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2013-04-29王会贤
王会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应如何变革这种学习方式呢?
一、在拓宽阅读教学的空间中转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新时期教师的角色定位做了明确的阐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从而拓宽阅读教学的空间。我们充分利用学生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将教学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建立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以灵活的方式学习语文。我们将阅读素材改为生动的活动材料,并采用趣味盎然的活动形式,使学生乐意参加活动。
二、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转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语言训练活动中具有足够的评价权和充分的活动权。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其主体地位,教师应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用“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这样回答问题全面吗?为什么?”等问题把学生推上评判席,同时做到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权,让学生的口、脑和手真正地动起来,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专心地听、认真地想、大胆地说,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直抒胸怀的“自由天地”。
三、在体验课堂教学中转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
小学生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悟。强调个体的学习,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互助、交流学习,避免长时间的班集体学习。在自学的时候,学生可以就学习形式进行选择,可以小声读、默读,可以在书上做批注,也可以跟同桌小声讨论。在个体学习基础上,进行同桌、四人小组间的探讨、交流活动等合作学习,互相辩论、阐明见解、弥缺补正,不断完善“答案”。最后组织集体交流,从而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使学习活动能深入地在全体学生中展开。
四、转变学习观念,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指向性地回答问题,这样做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如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为此可以尝试先学后教,先尝试后指导。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学,通过划划、圈圈、点点、查查、找找等多种方法去发现、去研读、去双向地交流,教师去倾听、点拨,然后让学生说说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这样便于教师抓住学生的“疑”,从而展开有的放矢的“导”。
老师在课堂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允许学生张扬个性,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进行创新。总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为指导,要以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构建旨在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有特色的发展。
(作者单位 贵州省三都县三合镇姑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