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作品中“英式思维”的表现
2013-04-29丁静
丁静
摘 要: 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精髓,既是一个民族(国家)对世界认识的体现,又是一个民族(国家)思维模式的体现。通过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研习英语思维模式,对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本文通过分析英语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呈现“英式思维”的运用。
关键词: 英语文学 英式思维 表现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英语学习者的数量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者已经不满足于对英语语言表象的认知,满足于听懂,而是开始用英语表达自身思想的需求。下图为某英语培训机构编制的宣传图:
要想学好英语,研究分析英语使用的思维模式显得十分重要。文学作品作为民族思维模式的一种体现,理解和分析它对提高英语水平有极大的帮助。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英语学习者发现在交际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或理解别人的感情,闹出不少笑话。常见的错误类型如下:
1.按照字面意思逐字翻译
比如,中国人常用的一个口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直接被翻译成了“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
2.语言的单一性和无功能性
一些学生总爱背诵外国人写的句子,却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情感。比如,外国人说了一个单词“airplane”,有人当时没有想起这个单词的意思,就问他:“What is airplane?”这个外国人的回答非常鲜活生动:“A big metal bird flying in the sky.”虽然语言有一点夸张,但是让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天空中飞着的一个金属的大鸟肯定是飞机。
3.不了解英语文化的背景
例如:Tom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对我们公司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有人就直接翻译成:Tom is the first person to eat the crab of making a great revolution for our company.
实际上中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指敢于冒险的人;在英文中想表达“冒险的人”这个意念,则有它另外的典故:很久以前,有一片西红柿地,没有人知道西红柿是什么东西,有一个人大胆地尝试,吃了一个。所以,敢于冒险的人按照英语的文化背景应该翻译成“first person to try tomato”。
培养英语思维格外重要。莎士比亚的很多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他对英格兰民族思维模式的反映和总结很少有人提及。他的成就不仅表现在戏剧上,在十四行诗上的成就也是相当伟大的。意大利式的十四行诗为相互应答的前八行和后六行结构,但是英式的十四行诗由“three quatrains and a rhymed concluding couple”组成。莎士比亚的作品都是遵循三个四行加一对双行体的英式十四行诗模式而创作的。同时,其结构表达了组织文章的思维模式,如其第18首十四行诗:“
Sonnet 18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ei/a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eit/b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ei/a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eit/b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aiz/c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imd/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aiz/c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untrimmed/mi d/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ei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 st;/ust/f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 t in his shade,/ei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 st:/ust/f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i/g
So long lives this,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i/g
其中“/”划分出了五个音步,每个音步中前一个音节弱读,后一个重读。在莎士比亚体的十四行诗中,前十二行每隔一行押韵,后两行尾韵相同,形成abab,cdcd,efef,gg的押韵格式。从句法线索分析,Sonnet 18全诗共十四行,但每一行的字数和长度各不相同,这其实也是英语诗歌美的一种独特呈现形式。从语义线索看,言语交际的话语通常依赖它们的语义表征解释,这些语义表征给了听话人识别作者信息意图的语义线索。正如Gutt所言,话语的语义表征构成了需要在推理中得到充实的设想图实,这些设想图实际是形成可以判断真假的话语命题形式的前提,其用处在于它们可以帮助听话人对说话人的意图做出设想,也就是可以提供交际线索。通过对Sonnet 18原诗进行语义推理,我们得出以下主要信息:莎士比亚将友人旺盛的生命与魅力与夏日相媲美,表达了他对友人的一种深深的爱意和对旺盛生命力的追求。
在英语作品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都展现了英式思维魅力。比如,丁尼的“Break,Break,Break”,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等都呈现了英式三段式思维结构。
如果说上面的结构通过分析才能知晓的话,那么《致羞怯的情人》通过句子的结构应用直观地给读者诠释了英式三段式思维模式的精要,其主题是劝人“及时行乐”,分为三节。第一节是典型的选学派的“争辩”开头,第二节说,“可是在我背后我总听见/时间带翼的马车急急追赶……”,第三节是诗人规劝,趁着青春还在,一定要玩得尽兴。通过以上的文本解读,三段式结构跃然于纸上。与前面的诗歌相比,这是一首辩论性诗歌,诗人在每节的开头都有着“but”,“therefore”等转折性词语,尽管这首诗没有前言、正文和结尾,但是结构的三段式已经非常明显。所以说,三段式思维模式不仅都是前言、正文、结尾,还有其他形式。
英语文学作品在文化传统的传承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模式,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的反映,文本结构是作者思维模式的再现。
参考文献:
[1]周永启.英诗200首赏译.海南出版社,2003.
[2]钱兆明.莎士比亚全集.商务印书馆,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