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与语文课堂教学
2013-04-29谢会丽
谢会丽
教育绝对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只有一种模式,而应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多种多样。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语文教学方式发展到今天,也已是千姿百态。所谓“教无定法”,只要是体现新课程理念,落实新课程精神,因时、因地、因生、因师的不同而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都是好的。在新课改理念下,语文教师应如何应对高中语文教学呢?结合自己近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笔者谈一谈几点认识。
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一定要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从而让语文教学从枯燥走向趣味,使学生从消极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使语文课堂从单一走向丰富多彩。
设计精妙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创设诱人情境的强有力的手段。好的导语,像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像重锤敲打在学生的心上,像钥匙悄悄地开启学生的心扉。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语文课堂的导语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要具有形象美、情感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诗意和魅力。比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可用如下的导语:“封建专制社会,皇权威威,不可冒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可是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谄言,教育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的是什么本领?”这样就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好奇。利用学生的期待、好奇等的心理,诱导他们对作品感兴趣,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力,可吸引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的另一有力手段。比如,笔者在讲解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虽然南宋学者朱熹对于“赋”“比”“兴”的定义准确简洁,但语文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感到难以理解而且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对此,在讲授“赋”和“兴”时,笔者引入了学生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敘述或描写”后,笔者引用了流行歌曲《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笔者引用了流行歌曲《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这节课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也较好。
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的教学气氛。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教师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从而走向积极。
开创开放性的语文课堂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认真备课、把握重点与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让学生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成为一种综合素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象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但是古典诗词是祖先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习古典诗词,从语言的范例中学习语言,能丰富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
虽然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不大,但是他们特别痴迷流行歌曲。要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为什么学生们如此喜欢流行歌曲?对比,笔者做了细致的搜集和整理工作。通过考察发现,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特殊景观,也为古诗词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存在古今情感的共通性,并且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
例如,歌手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飘流……”显而易见,这是以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为蓝本的。对照李白的原诗:“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不难看出,黄安词基本上是李白诗句的沿袭和化用,但二者所表现的主题有了一些变化。李白抒发的是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而黄安表现的则是现代人不求天长地久、只求今天拥有的爱情观。人们对爱情失去了信心,他们不是把爱情奉为一种信仰和归宿,而是把爱情当作一个驿站、一种缘分,人世悲欢,缘来缘去,好聚好散。
实施大语文观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中,时时处处皆语文。语文老师除了把握好45分钟之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而教学过程更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课改的核心是学生是主体,应把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放到极其重要位置。作为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就应该彻底转变观念,抓住大语文观,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让语文直面生活,在生活中渗透语文,搭建语文与生活的桥梁,发挥语文交际和基础工具性的作用。从而扩大语文学习的范畴,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引领学生学会学习,最终为了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认为,所谓大语文观,即是要“跳出课堂教语文”,想方设法将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作为课堂的延伸,使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做了从广告中学语文的尝试。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翻开报纸、杂志,打开电视机、电脑,在不同的角落,或者很醒目的地方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广告。有时真的让人觉得有点烦。但回过头来一想,这里的学问也不小啊。好的广告语就是品牌的眼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拓展视野,提高语文素养,进而提高人文素养,使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智慧。以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语为例,看一看他们的特点。
藥材好,药才好(六味地黄丸) 透心凉,透心亮(雪碧)
分析:这两个广告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其特点是反复但不重复,用一个字的微妙变化来体现产品的特点,可谓匠心独具。
关爱健康,从头开始(通化东宝) 您的健康是天大的事(天大药业) 聪明的妈妈会用“锌”(三精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分析:这三个广告采用的修辞手法是一字双关。
悠悠岁月酒,滴滴故乡情(沱牌酒) 丝般柔顺,绸般润滑(飘柔) 英雄不问来路,词典要看出处(步步高电子词典)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中央电视台) 你健康,我快乐(恒利集团) 有压力才有动力(统一油压王)
分析:这些广告是运用对偶的修辞,同时感情细腻、情真意切。
这样,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把语文同生活和人类文化结合起来,能让学生整个身心都处于在兴奋中去求知、探索,同时走向实践。语文唯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才能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大语文观,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之具备更多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台湾大众银行的广告《梦骑士》:
人,为什么活着?为了思念?为了活下去?为了活更长?还是,为了离开?5个台湾人,平均年龄81岁,1个重听,1个得了癌症,3个有心脏病,每一个都有退化性关节炎。6个月的准备,环岛13天,1139公里,从北到南,从黑夜到白天,只为了一个简单的理由。人,为什么要活着?——梦。
看后,学生纷纷觉得自己应该向这些“老男孩们”学习。学习要有目标,活着要有梦想。这样的感恩、励志或公益的广告,这些无字的素材不是很好的教科书吗?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