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2013-04-29杨秀媛
杨秀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怎样让学生用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并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素质得到提高,从而缔造有效的课堂教学,这是课程改革走到今天,所有老师们都在苦苦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通过这几年的不断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目标,把握课堂教学方向
教学目标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而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和把握又是对这节课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如果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不恰当,会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事倍功半或南辕北辙。反之,如果为每一节课都制订了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有利于教师合理恰当的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体目标的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把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进行有效整合,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得以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得以增强。
二、创设情境,授人以渔先诱人以鱼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可见,课堂创设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实施建议也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今天,情境教学受到教师们的普遍重视。但是,我们也经常看到,在创设情境时有些教师只关注情境的趣味性,不关注情境的简约性、导向性、思考性、挑战性,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致使教师在这一环节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却偏离了教学内容,丢失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要走出这一误区,我们必须明确新课程中所倡导的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本着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宗旨,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开始,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积极尝试和探索新问题,激发探索的动机,从而使情境创设真正实现授人以渔,先诱人以鱼。
三、学习过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的全过程,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在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设意识,为学生的终生发展积淀因素。
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回答以前学过的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抛出“比有没有性质”这个问题。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首先组内成员分别说出各自独立思考情况、相互质疑问难、找出问题、共同推导验证,最后统一意见,整理方案,组长做好记录向全班汇报。几分钟后各小组汇报了自己成功的喜悦。这样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感受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组织活动,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数学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教材、教师应进行互动,在互动中资源共享,心有灵犀,触类旁通,从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的结构中,才能成为有用和有效的知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明确一点: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学习,学习活动是学生、教材、教师的互动。我们在组织各个环节的教学时,要始终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收放适时,辅导适度。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创设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操作、感知。即让学生通过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列举生活中一个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东西;互相用手势表示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的图形;让小朋友在面积是1平方米的纸上站满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建立了对空间图形的表象,增强了体验。这样的学习,将学生原来储存于脑的生活经验,上升为系统的数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的高效性研究是课程改革中一项复杂的工程,以上几点是我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要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达到高效,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从课堂的每个元素,每个细节着手,只有每个方面都得到了优化,才能真正达到课堂的高效。
(作者单位 山东省茌平县振兴联合校枣乡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