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应用比较法

2013-04-29陈健

新课程·下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花木兰赤壁比较法

陈健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本中每篇文章都具有自身的特色与韵味,在思想、语言以及结构安排上都具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但粗略的阅读行为无法让学生对于文章做出全面的理解和分析,不能深刻透彻地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本意,就如孙绍振先生所说:“在现象表面滑行。”就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应用比较法,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比较法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法是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对比,寻求其异同点的一种逻辑方法。是把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是通过运用联系与发展的思维视角,对事物的属性、特征等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

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比较法还可以通过删除或改换词语,使之与原句在语体、意义、情感、修辞等方面出现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揣摩文本用词之精妙。这种方法能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增加语言教学的乐趣。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运用比较法,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呢?下面我从三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与字词句的比较——把握课文内容和思想情感

作者情意的表达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语文教学要让情感复原,让感情流淌,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适当提倡“咬文嚼字”,抓住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品味,使学生在比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诗词教学中应注重“诗眼”的把握

“诗眼”即一首诗的关键词。在教学《再别康桥》这首诗时,可以把题目“再别康桥”的“别”字作为“诗眼”和切入点,让学生对徐志摩“别”的内容进行思考。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徐志摩是在与“云彩”作别,有的认为,是和“康桥”作别,而还有的人认为,徐志摩是在和“梦”作别。徐志摩到底是在和谁作别呢?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徐志摩写这首诗所要抒发的情感。再如,为了更好地理解此诗的思想情感,还可以诗句“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中的“悄悄”“沉默”这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思考:恋爱是热烈的,为什么作者会选择“悄悄”“沉默”这样的词来表达?这体现了这首诗是怎样的风格?这和作者的个性相符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学生经过这样的思考,肯定能对这首诗及其写作背景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2.散文和小说教学中要用“替代法”找出“秘妙”

鲁迅说:“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样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样写。”即当一个词语或一句话用得很好,又很难说出它的意思时,我们可以根据全文,用另外的词语或一句话去代替它,看看与原文的意思有没有变化?哪个词或哪句话更好,这样就可以领会原文的意思了。如,《背影》一文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攀”“缩”“微倾”三个动词,能否用其他的动词来代替?从而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艰难。

二、与其他篇章的比较——把握写作风格

1.同一主题作品的比较

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赋》同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同是以赤壁为题,都写赤壁景色,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然而细细品味这两篇作品,会发现它们同中存异。(1)都是写赤壁景物,但景色迥然不同。(2)都是写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但人物成败不同。(3)都是抒发情感,但感情基调又各不相同。

2.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

例如,杜甫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学课本中的诗《望岳》是杜甫早年的作品,杜甫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之后开始漫游齐赵所作。这首诗描绘了泰山高大磅礴的气象,以及想象自己登顶后的心情,洋溢着年轻人特有的蓬勃向上的朝气。除了这首诗,杜甫还写过两首《望岳》诗,分别是中年游华山和晚年游衡山的作品,可以把这两首诗展示出来并讲解,使学生可以看到杜甫不同的人生阶段和际遇诗风的转变。

3.同一风格类型作品的比较

同一风格类型作品的比较更能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例如,苏轼与辛弃疾同为豪放词的代表,但仔细比较就会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品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豪放词的代表作品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词都是怀古词,都气魄宏大,都表现作者建功立业的理想。但如果仔细分析这两篇作品,就会发现,东坡词的风格是豪迈奔放;而稼轩词是刚柔相济、亦庄亦谐。

三、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开阔学生视野

例如,在教学《木兰诗》后,播放美国的动画片《花木兰》让学生观看,同时提出了一个课题:《木兰诗》中的木兰到底是怎样的英雄形象?美国人理解的花木兰和我国经典文本中的木兰形象有什么不同?学生经过思考,会得到启发。美国人理解的花木兰和中国经典文本中的花木兰,是很不一样的。美国花木兰是不守礼法的花木兰,经常闹出笑话。而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花木兰,是一个平民“女”英雄。她不仅爱美,而且勇于主动承担责任,不但为家庭,而且为国家立了大功,做出了卓绝的贡献,却并不在乎,甚至没有表现出成就感,这和一般男性英雄不同。她拒绝了“尚书郎”的封赏,回到故乡,享受平民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突出的是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通过比较,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花木兰形象的理解,还开阔了视野,了解了不同文化的差异。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比较意识,训练学生的比较能力,从多角度、多方面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这样能够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更好地培养他们欣赏文学作品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写作能力,最终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建省罗源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花木兰赤壁比较法
花木兰
比较法:立法的视角
花木兰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安阳有个“花木兰”
比较法学习Co和Co2
管窥“浮沉比较法”在脉诊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俄罗斯的“花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