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善用攻“心”
2013-04-29李明远陈凤菊
李明远 陈凤菊
学校管理,既要管理者有责任心,还要有管理策略。从“心”开始,用“心”去做,适当运用心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热炉法则”的权威性
“热炉法则”又称惩处法则,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它是将惩罚作为管理的一种基本方法:一个组织必须具有大家遵循的行为准则,当一个组织的行为准则的底线被突破的时候,必须给予恰当的惩罚。
“热炉法则”阐明了管理者训导员工时,需要遵循的四大惩处原则。第一,警告性原则——热炉外观火红,不用手去摸,也可知道炉子热得足以灼伤人,即学校管理者在平时要注意对教职工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以防员工的无心之失。第二,验证性原则——用手触摸热炉,毫无疑问会被烈焰灼伤。谁若明知学校有相关规定,还要以身试“法”,触犯学校的规章制度,就一定要对其进行惩处,以明纪律,以儆效尤。如果处理结果不一样,便会丧失制度的效力,增加教职工的不安全感或侥幸心理。第三,即时性原则——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即在错误行为发生后,训导越迅速,教职工就会越早地意识到并改正错误,决不拖泥带水,决不能有时间差,以便达到及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第四,公平性原则——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在规章制度面前不存在任何特殊性,学校管理者必须做到一视同仁,管理者应该是惩罚制度最直接的体现者,对自己倡导的制度更应该身体力行,这样才能维护规章制度的权威性。
“南风法则”的人性化
“南风法则”源于法国作家的一则寓言:“一天,南风和北风碰在一起,决定要比一比谁的威力大,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衣服脱掉。北风先来,它使出了浑身解数,冷风凛冽,寒风刺骨,结果行人将身上的衣服裹得更紧了;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暖意洋洋,不一会儿,行人感到浑身发热,开始解开钮扣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比赛的胜利。”后来,教育心理学家将这一寓言故事总结为教育心理学上的“南风法则”。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具有“尊重和爱的需要”。“南风法则”体现的是一种柔性管理和人性化管理,要求学校管理者尊重和关心教师,多点人情味儿,多一些人文关怀,帮助解决教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只有让教师真正感觉到温暖,才能激发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其对组织的忠诚度。
“波特定律”的批评艺术
英国行为科学家L·W·波特通过总结人类行为情绪反应,提出了“波特定律”:当遭受许多批评时,下级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其余就不听了,因为他们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
“波特定律”告诉学校管理者:总盯着教师失误,是管理者的最大失误。在批评人之前应该先把他的优点提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为后面的批评铺好道路。在学校管理中,遇到教师犯错误时,很多领导者都会严词批评,甚至将教职工骂得狗血淋头,似乎唯有这样才能杀一儆百,才能彰显管理者的威严。其实,过于关注员工的错误,尤其是一些非根本性的错误,会大大挫伤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可能导致教职工的对抗情绪。“波特定律”其实也告诉人们,在学校管理事务中,要学会宽容教师的错误,设身处地为教师着想。在批评时,避免伤害其自尊心;肯定教师的功绩,变责怪为激励,变惩罚为鼓舞。在批评的同时不忘肯定教师的功绩,以激励其进取心,并有效避免伤害其自尊和自信。一个懂得如何顾全教师面子的教育管理者,不仅会使批评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能得到教师们的大力拥戴。
“刺猬法则”与合适距离
困倦的刺猬因寒冷相拥在一起,相依取暖。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相互之间既能够取暖,而又很好地保护了对方不至于被扎。这就是“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运用到学校管理实践中,就是教育管理者如要搞好学校工作,應该与教职员工保持亲密关系,是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与教职工保持心理距离,可以避免员工的防备和紧张,可以减少下属对自己的恭维、奉承等行为。与教职工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能使管理者高高在上,也不会使管理者与教职工互相混淆身份。这就是学校管理的一种最佳状态。这样做,既可以获得教职工的尊重,又能保证在工作中不丧失原则。距离的保持靠一定的原则来维持。这种原则在人人面前平等:既可以约束管理者自己,也可以约束教职员工。把握了这个原则,也就掌握了成功管理的要诀。
“金鱼缸法则”与公开透明
金鱼缸是用玻璃做的。这样,不仅美观,而且有很好的透明度。养鱼者不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可以一目了然地观察到缸内金鱼,都能对里面情况了如指掌,所有鱼儿的活动尽收在养鱼者的眼中。这就是“金鱼缸法则”。
“金鱼缸法则”运用到学校管理中,就是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强化规章制度和各项工作的透明度,管理者的行为就会置于教职工的监督之下,就会有效地防止管理者滥用权力,从而强化管理者的自我约束机制。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教育管理者要始终遵循和执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去开展各项工作,避免因猜疑而产生流言蜚语,从而影响教职员工的工作状态。而学校管理的公开、透明,又会对学校管理本身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学校得到持续、良性的发展。当学校管理的各项工作有了足够的透明度时,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会在全体成员的监督之下,从而有效防止一些人享受特权、滥用权力,增强集体凝聚力。
“猴子的手表定律”
有一天,猴子猛可捡到了一块手表,并且很快搞清了手表的用途。于是,每一只猴子都渐渐习惯向猛可请教时间,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由猛可来规定。猛可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威望,最后当上了猴王。猛可认识到手表给自己带来了机遇与好处,几乎每天都会努力在森林里寻找手表。后来,它相继得到了第二块、第三块手表。然而,它开始困惑了,表上时间的不一致让它失去了对准时间的信心。它开始犹豫。没过多久,整个猴群的作息时间也变得一塌糊涂,猛可的威望大降,也被赶下猴王的宝座。这就是“猴子的手表定律”。
“猴子的手表定律”带给人们一种直观的启发:对于一件事,不能同时设置两个目标,否则将使这件事无法完成;对于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学校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设立学校发展目标时也常会面临类似的问题。“猴子的手表定律”给学校管理者一个非常直观的启发,即对同一个教师或同一个学校集体,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制定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组织或个人无所适从。因此,学校发展需要领导者设置统一目标,要有统一行动。
“鸟笼逻辑”与惯性思维
人们看到一个空鸟笼,就会忍不住问“鸟在哪里”。如果主人回答“我不养鸟”,人们又会问那要鸟笼干什么。在多人无休止的问过之后,主人可能做出两种选择:扔掉鸟笼或者买一只鸟。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鸟笼逻辑”。也就是说,人们通常的逻辑是:鸟笼就是用来装鸟的。其实,鸟笼不装鸟也可以作为一种纯粹的装饰品。
“鸟笼逻辑”源于人们的惯性思维。人们所作的判断往往并不是源于理性的思考,而是因为惯性思维。学校管理者在工作中,应时刻反思自己的惯性思维,采取科学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在决策过程中,要以事实为依据,以客观为准绳,创建公平、公正、开放的、人性化的校园环境和管理文化。
“晕轮效应”中的客观看待
“晕轮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 “成见效应” “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也就是说,对人的认识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即常常以偏概全,于是“一好百好,一差百差”。
“晕轮效应”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典型的例子有爱屋及乌、以貌取人等。与之相反的是“恶魔效应”。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应注意这种效应,全面客观地看人、用人,不能仅凭第一印象,特别是对于不熟悉的人,如校长对新教师、班主任对新生。此外,在实施评价和激励的时候,应以进步和贡献为衡量标准,不能光凭分数以及过去的印象。
学校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人本的理念,一种无止境的追求。法则以外的是思索、实践、创新。努力就有收获,实践才会成功。
(摘自《青年教师》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