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困境分析
2013-04-29邓敏邓玲玲
邓敏 邓玲玲
摘 要: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中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任务驱动法符合计算机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符合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此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开发应用程序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在教学中逐渐转变为教学组织者和参与者,这在计算机教学中尤为重要。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 困境分析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人士对计算机应用的迫切需求,加上计算机课程内容更新换代快,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任务驱动法正好符合这种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要求,任务驱动法给师生关系带来了良好变化,也使课堂教学获得了较好效果。在经过对计算机基础课一年多的任务驱动教学实验,笔者获取了较为完备的数据反映实验效果,实验前后对两个平行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比分析,同时,在2012年对全校师范生进行全面信息技术质量监测,结果表明,采用任务驱动法,成绩突出,效果显著,发现经过教学改革,教学成效比较明显。与此同时,笔者在对平行班学生进行教学实验研究和分析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困境和问题,本文就解决此困境问题的方法展开论述。
一、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课中遇到的困境和问题
(一)学生现有知识、计算机实践操作水平、接受能力、理解力参差不齐,简单的任务分配不能满足全体学生。
(二)教师在布置任务时,任务形式较单一,任务的语言描述较平淡,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机械式”课堂练习,削弱了学生青少年时期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学生不久就会对任务产生疲乏心理。
(三)教师只注重任务的提出和布置,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感知能力,虽然任务布置得非常有条理,也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课堂气氛会显得比较沉闷,缺少学习的活跃性,使学生机械地接受这些任务,并非被吸引而主动接受任务。
(四)任务的提出是让学生被动地学习,而非主动学习,如提问:如何制作一张表格?这一问题只能让学生进行思考,若提出:请用笔在纸上画一个表格,那么学生将主动思考这一问题,结合添加文字的旧知识及绘制和插入表格的新知识,自我探索完成任务。教师要“吸引”而非“驱动”学生完成任务,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其自主学习能力就能得到更快发展,也就能真正体现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中的优势。
二、解决所遇困境和问题的方法
(一)布置的任务要具有实用性、操作性和趣味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主要是针对中专低年级学生开设的,是为培养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和新知识时,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结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任务的设计要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生动有趣,使他们自觉完成任务。
(二)布置的任务要具有系统性、完整性、注意评价
任务所涉及的知识应具有紧密联系,并可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东拼西凑的,评价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手段,尤其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因为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动手获取知识,教师对学习过程的控制不可能面面俱到,评价就更不可少。它不仅是教师提供指导的依据,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检查自己的镜子。
(三)教师指导具有适度性和及时性
由于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及自我约束能力欠缺,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且要及时指导,但要注意适度,如果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太少,则可能导致课堂的松散,任务完成的失败;而指导太多,又体现不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优势,难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使任务驱动教学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的。
(四)教师应注意任务驱动法的适用性
运用任务驱动法要符合学生特点,不同的系、年级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差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并不是每堂课都适用任务驱动法,基本概念、基本操作等就不适用此法:如计算机操作系统、鼠标操作、资源管理器窗口组成、文件的有关操作、文字输入等知识。
(五)教师要把好任务设计关
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首先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在学习总体任务的框架上,把总任务细分为若干小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其次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不同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各不相同。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如: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出的不同任务,选择适当的讲解方式,总之,要把好任务设计关,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要求,既不能过高又不能过低。第三,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技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因素。第四,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与传统的教法不同,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
(六)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
任务驱动教学已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一是从讲授者、灌输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二是从站在讲台上讲解转变为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探讨,共同学习。任务驱动教学要求教师明确自身角色,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教师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扮演更加重要角色。因此,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习不够主动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完成任务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此外,要及时做好评价工作,做学生的贴心人,否则任务驱动教学是空的。
(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充足的实践条件
计算机基础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在练中学,达到熟能生巧,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有效得多。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总之,教师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中,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构建出一系列高效的可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通过以上对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课中所遇困境的分析及解决所遇问题方法的介绍,笔者认为,通过采用任务驱动法,师生的课堂互动性增强了,学生对学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通过完成任务,学生获得了成就感,能力也获得了培养和提高;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只要教师能科学地理解和合理地应用任务驱动法,势必能在计算机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在学习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教师只有充分认识以上特点,才能充分运用好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才能使此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