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艾米莉·勃朗特为例谈经历对作家作品风格的影响
2013-04-29程辉
摘要 一部作品的创作风格往往与其作者的人生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来说,人生顺达者的作品往往情节欢快跳跃、人物生动活泼,而人生坎坷者的作品往往故事压抑悲怆、人物阴郁分裂。艾米莉·勃朗特和她的作品就属于后者。本文以艾米莉·勃朗特的人生经历为依托,以其作品的独特风格为例证,详尽地阐释了作者的身体与情感经验对其创作的深刻影响,进而反映出作家阅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创作风格的普遍规律。
关键词:艾米莉·勃朗特 人生经历 创作风格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一般而言,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其创作风格是辩证而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生阅历是作家进行创作的动力和源泉,也是其创作风格形成的依托和支撑,作品中的每一个情节安排都无一例外地来自作者的身体与情感经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者人生经历的顺达程度决定了作品风格的明快程度,人生阅历的丰富程度决定了作品内涵的深刻程度。而另一方面,一部作品的创作风格则是对作者生平阅历的艺术写照。每一部作品,无论是从主旨选择到情感抒发,还是从故事架构到人物塑造,都深刻地再现着作者的人生阅历,传达着作者的人生感悟。艾米莉·勃朗特与其作品自然也不例外。她的代表作《呼啸山庄》被誉为是一部“最奇特的小说”,她用丰富的想象、恐怖的场景、激烈的语言和汹涌的情感震慑着读者的心灵,用一种原始的荒蛮气息将读者吞没,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无比强烈的“黑压压的恐怖感”,在当时的文坛中独树一帜,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被理解和认可。究其根源,艾米莉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来源于其坎坷波折的人生经历,很多情节都是她人生阅历的艺术升华,很多人物中也闪现着她本人的影子。
一 坎坷经历——独特创作风格溯源
艾米莉·勃朗特的人生可谓是命途多舛、一波三折,她的家庭生活、职业经历、生活环境等从来都与“温馨美满”这四个字格格不入。艾米莉出生于一个贫困的牧师家庭,她三岁时便失去了母亲,几乎从未享受过宽广博大的母爱,记忆中残留的只有父亲的苛刻与冷漠。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她渐渐地形成了孤僻、胆怯、内向的性格。六岁时,她与几个姐妹一道被送入由慈善机构捐建的一所学校,本以为可以远离父亲的严厉管制无忧无虑地生活,没想到迎接她们的却是另外一个人间炼狱。她们在那里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就连最基本的温饱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她的两个姐妹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在病痛中逝世,她与夏洛蒂则死里逃生回到家中自行学习。
尽管艾米莉饱读诗书、颇有学识,但在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毫无社会地位和经济独立所言,她能从事的只有学校教师和家庭教师两种职业。她曾担任过家庭教师,但艰难的经历和低人一等的感觉使她放弃了以此为生的念头。为了找到谋生手段、减轻生活负担,她与姐姐夏洛蒂创立了“勃朗特姐妹学校”,可是几个月内竟没有一个学生报名,因而也以失败告终。后来,出于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勃朗特三姐妹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虽然只卖出了两本,但也足以激发起她们对写作的热情。随后,她将澎湃的情感和丰富的阅历倾注于创作之中,终于著成了《呼啸山庄》一书。但是这部作品中人物那极端的言行、分裂的性格以及作品中压抑的场景与悲怆的情节都令世人为之震惊,他们无法理解艾米莉的心声,甚至指责书中的内容是“可怕的、恐怖的、令人作呕的”,直到半个世纪以后,人们才开始认识到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不过,艾米莉年仅三十岁便死于肺结核,因此《呼啸山庄》便成为了她的绝唱。
夏洛蒂曾这样描述艾米莉:“比男人还要刚强,比小孩还要天真,她的性格是独一无二的。”坎坷的家庭生活与职业经历塑造了艾米莉孤僻、冷漠的性格,长期居住的荒原环境则向她的内心注入了强烈的豪迈与奔放,由此催生出其极度分裂的双面性格,而这种性格又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其字里行间,最终形成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
二 人生经历框架下的独特创作风格解析
艾米莉的独特创作风格集中体现在《呼啸山庄》这部作品中。她对场景的描绘是空旷的、黑暗的、乃至是恐怖的,颇有哥特式小说的风格;她对人物的刻画是性情乖张、阴晴不定、精神分裂的;她对情节的建构则是悲怆恐怖、超乎常情、“不合规矩”的。在维多利亚时代,艾米莉之所以会写出如此“不合时宜”、“不符礼仪”的作品,归根结底是由其人生经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独特性格所决定的。
1 场景设置——荒原再现
艾米莉终其一生都生活在约克郡的荒原之上,她对外界除了从书籍中得来的知识以外,可谓是一无所知。因此,在《呼啸山庄》这部作品中,几乎每一个场景都吐露着荒原的气息。例如,在第一章她便描述道:呼啸山庄是一座高踞在荒野之中的古老住宅,是一个“与尘世完全隔绝的地方,一个厌世者的天堂”,那里除了稀疏的几棵树以外,有的只是丛生的岩石和肆虐的北风。屋里的摆设笨重而陈旧,发了霉的书籍零乱地堆在墙角,窗台也是被划地乱七八糟,同时映入脑海的还有两只龇牙咧嘴的凶狠的母狗。作者对呼啸山庄的描述可谓是细致入微,因为这就是她心中的荒原,她对荒原上原始、荒蛮的一切都了如指掌,将其以呼啸山庄的面貌再现自然也是容易之极。相反,作者对现代文明社会知之甚少,并且从未有过真切的体会,所以她对小说中那座美丽、静谧和安逸的画眉山庄也只是草草勾勒、一笔带过。
出于对荒原的特殊情感,艾米莉不仅仅把荒原再现为故事背后的布景,还将其前置并赋予其生命力,让荒原上的风雨雷电成为人物心境的抒发和宣泄。例如,第五章中,心地善良的老恩萧去世当晚,“大风绕屋咆哮,并且在烟囱里怒吼,听起来狂暴猛烈”,似乎自然也为他的逝世感到悲痛。第九章中,希斯克利夫受到伤害后愤然出走的夜里,同样是雷声隆隆、乌云密布,“暴风雨来势汹汹地在山庄顶上隆隆作响,起了一阵狂风,打了一阵霹雷。不知是风还是雷,把屋角的一棵树劈倒了,一根高大的树干掉下来压倒房顶上,把东边烟囱也打下来一块。”此时的风雨雷电便是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两人内心痛苦的宣泄。可见,对于艾米莉来说,荒原是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她的创作没有一刻能够离开荒原而进行,荒原不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还是故事人物生命与情感的外延。
2 人物塑造——性格再现
《呼啸山庄》中的两个典的人物——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都可以看做是艾米莉独特性格的体现。英国评论家萨默赛特·毛姆认为:“艾米莉把她的整个自我投给了希斯克利夫,她在他身上灌注了她的狂暴欲火,她炽烈然而受挫的情欲……她对人类的妒恨和轻蔑。”希斯克利夫表面上粗暴蛮横、阴郁固执,与温文尔雅的绅士形象没有丝毫联系。但是,他的内心却热爱自由、追求真爱,蔑视金钱、鄙视门第,并且对资产阶级虚伪的文明表示极度的厌恶。他只相信自己,只关心爱人,对其他人则毫无所托、毫无信任,他对宗教也持有一种不懈的态度,甚至把《圣经》踩在脚下,宣称自己不需要上帝的怜悯、不稀罕进入天堂。希斯克利夫的这种性格来源于艾米莉那热爱自由、痛恨束缚的独立精神。
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她也是对艾米莉性格的艺术化放大。她与传统的温柔娴淑的典型女性形象迥然不同,她向往自然、渴求自由、追逐真爱,内心充满了野性和狂放。她喜欢在原野上奔跑、在岩石中探险,她可以在公众场合下亲吻一个看起来脏兮兮的“下人”,毫不顾忌淑女形象。尽管她从画眉山庄回来后变得文雅了许多,尽管她后来为了体面的生活背叛了内心的感情嫁给了林顿,但她的内心始终是向往自由、向往自然的,她的情感始终是归属于希斯克利夫一人的。她认为她的体面生活就是一个牢笼,她“不愿被禁锢在这里”。在她病重时,她常常要求打开窗子,好让自己呼吸到自然的气息,她还对迪恩说:“我想现在就到外边去!成为大胆的、自由的野姑娘。”嘴里则不断地呼唤着希斯克利夫的名字。她对荒原和对希斯克利夫那深沉的爱显而易见,艾米莉叛逆的性格也可见一斑。同时,凯瑟琳对爱情的态度也是艾米莉爱情观的真实写照。在第九章中,凯瑟琳曾悲痛地诉说道:“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大的悲痛就是希斯克利夫的悲痛……我就是希斯克利夫!他永远永远地在我心里。”一生都未体会到真爱的艾米莉将自己的全部关于爱情的痛苦、爱憎和理想都赋予了两位主人公,通过他们悲怆的爱情故事来表现自己崇高的爱情观。
此外,《呼啸山庄》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来源于艾米莉的情感经历。艾米莉的一生都是在古怪、孤僻、严酷的父亲的伴随下度过的。他不喜欢孩子,不愿与他们一起吃饭,他对孩子们表现出的只有冷漠和严厉,艾米莉一生中从未感受过父爱的温暖。因此,以自己的父亲为原型,艾米莉在艺术创作中塑造的父亲形象也总是喜怒无常、粗鲁蛮横。例如,第五章中,当六岁的凯瑟琳因为没有得到马鞭而向刚被父亲捡来希斯克利夫啐了一口唾沫时,立刻从父亲那里得来了“一记很响亮的耳光”。亨德雷对待自己的儿子,则是“只限于看见他健康,而且永不听见他哭,就满足了”。而希斯克利夫则会使儿子“惊恐万状”,“一碰他,他就发抖”。艾米莉对父亲形象的塑造惟妙惟肖,然而,她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则显得过于单薄。在其作品中,所有的母亲形象几乎都是刚一生下孩子便与世长辞,从未完好地扮演过母亲的角色。这一点其实也与艾米莉的情感体验有关。她自幼丧母,本身就未曾体会过母爱的滋味,自然也就无法塑造出生动形象、血肉丰满的母亲形象。
3 情节架构——人生再现
《呼啸山庄》中跌宕起伏、黑暗阴郁的故事情节与艾米莉的人生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的一生与顺达、美满、幸福都无缘,只能用压抑、悲凉和恐惧这类词语来概括。她的这种人生经历反映到作品中,从宏观或总体上看是各式人物悲惨的下场,男女主人公凄惨而悲壮的爱情故事,以及希斯克利夫因为遭到背叛而实施报复的残酷过程。从微观或细节来看,则是发生在故事人物身上的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经历。例如,洛克伍德在可怕的梦魇中,抓住从窗户伸进来的那个哀号着的鬼魂的瘦小手腕,将其按在破碎的玻璃窗上,“来回地擦着,直到鲜血滴下来,沾湿了床单”。从这鬼魂所说的“自己已漂泊了二十年”之类的话中可以得知,她便是凯瑟琳的游魂,希望进去找到自己爱人,也即是希斯克利夫。这样恐怖的情节和想象的空间无疑令读者不寒而栗。再如,希斯克利夫得知凯瑟琳死去的消息时,痛苦万分,他“把头朝那多疤的树干撞;抬起眼睛,吼叫着,不像一个人,却像一头野兽被刀和矛刺得快要死了”。他一夜之中不断地重复着这个动作,以至于“树皮上有好几块血迹,他的手和前额都沾满了血”。希斯克利夫失去爱人的悲痛心情可以想见,艾米莉对生活的失望和对世俗世界的厌恶也得到了突显。由此可见,艾米莉的人生经历在创作中的情节架构方面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结语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对作者人生经历的艺术再现与升华。艾米莉·勃朗特的人坎坷而波折,她的家庭生活、职业经历、情感生活都是极其不顺的,她终生居住的环境也是压抑而阴郁的,由此催生了她那孤僻、冷漠和胆怯的性格。而与此同时,出于对荒原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她的性格中又增添了豪迈、奔放和叛逆的一面。这种人生经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双面性格反映到她的唯一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之中,便是黑暗而恐怖的哥特式场景、性格乖张又分裂的人物形象以及压抑悲怆的故事情节,也就是她那独特的创作风格。总之,作者的人生经历是影响创作风格的决定性因素,要考察一部作品的艺术色彩和文学价值,必须要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有所把握。
参考文献:
[1] 艾米莉·勃朗特,杨苡译:《呼啸山庄》,译林出版社,1990年版。
[2] 陈琨:《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3] 汪培基译:《英国作家论文学》,三联书店,1985年版。
[4] 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5] 鄭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程辉,女,1973—,安徽六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