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语境下的英语文学教学

2017-04-20张喆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6期
关键词:英语文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全球化

张喆

摘要: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交流所需要的不仅是语言的通晓者,更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培养这种能力的基本切入点是跨文化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因为只有对文化有了真正深入的理解,才能有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文学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培养这一能力的舞台。本文提出建立英语文学的概念,打造合适的教材,建立研究型的文学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全球化;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文学;研究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071-03

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1曰26-27日两天推出了一个新的考试项目——“国际人才英语考试”,简称“国才考试”。“国才考试”的描述是“重点考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际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英语的沟通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即“通晓国际规则与协同合作能力;跨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国才考试”的意义不仅在于又有一项新的证书的产生,更在于该考试所体现的对外语人才更高的要求的新趋势,即“通晓国际规则与协同能力;跨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项能力指标要求的不仅仅是对语言本身的掌握即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译”,更是对目标文化的深入理解与阐释的能力;对现有国际规则的掌握与运用的能力;自我文化和国家利益在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事务中得体且有效的表达能力和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

这表明在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语境下,对外语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具有各种实际能力的全面的人才。培养这种能力的基本切入点是跨文化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因为只有对文化有了真正深入的理解,才能明白现有的国际规则,才能有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以什么作为手段来促进学生对目标语言文化的深刻理解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当然可以通过各种跨文化交际的课程来讲授一些关于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等的概念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但作为英语专业来说,还有文学这一利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这是因为“文学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故事的情节、环境的描写等等都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涵;文学提供了讨论作者视角和蕴涵主题的舞台”(Littlewood 178)。事实上文学以其虚拟现实生活的效果涵盖了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这里不但有文史知识,风土人情,更有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不同的国家和社会的观念等。对于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作了明确的表述:“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授课内容可包括:文学导论;英国文学概况;美国文学概况;文学批评”。尽管大纲对文学课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目的、手段都做了明确的表述,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认识有误区,课程设置随意性大;课程设置单一,选修课少;课时偏少等”。(程爱民12)这种现象不利于适应新的全球化挑战的英语人才的培养要求,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建立文学与文化关系的意识培养入手;建立英语文学的概念,打造合适的教材;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目前已有很多深入的研究,这里就不再赘述。本文主要探讨建立英语文学,打造合适的教材和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手段。

一、打造具有英语文学概念的教材体系

目前英语专业文学课的教学问题之一在于将自己局限于英美文学的概念上,忽视了以英语为创作语言的英美两国之外的国家、地区、民族和文化文学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一个更广泛的英语文学的视野,使得我们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失去了对这广泛文化的接触与认知,这不利于我们国家在全球挑战的语境下所需的具有跨文化交际的各种能力外语人才的培养。经典的文学作品体现了文学史上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充分体現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智慧,这是我们要了解的,但是我们也需要有新的视野。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要有英语文学的概念,即所有用英语写作的文学,这样才能更全面,更广泛的涵盖不同的文化与民族,和当今世界的潮流。事实上,上个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William H.New和W.H.Messenger两位教授就做了这样的工作,他们编著的文学选集就名为《英语文学》(Literature in English 1993)。该选集不但收录了自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至20世纪80年代的1200年间有代表性的英语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其选材多样性的特点,入选的不仅有英国、美国、爱尔兰等经典作家,更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新加坡、南非、西非、尼日利亚、圭亚那、牙买加、巴巴多斯、圣卢西亚等14个国家的作家。从入选作品的体裁来看,除了经典的诗歌、小说、散文,还有游记,书信,歌词,讲演词,儿童文学,辞条定义,还有翻译作品如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诗人李白的詩。从这部选集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英语的演变,文学定义的变化,文学传统的演进,文学批评观点的变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变化,更可以看出生活在不同的社会里的作家如何使用同一种语言对历史和现实做出的反应,如何在发展自己独特表现手法的同时加强或抵制欧洲的传统表现手法。这部选集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不同民族思想和情感”(谷启楠58)。可见文学以其自身的特点反映了当今时代的变化,具有了新的文化体现,让英语文学而不仅是英美文学进课堂,学生们就有了有效的途径去了解全球化语境下的众多的以英语为创作语言的国家的社会与文化。英语文学教学中的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材的难度。目前我国现行的本科英美文学的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基本模式都为“文学史+选读”(王守仁10)。由于教材是按文学名篇的时间顺序编排的,所以学生首先接触到的都是难度偏大,生词偏多的作品诸如《贝奥武夫》等。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文学课变成了讲解语言难点的精读课,从而偏离了文学教学的轨道。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用公式i+1来说明外语教学难度问题。“如果语言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为i级,他能接受的语言输入为i+1。如果难度为i+2则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压抑和焦虑;如果难度为i+0则不能激发求知欲也没有提供进步所需的新知识”。(Krashen100)只有选择难度适当的教学材料,精心编排,比如可以以体裁为线索安排教材,这样可以把难度偏大的内容安排在后面,不是让学生刚开始就学《贝奥武夫》那样难度的诗歌,而是采取一种渐进式的难度编排,这样学起来效果会更好些,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学内容理应遵循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来安排,而不是简单的按时间顺序来定。

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打造英语文概念且难度安排适当是英语专业本科文学教学的新要求。

二、建立立体的研究型文学教学模式

范谊在“英美文学教学的目的与内涵层次定位”一文中指出,文学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英语文化的认知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153)。而我们现有的教学方法大多是老师忙于讲解语言点,解释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满堂灌式的教法,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没能把学生带入文学所提供的丰富的具有原生态般的文化生活场景中。这不利于对学生的跨文化际能力的培养,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则可以引导学生在文学所提供的虚拟的现实生活场景中,发现文本所呈现的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特别是文学中所呈现的多色调的社会生活场景以及对人性的深度解释为学生们提供了思考的张力和探索的空间。

一个理想的文学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以教师引导的,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导的,以文本细读为线索的主题性、研究型的课堂。对文本的细读不仅仅是理解语言,梳理情节,更是要由老师引领学生去发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各种表达方式,诸如比喻、象征、典故、格言、暗示、双关等修辞手法,使学生通过体会这些修辞手法所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和蕴意,理解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加以注释。就是把对原文本关键之处、微妙之处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都记录下来,为进一步的主题性学习做准备。主题性学习就是在充分理解文本表达的基础之上,对文本所呈现的主题进行探讨。比如通过细读《麦田守望者》探讨成长的主题,认识到成长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碰撞时的无助与选择的问题;再比如《看不见的人》中反种族歧视和牙买加·金凯德的《我母亲的自传》所传达的逆写殖民主义的主题等等。文学的主题性是文学自身的特点,因此不论是殖民主义文学,还是个人成长主题,抑或正义感,反歧视,多元文化都可以成为教学的主题而展开。主题教学为文学阅读提供了研读、思考的立足点和聚焦点,提示了学习的重点和方向。研究型的学习是指阅读的过程是研究的过程,是面对阅读中真实的问题所进行的互动、互助、质疑、探讨而形成新思想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阅读是研究,讨论是研究,论文写作的考查形式更是研究。通过构建这种立体的研究型的学习模式,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的认知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全球化虽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竞技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个民族地区在政治、文化、科学、军事、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关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Samovar Porter McDaniel 3)应对这样复杂的国际关系的挑战,就需要大批的具有真正的跨文化视野,有文化认知能力的且具有跨文化实际交际能力的能担当重任的人才,比如像亚投行行长金立群先生那样的杰出代表。建立英语文学的概念,打造合适的英语文学教材,建立立体的研究型教学体系,有助于培养出更多的符合“国才考试”所要选拔的具有“通晓国际规则与协同能力;跨文化理解与表达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才。

注释:

(1)详见“国才考试”官网:etic.Claonline.cn

参考文献:

[1]Littlewood,W.T.Literature in the School Foreign Language Course in C.J.Brumfit & R.A.Carter.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程爱民.英美文学教学:调查与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1-13.

[4]谷启楠.英语文学教学与研究中的三个问题[J].外语教学,2003,(3)57-59.

[5]王守仁.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0-11.

[6]范谊,芮渝萍.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内涵及层次定位[J].外国文学研究,2005,(3):150-156.

[7]Samovar,Larry A.,Richard E. Porter,Edwin R. McDaniel,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M].董曉波,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英语文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英语文学作品人名背后的语言文化分析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论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及形象阐释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