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
2013-04-29马良
马良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时代的产物,而马克思主义却是工业时代的结晶,因此,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就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认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不仅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对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创造了世界上唯一始终没有间断过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历经历史文化沧桑积淀,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和包容性;另一方面集思想、精神、道德规范为一体,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在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自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谈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然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两者在实现民族独立、发展、繁荣当中相辅相成、互相融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立了精神层面的基础。而如何准确把握二者关系,使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是值得研究的理论话题,本文着重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精神信念和价值意识,它在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规范道德伦理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简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包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文化体系。所谓“传统”,就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经历淘汰、选择、积淀等过程之后才形成的包容多种思想文化元素的综合体。由此我们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它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迁的,没有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延续和积淀就谈不上传统。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中一些内容会脱离时代而被丢弃,另一部分随时代而跃动的元素则会与时代共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新的传统,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诞生几百年来所创造的财富比过去所有历史时期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还要多”,资本主义工业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科技进步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但另一方面也使现代人类陷入深层次的精神危机:对自然过分地索取使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劣,对个体存在的过分强调使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同时,多元化的价值观给人类的思想和精神造成了混乱,从而带来道德滑坡和人际关系的每况愈下。对比之下,人们开始回归到传统的中国文化,从中寻找治愈现代文明弊病的良药。
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属于东方文化的一部分,深深地烙上了封建主义的烙印,如果不加升华地将其生搬硬套进现代文明,不仅不会消除现代文明的弊端,甚至有可能会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反而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思想政治领域坚定不移的指导思想,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有益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元素是当今中国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比作一个巨大的待开垦的宝藏,而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强大的挖掘工具。虽然宝藏和工具都有了,但正如上所述将中国传统文化不加选择地生搬硬套进现代文明一样,直接拿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加工是不可能解决当今中国社会问题的,因而我们需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回顾和现实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理论回顾
时间追溯到20世纪初期,从1915年开始,中华大地上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在全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革命思潮开始在中国传播。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马克思主义作为“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作为工人阶级争取全人类解放的理论体系,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中国共产党人从那时起就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题的研究,在当时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事业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的阶级、战争力量等状况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引领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
在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之后,我们创造性地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实行改革开放,创新分配机制,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创造性结合而产出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理解、接受、拥护的理论,就在于其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换句话说就是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其自身的发展、永葆生机,就必须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会被历史的车轮碾碎。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强调发展的理论品质、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仅仅关系到本国的命运,同时也关系到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兴衰成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前进的方向。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理论保障。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1、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可能性
自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之日开始,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讨论就开始出现不同的意见。一部分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封建社会的产物,而马克思主义则是近代工业文明的结晶,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念,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思想文化观念,仅有对立而无统一,因此二者是不可能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初期曾被一些人广泛接受,是不加思索、非此即彼的“拿来主义”。但这种观点有其片面性,没有注意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思想、汲取养分,具有相当大的包容性、开放性和时代性。同时,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是建立在全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吸取了全人类智慧的结晶,马克思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碰撞、对话、融合的过程。
2、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并非中国土生土长的理论,它是建立在近代工业文明之上的,并且它是历史的产物,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它就会发现其实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许多观点与时代和现实是有所差别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要求其本身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近百年历史中,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的理论成果,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必须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但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上升到学科高度的一种理论,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将其视作遥不可及的东西。如果要人民群众真真正正接受马克思主义,就必然要求贴近人民群众,也就是必须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中国化的必然出路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合
当今世界格局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全球化的发展使每一个国家都卷入进世界体系,中国社会也面临着各种剧烈的变化,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回归传统、回到哲学当中寻找人类最本真的人性。当前形势下我国的哲学发展仍旧徘徊在材料的再开掘和再积累阶段,总体上缺少创新性。中国要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光靠经济军事实力是远远不够的,中国需要自己的价值观。作为一个有着千年悠久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就需要中国式的哲学。所谓中国式的哲学,就是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优秀内容相结合而产生的适用于中国甚至整个世界的新哲学。因此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思考问题,创新理论。
结语
马克思曾说过:“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之后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原有的西方文明已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于是一部分西方学者开始纷纷转而向东方文化寻求思想理论解决自己的问题,这说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仍旧十分巨大。传统与现代是有机统一的,东西方之间的历史渊源不能割断,而面对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变革,我们应该主动地去改造和吸收传统,使其实现自我更新,为最广大人民服务。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绝不是社会前进的包袱,更不是历史进步的阻力,而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周承友,《中国哲学发展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创建》,http://
www.studa.net/zhongguo/090102/0913
1971.html;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8
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1516
④刘晓虹,《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几点思考》[J].《甘肃理论学刊》,1999(1)
⑤陈雅颖,《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⑥郭建宁:《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3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