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国内都市报摄影革新之路

2013-04-29陈群

新闻世界 2013年7期
关键词:新闻摄影都市报

陈群

【摘 要】网站汇集摄影记者和通讯员拍摄的精彩图片,通过网站编辑的整合,快速、准确、广泛地展示给受众,为图片的开发和运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报网互动以更为迫切的、更为直接的态势出现。两种媒体互动、递进,在维持传统媒体价值的同时,着眼未来,用自己的力量培育新的发布平台,这样才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报纸在新生代人群中的吸引力。

【关键词】都市报 新闻摄影 报网互动

据调查表明,都市类报纸的图片报道已成为受众最喜爱的报道形式之一。随着我国都市类报纸的快速发展,报业市场竞争加剧,用大图片、多用图片、用好图片的观念也正是各家报社的共识。

但是,目前都市类报纸对图片新闻的运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新闻摄影的发展,也制约了自身的发展。都市类报纸紧贴民生,来自新闻热线的报料成了重要的新闻线索来源,报料往往被本地新闻和热线部门所掌握。于是,需要摄影记者为文字稿配图时,摄影记者才能够拿到报料。作为配稿的摄影报料题材,目前就只集中在车祸、火灾等方面,摄影题材单调,摄影记者主观能动性调动有限,不利于摄影记者水平的提高,由此,报纸内容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打了折扣。

当然,平面媒体的受众群体的人数有减少的趋势,而新媒体正与之相反,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这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趋势。面对这样的困境,报社应该做好头版、认真做好配稿工作,图片编辑、记者也要与报社相关部门和人员加强联系,在用稿方面与编辑多沟通,让图片在报纸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之外,笔者认为新时期的都市报还亟待做好以下工作。

一、尊重读者,善待通讯员的每一篇摄影来稿

都市报作为一种定位普通市民阶层,市场化程度高,突出新闻时效性,信息综合性,生活服务性的报纸,是城市报纸的主力军。相比网络,报纸在互性方面明显不足。换一句话说,把读者当成上帝对于都市报来讲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因为我们要服务的对象是普通的老百姓,正如《新安晚报》的办报宗旨:为老百姓办、给老百姓看。所以,作为报社的摄影部,要认真对待每一位读者的来稿,做到来稿必复、好稿必登,切实尊重读者。只有把读者放在心中,报纸才有广阔市场,也才能为老百姓所接受。摄影家贺延光认为,现在是一个影像普及的年代,更是一个影像提高的年代。

2013年4月7日至28日,一组提为《隐没地:上圈组村民与艺术家的影像实验》,2600余幅摄影作品展览在北京展出,这个展览之所以引起摄影界内外的关注,是因为照片的拍摄者不仅有80多位摄影家和艺术界人士,还有29位当地村民。有评论家认为村民影像比艺术家的影像还动人。很明显,会玩手机的村民偶尔也会拍照,可能对他们来说,拍照的意义和价值甚至行为分析都不重要,就算是奢侈的行为,拿给亲人看看。对于读者来说,能把自己登报的作品拿给亲人和朋友看,也算是一种荣耀。作为主流都市报,我们应该有一种提高群众摄影水准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比如,2011年和2012年《新安晚报》给20多名在城里打工的人每人发一部照相机,记者亲手教他们一些摄影基础知识,之后安排他们用自己的视角去拍摄身边的春节,年后再精选一些图片登报。事实证明,这些都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赢得了读者的口碑。总之,这些探索是有意义的。

二、亟待“撒网”,积极进行持续有效的报网互动

从本质上来说,报纸与网络的结合促进了新闻资源的共享以及策划报道一体化的发展,并且实现了传播优势互补与资源统筹。另外,网站汇集摄影记者和通讯员拍摄的精彩图片,通过网站编辑的整合,快速、准确、广泛地展示给受众,为图片的开发和运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报网互动以更为迫切的、更为直接的态势出现。国内都市报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当属《都市快报》“快拍快拍网”,该板块是《都市快报》在2005年创办的一个叫“每天最有意思的照片”栏目的网络版,主要目的是扩大栏目影响,方便与读者交流。据了解,该板块在2010年9月28号上线启动,现在每天都能收到三千多张照片,多的时候有五千多张。对此,该报摄影部主任傅拥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我认为这个是会受到普通老百姓追捧的,我很有信心。因为它是最贴近、最贴近、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作品,很好玩,很有趣,很幽默。我们从里面筛选出比较好的刊登在报纸上。除了杭州本地外,我们也接收外地和国外投稿。”在这个板块,不仅人气旺,而且还能收集到好的作品,那些优质的新闻摄影或人文摄影能够上报纸,读者当然愿意被珍藏。读者和网友也热烈追捧,《都市快报》也尝到了甜头。两者皆大欢喜。

当然,打造报网互动的精品频道,这些精品必须在读者和网民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通过拳头产品,带动报网全面互动和深度融合。比如,华尔街日报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紧密结合上已经做到了既彼此嵌入又互有分工、各有侧重。该报在其网站上不间断地对重大突发新闻进行更新,并且在次日的报纸上刊载较长的相关分析文章。对待摄影作品,也可以做出类似有益的尝试。

三、躬身而行,不断提高见报摄影作品的利用率

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今“摄影的一代”已经成长起来。《纽约时报》曾经采访了几位博物馆的摄影部负责人,他们都对前景很乐观。因为人们已经意识到,年轻人都喜欢看摄影展览,这是一种与他们亲近的媒介形态。“让照片上墙,让照片说话”提升见报作品的附加值。所以,报纸可以举办优秀摄影作品展览,把记者的和读者的优秀摄影作品拿到文化宫甚至美术馆去展览,要主动与高校学子对接,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视线。这样也是用摄影的手段来打响报纸品牌、增强报纸摄影板块吸引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报纸要面对大学生,更要亲近大学生,要积极开拓读者群,从而来形成自己的读者市场。

其实,年轻人中很多人爱好摄影,他们对摄影已经很痴迷。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宿志刚认为,现代社会,摄影已经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摄影是年轻人的交流工具,也是了解世界的方式,大学生对将要投入的生活充满期待,对未来发展充满憧憬,所以生活在影像时代的他们,理解影像的内容比我们想像的要多得多,因为影像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另外,我们也可以用照片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为一些需要帮助的群体或者个人举办照片义卖,让照片带着无限的温度融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四、提升自我,提高摄影修养,创新摄影表达语言

新时代,我们不要低估读者的审美智慧和阅读能力。在日常见报稿中,一些新闻摄影的表现方式依然陈旧,一方面与有些摄影记者缺乏创新的意识有关,另一方面与编辑不切实际的先入为主、想当然的表现方式有关,选稿也按照固定思路,很难有好的效果。长此以往,报纸就会失去了活力,读者会厌倦你的报纸,报纸也会慢慢失去读者群。

相比专业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和荷赛,我们日常的见报作品风格不突出,不另类不整齐,当然也不规范,风格显保守,当然更谈不上引领摄影潮流,也没有真正走上世界的最前沿。当然,也要解决来稿的瓶颈问题,吸引更多都市人群的摄影作品参与到其中来,提高人气。我们要有比肩专业摄影报刊的勇气和魄力,为我所用,不断提升报纸形象,

创新并非唯新,新闻图片以形象的语言来表现新闻,记者要做到“三贴近”,在画面选择和表现内容上坚守底线。另外,记者应该做一个“杂家”。南方周末图片总监李楠说:优秀的摄影记者,苛刻地说,只是某一个媒体最合乎标准和要求的产品生产者,他那貌似的“风格”不是他个人的,而是他所在的媒体的;他可能会是一名广受好评,让领导特别放心的好员工,但未必能有与别的好员工区别开来的个性价值。

所以,摄影记者应该带着情感下基层,带着思考找新闻,好稿是用脚板量出来的,贴近人、贴近心灵,新闻才会有生命的力量。

参考文献

①陈建中,《不再单一的摄影》,《人民摄影》,2013-4-17

②刘文章等:《新安传媒研究——突破纸媒困境》,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③陈曦,《稳静的影子》,《中国摄影报》,2013-4-30

④陈斌荣,《视觉突击》,《新闻战线》,2012(8)

⑤任悦,《上升的艺术——当照片挂到墙上》,《人民摄影》,2013-4-17

⑥王芳,《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摄影》,中国摄影家协会网,2013(4)

⑦詹晓东,《都市类报纸新闻摄影的崛起与障碍》,浙江在线,2005-11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新闻摄影都市报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钱江晚报来了“小冰”——一张都市报在“Al+新闻”上的探索和突破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从《忠诚与求实》的拍摄谈新闻摄影的突破
新媒体背景下分析新闻摄影的发展对策
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研究
新闻摄影应用于公安宣传工作路径探析
网络时代新闻摄影的新发展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