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高考,怎样才能走得更远
2013-04-29李晓
李晓
摘 要: 早在1999年,国家就启动了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作为春季高考的改革试点。十几年下来,原先采用春季高考的省市纷纷取消了这一政策,上海虽然扬言不会取消,但是名存实亡,报考人数逐年下降。同样是作为秋季高考的补充与完善,为什么自主招生政策进行得如火如荼,春季高考却鲜有人问津,遭遇重大挫折?本文分析春季高考与自主招生的相同点与区别,找出春季高考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春季高考 自主招生 教育公平
在当今中国的教育领域,如果说有什么能够牵动社会各界和各层民众的活,那么非高考莫属。因为高考关系到千百万学生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千百万家庭的利益。因为考生只有一次高考机会,一旦未发挥好,则会断送前程,导致考生、家长、学校及社会的高考压力极大。随着社会各界对教育公平的重视和选拔方式多样化的认可,高考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春季高考和自主招生政策应运而生。它们的目的大同小异,但二者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自主招生政策得到了众多重点高校和许多考生的支持与关注,而春季招生却在经历了政策初期的繁荣之后逐渐衰落,采用春季高考的试点城市纷纷取消了这一制度。下面对这两个政策进行比较,探讨其相同点与不同点,并在此基础上找出春季高考的发展方向。
一、政策内容及实施
为破解全国统一秋季高考“独木桥”的难题,教育部在1999年6月13日发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进行每年举办两次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试点”。据此,1999年12月17日教育部批准了在北京、上海、安徽三省市进行春季高考试点,2000年,天津、内蒙古相继加入试点。
春季高考是对秋季高考的补充,在每年的1、2月份进行,其组织方法、考试规则、录取等均按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的有关规定实施。除由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外,凡符合有关规定者均可在秋考之外再选择参加春考。春季高考针对的主要是往届生,它使得落榜生更有可能考上大学。
自主招生是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扩大高校自主权的重要措施,也是对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允许部分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由高校自行组织,选拔那些由高考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春季高考实行之初,吸引了很多考生的参加,但渐渐报考的学生逐年递减,有些年份甚至比计划招生数还要低。同样是作为秋季高考的完善与补充,为什么自主招生政策进行得如火如荼,春季招生却鲜有人问津?下面分析春季高考与自主招生的相同点与区别,并对春季高考的发展提出建议。
二、相同点
春季高考和自主招生都是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将中国高考从一元推向多元,使我国的高考制度更完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上大学的机会,给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一)同为高等学校多样化的入学方式,增加学生上大学的机会。
春季高考为考生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构建一年“两考两招”格局。让更多的人上大学,不至于因为一次考试的失利就与大学擦肩而过。自主招生政策为那些有特殊才能的人提供了上名校的机会,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华。二者同为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力促进了我国的教育公平。
(二)为高中缓解升学压力,选拔更多人才。
二者都可以提高高中的升学率,减轻升学压力,给考生更多的选择余地,有利于为国家建设发现和选拔更多的优秀人才。春季高考给了落榜生又一次机会,使他们可以与其他考生一起进入大学学习。自主招生更是为选拔“偏才”“怪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它以公平为基点,体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科学人才观。
三、不同点
春季高考和自主招生有很多区别,这些区别导致二者在实施过程中分道扬镳,春季高考固有的弱点使得它无法像自主招生那样得到众多高校和考生的追捧,最终陷入没落的深渊。
(一)自主招生多为重点高校,春季高考是一些普通学校甚至专科或高职院校。
自主招生之所以吸引了如此多的考生报名,是因为有很多重点高校,甚至是像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2012年共有81所知名院校加入了自主招生的院校名单,并形成了“北约”、“华约”这样的高校自主招生联盟。
参与春季高考的院校数量少,层次低,不少都是高职院校或普通高校,无一所重点大学,而且招生专业大多是冷门。这就降低了考生及家长的预期值,对于那些目标是重点大学的考生来说,参加春季高考并未增加进入重点大学的可能性,也未缓解升学压力。
(二)自主招生对象为应届高中毕业生,而春季高考的范围限制为往届生和社会有志青年。
自主招生面向各类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入选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生源所在地确定的与试点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试点学校进行综合评价、自主选拔录取。
春季高考方案在政策设计之初就定位于往届生报考,规定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其他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学校在校生不得报考。这从生源质量和数量来说,都无法和秋季高考相比。虽然这一举措是出于减少对于秋季高考的冲击的考虑,但同时降低了春招的吸引力,形成了高等院校不愿参加招生,考生不重视,社会评价不高的恶性循环。
(三)自主招生录取考生享有与秋季高考录取的考生相同的地位,春季高考的考生则经常遭受不平等的待遇。
自主招生是正常高考招生的一个辅助手段,录取的考生与秋季高考录取的考生有着相同的地位。学生通过自主招生,再参加高考,只要过了普通本科分数线就可以和正常考生一样入校就读,选择专业和参加校内活动。
春季高考只是秋季高考的补充、拾遗,许多春招生进入大学后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学籍、毕业证书、学校资源等方面经常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的报考积极性下降。
四、未来发展展望
多次高考、多次录取,应该是一个学生可以参加多次同等水平的考试,每次考试成绩同等有效,均可以作为申请入学的成绩;一所学校,可以多次录取学生。只有这样,每一次高考,才会是每个考生和每所学校共同的机会。春季高考在一片期待中开始,在一片唏嘘中衰落,导致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其定位不清。眼下的春季高考是秋季高考的补充、拾遗,没有同等的地位,自然得不到学生和高校同等的认可。因此,春季高考应与秋季高考平起平坐,在招生对象、考试内容、招生院校与专业上都与秋季高考相同,真正保证有两次高考。
(一)学习国外多次高考的先进经验,建立并完善国家试题库。
国外早已有了多次高考的尝试,其中做得比较好的是美国和日本。美国没有类似于中国的统一高考制度,其入学考试主要是由两家私人团体办的考试机构承担,两者组织的考试分别为SAT和ACT。其中,SAT是测验考生是否具备进入大学的知识和能力的测试,每年有七次考SAT的机会,且每次成绩两年有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加任何一次考试,可以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一次成绩寄送大学。ACT是学生学业成绩的一种综合测试。全美约有3300所大学参用此成绩。ACT考试每年举行5次,学生可以在修完高中的学分后参与其中的任何一次考试。
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分成大学考试中心主持进行的“全国共通学历第一次考试”和由各大学自行主持进行的“第二次考试”两个阶段。第一次是全国统一考试,第二次是各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前者由国家统一命题,后者由各个大学按系别出题,不同系、不同专业考试内容不同。
应该多学习国外关于多次高考的先进经验,提高中国春季高考的科学性和标准性,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保证国家考试的导向性和规范性。这对于推进高考多次化改革非常重要,可以直接提高每一次考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为多次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鼓励更多学校特别是名牌高校参与。
要真正发挥多次高考的作用,需要更多的院校参与进来,特别是重点或名牌大学。要有针对性地调动考生及家长、参与高中的积极性,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增加参加春招的院校,扩大考生选择的范围,鼓励一流大学参与。
(三)扩大招考对象的范围,允许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
现在的春季招生不允许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春季招生生源选择余地太小,逐渐沦为“落榜生的接收站”。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应该放宽政策,允许应届生参加。为此,各大中学应该建立并完善学分制,鼓励修完全部课程学分的优秀毕业生参加春季高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考生的素质,还可以吸引名牌大学参加招生,形成良性循环。
(四)将春季高考扩展到不发达地区,给贫困学生更多的机会。
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升学率年年攀升的局面,许多地处西部地区的学生因为教育资源贫乏使得上大学成为难事。如果把春季招生政策引入这些不发达的地区和学校,将会极大缓解偏远贫困地区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实现教育公平。
五、结语
《2010年国家教育发展与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这表明了国家在高考多次化改革的决心,也表现出了在实施这一设想时的谨慎。高考改革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是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只有合理规划、稳妥推进,改革之路才能越走越宽。春季高考已经迈出了改革的重要步伐,高考由一元向多元发展逐步提上日程。但是,春季高考仍然任重而道远,在前进的道路上应该不断发现问题,持续改进实施的方案,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多次高考真正成为考生的福音,减轻考生和家长的压力,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劳霞.春季高考是“鸡肋”?[J].中国考试,2005(02).
[2]周琼,党宁.春考“式微”与高考多次化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16).
[3]张继明.从高等教育大众化角度审视高校自主招生[J].湖北招生考试,2005(08).
[4]徐丽.春季高考的理性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0(05).
[5]杨东.春季高考实施六年评述[J].考试与评价,2006(02).
[6]孙大胜,毛素梅,朱仁健,解石雯.春招生,一路走来不平坦[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2(12).
[7]王玎玓,王燕.二次高考,你知道多少?[J].中国考试,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