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背景下的校长专业成长
2013-04-29刘静
刘静
“教育是事业,其含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这句话道出了做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真谛,也给学校的领导者提出了要求。
校长应该是一个出色的设计家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做一名优秀的校长不仅要懂得身正为范,更要懂得怎样去设计。
设计型校长要先设计学校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了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的影响,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眼界,培养跨世纪人才都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环境造就人才。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设计型校长还要设计学校教师的教学观。校长的理念决定教师的成长的方向。现代校长应当确立科学的“教师观”,坚持依据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则去运行自己的工作思路。
常常可以听到校长们的一句流行语:“作为一校之长,我要……”在“一校之长”的观念支配下,校长容易把自己当作是学校最大的一个官,而把其他人当作“手下”,把副校长、主任等当作自己的“左膀右臂”,至于普通教师,不过是自己麾下的“士卒”而已。其实,在新课改背景下,校长应该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朋友看待。既然是朋友,校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便会直抒胸臆,直达心灵,思想与思想交流,情感与情感交汇,最终在认识上趋于一致,在行动上形成合力。这样校长就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意志与教师的客观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在管理中就会收到“一呼百应”的效果。校长不应该让学校的制度、规则等成为教师的“枷锁”,而要成为激发教师幸福感的动力,让规章制度生发出人本的光芒。校长要把学校精心营造成教师的快乐家园和事业栖息地,让教师对学校集体产生浓郁的归宿感。
校长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思想家
思想是先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是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的思想就像人的钙,无钙的人站不起来,缺钙的人最终要倒下去。一所学校,不管是农村学校还是城区学校,不管是规模大与小,也不管设施的先进与落后,要想发展,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校长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因为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这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当然,不管是理念也好,思想也罢,一定要因校而宜,与学校的实际相结合,同时注重在管理中加以强化,得到教师的认可,把自己的思想在最短时间内转变成教师的行为。让教师成为校长思想的践行者,在碰撞、融合中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纵观许多优秀的校长,他们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思想,一个有思想的校长,才能帮助教师确立教的方向,学生学的目标。教育家吕型伟曾讲过一个光头校长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虽然这个学校三年都没有出一个大学生,但是,他却给了许多孩子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成才之路。
在当前知识和经济爆发的时代,我们是一门心思教死书,也让学生死读书,还是为学生成长开辟更广阔的天地,是每个教育人都应当思索的问题。
校长需具有系统的思考。思考是最好的老师,思考是成就的过程。校长要经常思考三个问题:本校是个什么学校?也就是说对学校的现状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校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学校?就是要研究学校各种内外因素,确定适合本校发展的途径。本校将来是个什么样的学校?这是指制定被大家认同并能为之共同奋斗的办学目标。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都是在思考中获得了解决。思考会使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耳目一新。校长要多思考,每有新设计新举措,三思而后行;每有疑虑,当即思考逐一排除顾虑;每有难题,静心思索。在思考之中,就会有新发现;在思考之中,尚未成熟方案就会得到补充完善;在思考之中,就会得到最佳最优最有效的方案和方法。系统思考是校长成功的法宝。
校长需常对工作进行反思。反思就是对以前的事物回过头来,重新进行回顾、思考,进一步进行提炼和升华,以获取新的知识、理念和方法。反思是一个过程。反思是一种优良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也是一种很实用的行动研究方法。一个人,只有善于反思、经常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有反思习惯的人,一定会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和策略,不断地产生新的思路和措施,使自己的工作更加优化、更加系统、更加科学、更加有效。校长要养成善于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和发展。
因此,思想家校长一定是多思、勤思、善思的,在反思中确立办学的方向,在反思中确立教育的目标,让学校在自己思想的引领下树立人文的精神。精神的缺失比没有知识更可怕,作为校长,要努力成为学校精神的引路人。
校长应该是一个智慧的实干家
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这不仅仅是对教师而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校这个大舞台上,校长既是谋划者,又是实施者;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如何导,如何演,影片最终能否“获奖”,校长是关键。
实干型校长需具有丰富的学识和人文涵养。掌握教育管理、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学科的系统知识,掌握教育发展的学术、实验动态,明了自身和学校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因素。了解学校各个部门的工作实务,知晓教育教学的原理、原则并善于以此对教师进行点拨指导,还可以用先辈的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丰富的学识底蕴,是校长智慧的基本源泉,是校长能够成功的基础。
实干型校长更需在实践行动中成长。校长不能是坐而论道者。其成功的关键是要积极地行动起来,进行大张旗鼓的办学实践活动。只要行动起来,在实践之中我们的智慧就会“有源头活水来”,不断得以显现。同时,在行动中,在广泛的实践应用中还会使校长的智慧更加完善和丰富。
实干是榜样。所谓“实干”就是俯下身子,埋头苦干。作为校长,“实干”尤其重要。校长的行为教师们看得最清楚;因此,校长不但要当指挥员,更要当战士,点滴小事都要跑在教师的前边,真正地由“给我冲”变为“跟我冲”。校长要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到教师中去;为学校、为教师、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过好每一天。
校长应该是一个勇敢的创新家
校長需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就是勇于突破自我,就是敢为人先。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一日千里,办学竞争也日益激烈。所有的学校都在进步,都在发展,学校之间的交流也频繁了,加之信息时代信息和方法的传播飞速;所以,只有不断地坚持创新的学校,才能使自己永立前锋。当然,创新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也不是任意改动。校长的办学创新必须以教科研为基础,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寻找新契机。创新需要科学的策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竞争的日益激烈,优质教育的发展正在异军突起。通过教育策划,校长可以对学校的总体或者某一项工作的具体定位、发展战略、运作策略和模式等,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完成一项教育策划方案,进一步实施完成这项工作,校长在充分运用自己的办学智慧的同时,也就会使自己变得更加明智和完善。
创新会使校长更加智慧。创新型校长还必须学会充分进行合作。实施集体领导,倡导团队合作,在学校中构建一种团结、和谐、合作、宽松、上进的浓厚氛围,是现代校长领导成功的一大特征。合作精神是一个组织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校长首先要有与每一个教职工合作的强烈意愿,并且努力营造团结合作的工作氛围和秩序,进而培养形成团队精神,这样才会更有利于打造一所优质的学校。
总之,作为校长,从事的职业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学习、必须要思考、必须要实干、必须要创新。学会挤出时间学习,在学习中充实自己,学习中反思自己,以增强当校长的底气,管理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成为一个学习型、智慧型、实干型、创新型校长,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是人民对我们的期盼,是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本校实际,找准切入点,把学到的东西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认真从事校长这一事业,我们的学校就一定能够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快速发展。
(摘自《教书育人》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