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朗朗书声响彻课堂

2013-04-29孟娟

教育·综合视线 2013年6期
关键词:空明赵老师语文课堂

孟娟

古人很重视朗读在学习中的作用。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课堂阅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情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能忽视朗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课堂上越来越讲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语文课堂也越来越热闹,音乐、美术、表演齐上阵,讨论、争辩演主角,看起来,语文课堂给了学生更大的空间。实际上,长此以往,学生从课堂上到底收获了什么,恐怕需要教育者好好思考。人文教育的本质,是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探寻“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去“探究生命的意义”。

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就是通过对文本的赏析来陶冶性情和感悟哲理。但陶冶性情和感悟哲理说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要学生自悟文本。那么,就不能忽视朗读。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文字的鉴赏力,使学生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铿锵的文字,无须多做讲解,学生便会有一种不可言喻的美的享受,对课文也逐渐有自己的深切感悟,从而潜移默化受到思想上的熏陶。

感悟名师对朗读的重视

初次认识到朗读的作用,是听窦桂梅老师讲《秋天的怀念》一课,有两处。“母亲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母亲去世后,我和妹妹在一起,‘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文中的情感是有一定困难的。窦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几句话,一遍、两遍、三遍……每读一遍,窦老师都会带着学生体会人物情感。当听到学生哽咽的聲音,笔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触碰,对窦老师的敬意油然而生,笔者也深刻领悟到朗读对引领学生理解文本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2年,笔者在成都参加第三届中学语文教学论坛,聆听“绿色语文”创始人赵谦翔教授的讲座和公开课。赵老师强调:“语文首要在语言,含英咀华莫等闲。陶情悟理人文事,务必沿波去讨源。”他的课堂一直响起朗朗的读书声。《陋室铭》一课,学生在赵老师的引导下,朗读不少于10遍,很快能够当堂背诵。在朗读中品味文字和内容,加上赵老师精准的解析,相信“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节操追求已经深深印刻在学生的心里,并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的心灵。赵老师根据课文实际,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在语文课堂上大胆地读起来,引导学生一点点把课文读懂读深,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朗读中得到提高。语文教学培养能力、浸润心灵的“根本”,就是这样贯彻的。

充分摆正朗读的地位

回来后,笔者大胆进行了试验。在教授《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读熟之后,引导学生重点品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平时教学时,普遍会让学生翻译,然后分析修辞手法,品味写月色的妙处。这次,笔者放开手让学生边读边品,边品边读,慢读、快读,学生一字一句自得其乐,读完后,自己分析此句的妙处。“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最后几句议论,聊聊几语道尽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同样,笔者让学生反复慢读,将自己想象成作者,站在空明的庭院中,和朋友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听着学生的声音由开始的“铿锵有力”到“无可奈何”,再一步步到“凝滞”到“平和”。笔者认为,自己的尝试是有效的。学生自己感悟出诗人内心的“失意、苦闷、还有欣赏月色的欣喜和安闲自适的悠闲”,并当堂背诵。尽管这堂课没有过多的字词讲解,没有翻译,没有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的分析;然而学生学得自觉,学得陶醉。学过之后,那空明的月光、那奇幻的场景会刻在学生心头;那深沉的感慨、那豁达的胸襟会让他们更进一步认识苏轼。这应该是教有所获了吧?

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摆正朗读的地位,重视朗读教学,明确每一次的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层次。让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浸润语文课堂,使朗读真正点亮语文课堂,成为课堂上的主旋律。

(作者单位:陕西省勉县九冶中学)

猜你喜欢

空明赵老师语文课堂
为赵老师点赞
我的 “蜡烛”老师
江岚诗词二首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超级难写的字
澄澈与空明的玄想
澄澈与空明的玄想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