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标课改的思考
2013-04-29舒勇
舒勇
摘 要: 新课标课改至今已近十年,课改思潮百家争鸣,却无一定论,作者经过深入思考和近十年的一线教学实践,认为课改贵在得法,无需定论,在一定的教育背景下发展有自我特色的课改,并不断实践、研讨、修改和完善,方能奏效。
关键词: 洋思教学模式 杜郎口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 新课标
2004年,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率先使用了新课标教材,随后,各地纷纷进行了新课标培训,涌现出了各种教改和课改的新思潮,其中褒贬不一,比较著名的是洋思教学模式和杜郎口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我遇到了一些问题,特对此加以探讨。
一
不可否认,这是教育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也是课改路上难得的巨大成功。十几年前就有很多专家、学者呼吁,要为中小学生减负,后来,政府相关部门也做了适当调整,如把原来的六天工作日改为五天工作日,由此,原来一天的周末变为两天的大礼拜。制度推行以后,皆大欢喜,老师少工作一天,学生更加开心,周末终于可以尽兴玩了。可是,开心没有多久,学生就不开心了,因为考试,老师布置了大量作业,甚至有的地方小学生的作业要做到晚上十一点钟,周末更加可怕,各类辅导班,辅导学校,家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家长们压力更大,既有经济上的,又担心学生落后,所以周末报名参加了很多辅导班,以至于周末家长领着学生像赶集一样,到处补课,结果身心疲惫。后来,人称:“减负等于加正。”像这样的改革,不仅没有让学生减负,反而变本加厉。
新课标教学法值得推崇,因为它们都是在一穷二白的学校中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种成功来自锐意进取,更来自大胆的改革和尝试,试想,这些师资力量差,名气不大,交通状况差,生源不足的学校何以取得成功?除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杀出一条生路,似乎别无他法。然而传统式教学思想已经深入骨髓,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谈何容易?老师们会接受吗?学生能习惯吗?家长们会同意吗?教育领导会允许吗?谁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古往今来,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改革,无不渗透艰辛与汗水。可是这些,对于推行教改的先驱们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因为我们所做的教育事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试问:哪位老师敢于戴上“误人子弟”的帽子呢?
于是,传统教学的病根才会深扎数十年甚至数百年。比如我,从教九年,每天所做的就是把十多年前我的老师教给我的知识再转教给学生,尽管几年前也受到洋思中学教改的影响,但从未也不敢颠覆一直接受的传统式教学,因为,输不起,因为,怕失败,因为,担心误人子弟。
因为这些所谓的“草根学校”没有后路可走,不求生路,等于自生自灭,所以诞生了拥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和推陈出新的魄力的改革者,带来了新课标课改的首次重大成功。
应试教育下传统的教学就像闭关自守的清政府,而新课标下的洋思教学模式恰似改革开放的新中国。
杜郎口中学,曾经是鲁西南平原上一个普通的乡镇初中,崔校长,曾经是一个“倒霉”的普通校长,如何创造了举国震惊的教育奇迹?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寒窗谁人问?崔校长在初任杜郎口中学校长时,那是一个怎样的学校?后来又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今天?我们只是听到了神话般的今日杜郎口,可知当时为了改革,崔校长承受了多大压力,冲破了多少阻挠,付出了多少心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改革也不是一天就见效的。在改革初期,学生的茫然,老师的困惑,家长的批判,领导的指责,都是改革的巨大阻力,这样的改革,用了多久?十年。然而,崔校长坚持下来了,杜郎口成功了。
今天,几十个省、市,成百上千个学校,都在学习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在感谢前辈的同时,也在反思自我,为什么这么多优秀的学校没能探索出优秀的课堂教学模式呢?反倒是这些“泥腿子”学校,却常常成为课改名校了呢?我在想,是不是学校名气大,生源好,师资力量强,就裹足不前了呢?
这些年中国课改的先进学校几乎毫无悬念地都出自乡间。
二
城市学校为什么不能全面进入课改呢?
首先因为考试。应试教育制度下,老师们不敢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担心学生只顾玩,担心学生没有能力自学,而且担心学生浪费时间,于是老师们铺天盖地地讲,学生硬着头皮听,我们几乎所有的人,学校生活都是这么过来的。那时候,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只有这样才算是上课。
其次,校方原因。学校没有组织老师们进行新课标的课改探索,自然不会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即便有些老师进行过这样的探讨,但是因为没有科学的、系统的、有效的执行方案,就算曾经在课堂上进行过尝试和实践,也因为没有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没有得到全国性的推广,最后湮灭了。
再次,城市学校大多师资力量较强,生源比较稳定,学校领导、老师们不愿意进行课改尝试,特别是老牌名校,一年年、一届届都这么过来了,每年考试成绩都不错,即使是定期进行的教研活动,大家基本上也都是老僧长谈,就是有人提出革新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大家也会不以为然。
最后,缺乏持久性。新课标实行了十年,全国各地那么多学校,不是没有进行教研教改,只是没有坚持。有时成效还没有出来,甚至标准的课堂模式的基本原则都没有摸索到,课改就被舆论消灭了。
为了使学生不再被灌输,不再从小学就开始近视,不再被书山题海埋没,不再需要面对永无休止的作业,不再丢掉受教育的幸福,不再让学校变成学生最不喜欢的地方。我们要继续努力坚持课改,打造高效课堂,探索受学生喜爱而又能提高成绩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
洋思和杜郎口的课改已经传遍五湖四海,但是为什么没有被普遍推广呢?
第一,大家都在学,但教而不得其法,学而不得其道。学洋思,怎么学?组织几个老师到那里听过几节课,听几个讲座,然后回来给自己学校的老师上节课,号召大家学习洋思教学法,就结束了。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别人探索了数年,甚至十数年摸索的经验,岂是几节课能学会的,又岂是一个讲座就能办到的?
第二,部分学校、老师内心里并不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这就像古时候的变法一样,需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被大家逐渐接受。这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教改的步伐。
第三,教改的中心是中学,而中学的老师工作压力大,经济压力也大,时间也紧张,若非学校付出人力、物力、财力去组织,去实践,老师自己是不可能坚持很久的。我们看到很多从杜郎口学习回来的老师,把自己学生的课桌也摆成小组形式,尝试新课改教学,可是,不久就又恢复原貌。为何?因为的确不习惯,的确没有有助于学习,没有提高成绩,也不能得到同事、学校领导的理解。
第四,缺乏硬件条件。在没有政府或是单位的支持下,单是杜郎口那样教室四面黑板,有几个能做到,全班的学生若是都以小组围桌而坐,怎么看黑板,扭着脖子看黑板?不久就会头昏眼花,家长也会来投诉,不利于身心健康,导致改革无法进行。
第五,缺乏软件配套及持之以恒的实施。很多老师对新课标课改的理解仅限于形式,而没有充分理解这种教学模式的意义,所有只是表面上这么做了,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样尝试了几周、几个月,最多几个学期,发现还不如传统课堂教学效果好,因为学生没有养成自学、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习惯,而老师也没有像传统课堂那样进行详细的讲解,所以学生成绩反而下降了,这时,谁又能顶得住同事们的怀疑、家长的投诉和领导的批评呢?
鉴于以上原因,教改尽管已经取得累累硕果,但一直没有得到普遍推广。
新的课堂模式是否真的需要推行到所有学校呢?我认为,也不尽然,并不是每个学校这样实施都一定能出成果的。如果尝试几年都没有效果,那么谁还敢继续下去,这样不仅是决策的失误,更耽误了很多学生的前途。
经过思索,我认为新的教学模式很好,值得推广,但不能照搬,应该在充分学习新课标教学原理的前提下,经过深入探讨,对比不同时间、不同地方、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之后,再经过反复讨论、论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后,采取有地方特色的教改模式,一边实行,一边探索,一边修改,逐步改革,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摸索之后,必能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课改方案,并取得瞩目成就。那时,可能会有更多的“洋思”、“杜郎口”,如雨后春笋般,课改的春风将会吹遍神州大地。
如此,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才可以自由地学,开心地学,主动地学,那时的学校才会真正变成“知识的超市”,那时的课堂才会变成“生命的狂欢”。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2]李峰,何惠珍.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J].陕西: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
[3]程墨,刘新其,龙超凡.新课改推动教育精彩一跃[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6.
[4]罗军兵.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课堂参与式教学研究[J].贵州: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