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使用“家校通”的建议
2013-04-29李超群
李超群
摘 要:随着全社会教育意识的不断增强,家长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合作关系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难度。同时,网络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结合点,那么在使用“家校通”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关键词:幼儿园;家校通;建议
一、合理利用,提高质量
教师要充分利用“家校通”这个平台,围绕幼儿在学习、生活、性格等方面的表现,多提供一些个性化信息,“家校通”不该只是“友情提醒”。用友善、平等、婉转的语气向家长汇报,家长在手机或者电脑上看到短信觉得十分亲切、温暖,与老师彼此之间有了默契,对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除了告知家长幼儿园的教学安排、每天的活动的内容外,也可与家长交流学校课改等重大或有意义的新闻事件,听取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有益建议,反馈子女在家情况,真正形成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互动教育,从而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协调,更好地完成对孩子的培养任务。
对于家长来说,也要合理地利用“家校通”所提供的服务。首先,家长要明确自己对于家校教育目标,比如:孩子在幼儿园需要学会集体生活,在家里需要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家校分工协作。其次,对于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有时希望老师给予帮助的可以委婉地提出来,及时和老师沟通交流,通过“家校通”就能及时反映的可能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种种“变化”,就不需要等到下次开家长会时才和老师联系。只有让教师尽早地悉各种“信息”,才能便于教师采取相应措施,家校合力共同帮助孩子的成长。
二、家校交流,注意方法
教师面对的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水平落差很大的家长群体,既有智力等方面远远超过老师的,也有远远不如老师的,而且他们都是成熟的成年人,因此老师完全应当以一个朋友,一个服务者的姿态出现。同时,成年人也需要肯定与鼓励,所以在与家长的联系中,教师要多肯定孩子的长处与进步,“赞美”家长在育子方面的优点。发现家长教育方法欠妥时,应以“建议”的方式提出,千万不要“指责”,教师应以商量谈心的方式来与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得与失,共商育人良策。特别是对于孩子的学业成绩或是不好的课堂表现,不要采用群发的方式,这样对于孩子的进步不但没有促进作用,反而极大地伤害了家长和孩子的自尊心。
同时,家长与老师交流情况,要做到尊重老师,诚恳、谦逊,坦诚地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如实地向老师反映,既不掩饰孩子的缺点,也不要隐瞒孩子的长处,尽量让老师对你的孩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为你花钱使用“家校通”的目的就在于让老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帮助解决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出现的种种问题,而不是给老师呈现一个完美无缺、不需要老师指导的孩子。
三、提升素质,科学指导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正人者必先正己。教师要有扎实雄厚的教育理论基础,不断地阅读各种教育报刊充实自己。许多家长在与教师的交流中都表现出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困惑和盲目,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一些指点和建议。当教师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与家长协同合作解决了孩子教育中的某些具体问题时,家长的尊师之情才会油然而生,会认为老师是教育的专家,自然愿意与教师真诚而积极地沟通。
而目前的现状是教师们并没有专门受过家庭教育这门学科的训练,对于如何与家长进行配合更是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反思型教师,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沟通学理论,研读教育大师们的著作,总结每一次和家长的沟通积累实践经验,使自己在沟通活动中培育家长的沟通意识、消除沟通心理障碍方面发挥更多的主动性、主导性。在交流中建立起知识经验、专业指导基础上的信任与权威,为了确保信任,教师不仅需要指出原因,还需要有务实的建设性意见。
四、改善投资,减轻压力
“家校通”每月的费用虽然不高,但它也是家庭教育支出的一部分,也会使家校之间由于不信任而产生矛盾,毕竟家长都是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价值观,对于教育投资的看法也不可能相同。
“家校通”是为了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服务于社会和学生家庭而研制的网络应用系统。其最主要功能是方便家长获取关于孩子的一线信息,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由此可以认为,“家校通”是学校提供的一种教育服务,属于教学范畴,家长并不需要为学校改善教学质量的投资买单。就如同学校购买电视机、配置电脑,为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于学生,却不能让幼儿集资,因为政府有义务为这些投资拨款。“校讯通”的收费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好比收取家长会的门票。
目前,政府对教育系统的投资逐年增加,这些资金的一个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在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上,而“家校通”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理应得到相应的拨款,而不应该向家长收取额外的费用,学校有义务向家长提供孩子的学习、身心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出现家长用钱来“买”关于孩子“信息”的局面是不合理的。
参考文献:
[1]潘克明.托起明天的太阳:关于“家校通”的应用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7(02).
[2]秦敏.“家校通”关键在如何运用[J].中国教育网络,2006(05).
[3]陈世珠.把信息技术引入家校教育:“家校通”课题研究初见成效[J].中国电化教育,2007(02).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真武镇江苏油田第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