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刺猬法则”与心理距离效应

2013-04-29徐幼强

教育·综合视线 2013年6期
关键词:师道尊严刺猬青年教师

徐幼强

新教师走上讲台,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新教师的当务之急,自然是怎样上好课。其实不然,在笔者看来,新教师最应注意的,是懂得与学生如何相处,保持怎样的距离。因为学会怎样上课是个系统工程,得慢慢来,即使开始上得不好,只要踏实努力,善于学习和总结,总会有进步的;但教师和学生处得不好,师生关系搞僵了,那麻烦就大了。

把握师生的距离是一大难题

曾经听得一位青年教师诉苦:“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我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办?我刚走向讲台,就听老教师说一定要对学生凶一点,特别是对调皮的学生。他们还不懂事,要对他们严厉!于是我遵循他们的建议,对班里的学生很严格,几乎没有笑脸。一开始,这样的方法确实有效,学生都怕我,上课的纪律也不错;但是慢慢地,他们的逆反心理开始越来越厉害,甚至会故意和我作对,令我很没面子。于是,我和学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厉害。这令我十分的头疼!”

这位青年教师所遇到的困惑,显然不是简单的个案。如何正确把握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这应该是许多青年教师共同面对的难题。

“刺猬法则”解读

在现代管理学中,曾有这样一则寓言:

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挤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只好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实在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寓言中的“刺猬法则”,就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心理距离是人们彼此信任但又不会产生伤害的距离。实践证明,“刺猬法则”对于师生关系同样适用。

那么,和学生应该保持怎样的距离才是最合适的?依笔者看来,这是因人而异的。每一个教师的秉性、气质、行为特质、能力习惯都不尽相同,而且每一个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迥异。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

以笔者的经验,倘若教师是属于“实力型”的(教学、教育能力较强,有个性,较外向),距离稍微近一些也未尝不可;属于“偶像型”的(教学、教育经验还显不足,性格内向、较文弱),那距离应该远一些。一般来说,年长的教师,可以自主地调节和学生的距离,而青年教师尤其是刚走上讲台不久的新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最好远一些。

启示一:距离产生美

在新课程改革中,改善师生关系是其中的焦点之一。很多教师意识到,加强对学生的关怀,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在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然而,一些青年教师却一厢情愿地以为,只要和学生的关系相处得好了,班级管理就没有问题。他们误认为师生之间最佳的心理距离应该是“零距离”,没有认识到师生之间走得太近,就会像两只寒冷的刺猬贴近一样,造成对彼此的伤害。

青年教师在年龄上与学生差别不大,在与学生相处中比较容易沟通,共同的话题也多,因此很容易走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

笔者曾亲眼目睹一位女教师带着打包的食品(看其包装,应该是肯德基之类的东西)经过教学楼的走廊,正好是午饭时间,几个女生围住她:“老师,什么好东西呀?真香啊,给我们吃点吧!”没等那位女教师开口,就嘻嘻哈哈地把食品袋抢了过去。那位女教师也不恼,笑笑就进了办公室。很显然,这位女教师已经和学生打成了一片,学生已经把她当做了自己的“姐们”。然而,再来看看她的课堂情况:经常有学生迟到,旁若无人地直接走进教室;教师在讲台上很认真地讲课,但常常被学生的嬉闹和插嘴打断;有学生在吃零食,有学生在看课外书,教室里热闹嘈杂,就像一个马路边的菜市场。

显而易见,如果一味地追求“零距离”,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教师毕竟不是“哥们”和“姐们”。学生难免会犯错。中职学生似乎特别容易犯错,犯错了怎么办?要真是“哥们”“姐们”,抬抬手就过去了;但是作为教师,必须讲原则,就得对学生批评教育,督促他们改正,帮助他们成长。这时候,麻烦就来了:处理轻了,学生不当回事;处理重了,他们可能和教师翻脸,并由此造成抵触情绪,使班级工作陷入被动。陶行知先生就曾批评过这种“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

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距离。所谓“距离产生美”,这种距离既不能太远,也不可以过近,最好是若即若离,就如同“剪刀的两叶”,只有分分合合,剪刀也才能更有效地工作。因此,教师应该使学生感觉到师者威严,却不至于敬而远之;应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又不至于自我放纵;应该使学生体会到和老师是可以交朋友的,但不是那么随随便便。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懂得“良师益友”得之不易,才会懂得珍惜。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和学生打成一片”,只是反对“和学生不讲原则”,反对一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溺爱、纵容甚至是不加管教。

启示二:师道尊严与职业懈怠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礼记·学记》)为师之道,尊严而已。可说实话,现在一提起师道尊严,很多教师都会觉得底气不足。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杨不管”事件,将“师道尊严”一下子推到了風口浪尖。同时,现行的教育法律、教育政策偏重于保护学生的权益,而忽视了教师作为教育者应当享有的权利和尊严。在教师和学生出现矛盾冲突时,板子往往打向教师,而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不管其言行有多恶劣,都应当得到宽容、宽恕。类似情形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师道尊严扫地以尽,于是不敢管、管不了,就成了一部分教师无奈的选择。

面对这样的情形,教师们该怎么办?在笔者看来,不管怎样,教师应该也必须坚守一些师道尊严。这不是要教师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臭架子,保持古人所提倡的为师者的尊贵与庄严,使学生产生敬畏之心。时代不同,师道尊严的涵义也应与时俱进。在信息时代,教师已经失去对知识的垄断权,师道尊严主要就应该体现在教师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去赢得学生的敬佩与尊重。这种尊严不是靠棍棒打出来,也不是靠惩罚吓出来,而是靠教师对道德律令的遵守、靠教师在为人处世上,一言一行都符合教师身份的分寸感所自我赋予的。

古语有云:“教不严,师之惰。”在学生管理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政策法规所赋予的权利,要敢于管学生,特别是对那些行为恶劣、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千万不能产生懈怠和畏难之心。虽然管理的效果不可能都是理想,但是教师必须让违纪的学生明白,每一个教师都有他恪守的底线,每一个教师都有他捍卫的尊严。

启示三:“螺旋上升”的动态交往

笔者认为,最理想的师生交往应该是动态的,先由近及远,后由远及近。前者的“近”主要指空间距离,后者的“近”则是指心灵距离。这样的一个过程,其实就像两只刺猬找到相互取暖又不伤害彼此的过程,类似于哲学上“物质——意识——物质”的认识论中的“螺旋上升”。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必须要先走近学生。教育学生需要教师用真诚和爱心去贴近学生,需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教育前提,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展开对话式教学。师生之间应该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彼此相容,相互理解。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唯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但与此同时,教师为了保证教师的尊严和威信,又必须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当我们取得学生一定的信任后,要有意識地和他们保持距离,尤其是空间距离。就像《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中的所述的那样:“不要与学生过分亲热,但态度要友好,记住自己的目的是尊敬,而不是过分随便。”和学生的感情再好,教师也不可出现与学生勾肩搭背、称兄道弟的行为,不然就会出现笔者在前文中所述的那样情景:轻则课堂像菜场,教学秩序混乱,教师无法顺利进行教学活动;重则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爆发,教师的威信扫地,甚至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当学生对教师有敬畏之情后,教师便可以放下身段,进一步走进学生的内心。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在其著述的《为生命奠基》一书中,曾提议:“教师既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也要做一名严明的长者,让学生信任你,同时又尊重你,师生之间保持一种‘美好的距离,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效果就会事半而功倍。”

“师生距离”貌似简单,实则复杂,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地位。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层面,师生之间应该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真正拉近师生的距离。唯有如此,才能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加轻松自如。

(摘自《现代企业教育》2012年第22期)

猜你喜欢

师道尊严刺猬青年教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高职院校和谐校园人文构建浅探
离家出走的小刺猬
刺猬笔插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试论“师道尊严”对构建双向型师生关系的积极意义
聪明的小刺猬
中国古代师生关系的嬗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