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2013-04-29郝久红
郝久红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叶澜教授认为:“要以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只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让新课堂充满生命的互动,语文教学才会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让交流畅所欲言
教师应当走下讲坛,与学生平等对话,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之中。学生在对话中学习、领悟和生发出前所未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享受被尊重的快乐,建立起自信和进一步对话交流的愿望。教师可在教材(文本)升华处引领学生进行有效拓展对话,让学生借助于朗读走进文本。比如,执教《徐悲鸿励志学画》时,于文本升华处拓展对话,让朗读入心:“心不到,则声无共鸣。”在学生学完“励志学画”后,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拓展。
(电子白板呈现:徐悲鸿生活十分清苦, 由于长时间不能按时吃饭,得了严重的胃病。面对剧烈的疼痛,他没有屈服,而是坚持不懈地继续作画。)
师:看着这样的画面,你想对徐悲鸿说些什么?
生:徐悲鸿,您快休息一下吧,别把身体累垮了呀!
师:看着徐悲鸿这样,大家特别心疼,对吗?如果徐悲鸿听到大家刚才说的这些话,他会怎么说呢?
生:谢谢大家,我没事,我还要继续学画呢!
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
生:他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取得优异的成绩,让那些外国学生重新认识一下中国人!
师:是呀!他放弃休息,整天作画是为了(第一次齐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他生活清苦,节约用钱,是为了(第二次齐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他忍受疼痛折磨,坚持作画,是为了(第三次齐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为了学画,徐悲鸿付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汗水和心血。这就是——励志。
如此拓展给了学生抒发情怀的空间,让学生在与徐悲鸿跨时代的对话交流中,走进了徐悲鸿的内心世界,清晰地聆听到他藏于内心的坚定声音。从而将浓浓的爱国之情,深深的敬佩之情,在三次朗读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让智慧承载情感
现代语文教育研究认为,情与知是平行发展、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和谐共进的。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反复品味,才能体会文本所表达的内在情感,才能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比如,教学《鸟岛》时,通过师生互动生成的境界,孩子们的回答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春暖花开。这时鸟岛是什么样儿呢?听老师读读第三自然段,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读得声情并茂,学生闭眼沉思,久久才睁开眼睛,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
生1: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许多鸟儿从远方飞回来了。它们三五成群,一会儿排成了“人”字,一会儿排成了“一”字,排得多整齐呀!
生2:我仿佛看到了鸟窝里有各种各样的小鸟蛋,有的小鸟已经撞破蛋壳,伸出了小脑袋窥视着外面的景色呢。
生3:我真想现在就和全班同学坐上汽车看一看鸟岛上的美丽景色……
生4:鸟岛真令人向往呀!我多想去……
生5:鸟岛真是鸟的天堂,鸟的世界,鸟的乐园呀!
教师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共鸣,这样,学生的思维与教师一起迸发,充分感悟了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学生的情、智、能在与文本对话中,不断互动、生成与升华。
让思维积极跳跃
师生互动,思维迸发;生生互动,和谐共进。而这种互动过程又会生成一些即发的、非预期的教育性因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切有利因素都可以作为互动生成性教育资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笔者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汇报展示、生生交流等环节,朗读、交流,学生畅所欲言,从而全面深入地感悟文本所包含的内涵。
比如,执教《徐悲鸿励志学画》第二自然段时,学生通过自主性的学习,从字里行间读出了那位外国学生出言不逊、对徐悲鸿乃至所有中国人的轻视和歧视。笔者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感受。交流时,一个男孩站起来说:“老师,那个外国学生为什么这样不礼貌,这样瞧不起我们中国人?”面对这一问题,笔者灵机一动,把询问的目光投向其他同学,由此即兴生成为一场由“探因”到“我即徐悲鸿当如何”的讨论。学生通过朗读、讨论,不知不觉走进了徐悲鸿的内心世界,体会了徐悲鸿内心的愤懑。为理解下文作了情感上的铺垫。有效的互动,远胜于教师按部就班的讲解和提问。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十分重视互动生成。教师只有通过架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才能使情感借助于智慧得到升华,让思维因为碰撞而更为活跃,从而促进生成,推动发展。課堂也会因此而更加生动和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磨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