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宽、坦荡荡
2013-04-29钟玉琴
摘 要:《诗经·卫风·氓》是职业学校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重读经典,解析人物,本文认为诗歌女主人公淇水女身上,有着孔子所说的君子之风:坦荡荡。少女时代,她坦蕩荡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婚后坦荡荡地面对惨遭抛弃的不幸婚姻,与丈夫毅然决绝;之后她坦荡荡地告诫其他女性:女孩子不能过分沉溺于爱情中。这种坦荡荡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激励现代人直面人生,永葆内心的单纯坦荡。
关键词:坦荡荡 解析 淇水女
《诗经·卫风·氓》是职业学校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对于《氓》中的女主人公淇水女,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宋代理学家朱熹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在小说《围城》中创作过很多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的钱钟书先生评论淇水女:“盖以私许始,以被弃终。初不自重,卒被人轻,旁观其事,诚足齿冷。”当代人鲍鹏山则认为“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正如法国女学者波伏娃所说,“女人被界定为他者”,三位男性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身份,但都采取男性视角来评价淇水女。身为理学家的朱熹称淇水女为“淫妇”,说她因为感情而丧失理智,违背了礼法,婚后被人看不起,所以在诗中通过叙述往事来表达悔恨之意。钱钟书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了朱熹的礼法思想,认为淇水女“始被乱”、“终被弃”,是由于不自重而被人轻视,但表达出了一位现代作家对被抛弃女性的人道主义的同情和怜悯。鲍鹏山作为当代人,评价角度比较新,对女主人公给予了完全的赞美。
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疾,夫何忧何惧?”意思是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局促忧愁。君子不忧愁,不畏惧,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外界还有什么值得忧愁和畏惧的呢?笔者作为一位普通的女教师,对女性研究领域稍有涉足。近来重读《诗经·卫风·氓》,发现诗歌主人公淇水女身上,有着孔子所说的君子之风:淇水女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是坦坦荡荡,问心无愧,勇敢去追求与面对自己或好或坏的人生。
一、少女时代的坦荡爱情
请看淇水女的少女时代:她碰到了一个意中人,心花一下子盛情开放,坦荡荡去接近氓,勇敢接受他的追求,及时抓住属于自己的幸福。“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男孩子忠厚老实,假意来买丝接近淇水女,处于青葱时代的淇水女冰雪聪明,知道男孩的用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非来贸丝,来即我谋”,是想来向我求爱、求婚的。用“90后”学生改写的自传体散文来说,“年轻的我单纯得像刚刚张开花瓣的雪莲,甚至还来不及抖落身上的露水。每次听见他那痴痴的笑声,我整个人都融化了。”淇水女和氓年龄相当,性格相投,可谓郎情妾意,用今人的话来说,感到“在对的时间遇上了对的人”,淇水女像所有处于热恋期的女子一样,在一次约会以后,和自己的情郎趟过了淇水,把他送到一个叫作“顿丘”的地方。
有一次,两人又相约到淇水边再商量结婚的事。氓有点不高兴,原来他觉得是淇水女拖延了婚期。淇水女觉得他简直像一个小孩子,在无理取闹,于是大声对他说道:“不是我拖延了婚期,是你没有好的媒人!”又怕氓生气,淇水女赶紧追上去拉住他说:“不要生气了,只要你请了好的媒人,秋天我们就结婚吧!”
在淇水边和氓订下婚约以后,淇水女的相思之意日甚,爱意渐浓,天天登上那坍坏的城墙,天天在那里等他,希望能够看见氓的身影,我们可以想象,在通讯和交通都不发达的人类童年时代,淇水女这位痴情的女子是用了多大的心思和多强的毅力在期盼、在等待。每每看不见氓,淇水女都会泪流满面;可一旦那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城墙边,淇水女就会忘了所有的相思之苦,取而代之的便是两人的欢声笑语。“乘彼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看见恋人,边笑边说;不见恋人,眼泪连连。“乘彼垣”一句中的“乘”是“登”的意思,是写女主人公的急迫心情的,这一时期,女主人公沉浸在幸福里,“哭”和“笑”都是她幸福的具体表现,这是多么真实而迫切的感情流露啊!这种感情无关乎金钱、无关乎名利、无关乎地位,就是直接的喜欢与爱恋,作为当事人的淇水女单纯坦荡,喜欢便是喜欢,爱便是爱,这种单纯的爱情真是羡煞旁人啊!
二、婚后坦荡面对惨遭抛弃的命运
在无尽的幸福感里,女主人公淇水女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的淇水女秉承“坦荡做人”的原则,一心扑在家庭里,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地干活,不但忍受贫苦的生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并且想通过辛勤的劳动来改变这一切,她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经营着家庭和婚姻,“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或许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身体上的辛苦不算真正的苦,正像歌里所唱的那样:“夫妻恩爱苦也甜。”淇水女并不觉得婚后的辛苦生活有多大的不适应。可惜淇水女的勤劳和努力没有换来相应的回报,她的幸福感也并没有持续多久。“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结婚后丈夫氓的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从当年的“蚩蚩”变成婚后的“暴怒”,给淇水女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其中最大的痛苦是:她遇人不淑,丈夫对她越来越冷淡,最后变心了。淇水女婚前对婚姻、对丈夫抱有多少美好的期待啊,婚后的苦心经营却换来了丈夫的叛变,她婚后又没有生下一男半女,可以想见,淇水女在默默吞咽着怎样的婚姻苦水。
跟现今一样,上古的女人婚后碰到诸如与丈夫吵架以及其他更严重的事件,还有娘家这个避风港,可以暂时回娘家,兄弟们说不定可以给她出出头,可惜淇水女连这最后的避风港湾也失去了,“兄弟不知,其笑矣”。娘家人不理解她,兄弟们非但不安慰她还嘲笑她,等于又在她的伤口上撒了把盐。“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我们推测淇水女的母亲已经过世,没有人了解她的处境,她无人倾诉,只好独自悲伤。
淇水女惨遭丈夫的抛弃、饱尝生活的艰辛以后,她是怎么做的呢?像后来很多弃妇常做的那样,自尽了结一生?还是“一哭二闹三上吊”,毫无尊严地大吵大闹?抑或乞求丈夫留下自己,屈辱地苟活着?三者都不是,淇水女在看清氓的丑恶行为后,对待痛心的悲剧结局的态度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那就算了吧!”坚决和氓决绝。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善良美丽的少妇,演变为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妻子,至此定格为坚强刚毅、果断决绝的妇女,表现出了上古时代一个女子勤劳、善良、坚强、果敢和反抗的精神。这个女子不简单啊!这也正是淇水女一以贯之的“坦荡荡”,她与氓决绝,与自己的过去永别了,她要靠自己的力量勇敢地生存下去,不管从此以后人生如何改写,不管以后的人生何等惨淡,她还得活着,她得靠自己的力量生活下去!
淇水女用强大的内心维护了自身的尊严。她是弃妇,但她不是怨妇,她没有怨天尤人,哭天抹泪,她是个坚强而睿智的女子。这是一种何等磊落的“坦荡荡”啊!淇水女的形象,让人喜欢,令人欣赏,她敢爱敢恨。当爱情来临,她敢于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当爱情不再,她冷静理智地面对,表现出一种叛逆精神和敢于同不幸命运决绝抗争的高尚品质。
三、对其他女性的坦荡告诫
可能有读者会说,淇水女的婚姻悲剧固然主要是由她丈夫造成的,还有社会上女性地位低下的原因,但她自身也有责任,她的责任在于婚前没有详细了解氓的为人,以至于一步走错步步错。可扪心自问,我们敢拍板说完全了解自己的爱人吗?人心隔肚皮啊,何况氓曾经是那么忠厚老实的一个男孩子!我们又怎么能过多地去要求一个春秋时代的年轻女子具有火眼金睛,在婚前能擦亮眼睛,多角度、多层面去考验、分析自己的恋人呢?
难能可贵的是,淇水女没有掩饰自己的不幸,她能夠冷静面对破碎的婚姻,并从中走出来,还从自身的遭遇总结出经验教训,来告诫其他的女性,让大家引以为戒,这是另一种坦荡,为了世上其他女子,她不怕揭开自己的伤疤给旁人看。她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些话,用斑鸠贪吃桑葚作为例子告诫天下的女子不要为爱着迷,“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淇水女认识到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男孩子沉溺于爱情中,还可以摆脱,女孩子如果沉溺于爱情中,就很难摆脱”。她以切身经历劝告女孩子对于恋爱和婚姻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女孩子多情善感,容易落入情网,一旦被爱情蒙蔽双眼,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酿成与自己一样的婚姻悲剧。诚然美好的爱情可以升华人们的灵魂,淇水女的认识未免失之偏颇,但她的用意是善良的,她的心地是坦荡的。勇敢追求爱情,淇水女对得起自己;勇敢面对婚姻失败的现实,并提醒别人不再重犯,她对得起别人了。
四、结语
扬之水女士曾经这样说过:“《诗》有很多篇写女儿,写出很美丽很善良的女儿。那是‘吉士、‘君子心中的光明,也是《诗》中的光明。然而命运对于这善良美丽的一群似乎最不公平,因此《诗》中的忧思之篇许多出自女子。” 《诗经·卫风·氓》中的淇水女就是这样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儿,她命途多舛,忧思连连,却始终葆有一颗坦荡荡的心,在爱情来临时候不退缩,在挫折面前坚强面对,懂得自省,并以自己的人生教训告诫世人,表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当今社会几乎人人面临事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面对压力,面对挫折,有的人无力解决,选择逃避的态度。重读经典,用今人的眼光重新解析淇水女,我们似乎触摸到了一个远古时代鲜活的高贵灵魂。这个美丽的灵魂教会我们去直面挫折,宠辱不惊,过坦荡的对得起别人、对得起自己的日子。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方面的压力不大,但也有很多诸如师生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亲子关系、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困惑,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我们的方法之一是求助书本,淇水女的坦坦荡荡、拿得起放得下就是一剂适合师生共同服用的心灵鸡汤。
看哪,三月草长莺飞的江南,隐隐有个美丽的身影正向我们款款走来,她外表温润如玉,虽历经磨难,内心却一直坦坦荡荡,传达给我们一种纯净的精神之美、向上之美。《诗经·卫风·氓》中的淇水女足以涤荡我们的心胸,启示我们和我们的学生永远保持内心的单纯坦荡,正视自己,直面人生。
参考文献:
[1] 扬之水.诗经别裁[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2]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 语文编写组. 五年制高职语文第二册[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4] 张舒慧,段莹.独特的精神财富——试论《氓》在《诗经》婚变诗中的不同[J].社会科学论坛,2008(6).
[5] 曲琨.论《氓》的情鉴与悲剧模式[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作 者:钟玉琴,教育硕士,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科研处科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教语文教学及女性观研究。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