,算人家的账干什么呢?他继续以较低的价位批发给下线,下线也都乐于从他这里进货。一些同他一样的“上线”算人家的账,老觉得自己吃亏,因而提高了批发价,结果反而失去了不少下线,这些下线转而到我的朋友这里进货,他也由此增加了批发量,提高了收入。
听了朋友的经营之道,我很有感触。算自己的账,这不但是一个种生意经,更是一种人生经。
另有一个朋友和我一样,退休后领取一份退休金。记得赵朴初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月月都有退休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这个朋友不信佛,却有赵老的这种豁达,对退休金的多寡并不挑剔,说够吃够喝就满意了。一天,一个也已退休的同事找上门来,说在职人员的工资比他们高出许多,他们太吃亏了,要集体向上反映,提高他们的待遇。说着拿出一份签名单,不少人已经在上面签了名,也请他签名。这个朋友说,你们签名要求提高待遇,可能有你们的理由,我不反对,也不参与;我现有退休金已经够吃够花了。至于在职人员拿多少工资,我不算人家的账。于是,他谢绝了签名。
朋友说,对于那些人的要求,经过有关方面解释后,大多数人都放弃了。而据他所知,那些参与签名的人并非因退休金少而生活困难,只因算人家的账,见在职人员的收入比自己高出一大截,心理不平衡了,才要求提高自己的待遇。
这两个故事都同样使我感慨。
我们常常说起所谓“红眼病”。害这种病的人本来并没有病,而是看见人家有超过他的地方,算人家的账,才害上了“病”。有句古语说“物不平则鸣”,这当然不能说没有道理。当那不平是不合理的不平时,就要鸣,也鸣得对。但是,这世界本来就是一个不平的世界,不平是绝对的,平是相对的。要凡事都平,反而会引发更多、更大的鸣。例如人的能力有高低,力气有大小,勤奋有差异,干活有多少,让他们的收入一样,他们会平吗?所以“物不平则鸣”,还要看所鸣是怎样的不平:不合理的不平可以鸣,也应该鸣;合理的不平就不应该鸣。而鸣不鸣主要应该算自己的账,就像吃饭,自己两个馒头够吃了,不要看见人家吃三个馒头就鸣起来。这样算人家的账,可能越算越不平。
“知足常乐”曾经被认为是不思进取的消极话,其实,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平均。同样一句话,从正面理解是这样的意思,从反面理解就可能是那样的意思。“安于现状”通常都认为是一句没有志向的话,但如果是淡泊名利的安于现状,就反而会被称道了。算自己的账,然后知足,然后常乐,不是很好吗?
(摘自《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