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1942》看冯小刚华丽的转身

2013-04-29梁雯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贺岁片冯小刚转型

摘 要:由贺岁片出道,票房一路飘红的冯小刚,其电影经历了几次转型。不论转型成功与否,不论影片风格如何,冯小刚的电影总透出对当下现实的批判,是一剂针砭时弊的清醒药,是对人生的真诚写照。

关键词:冯小刚 贺岁片 转型

起源于描述市井阶层生活的冯小刚电影一直得到广大中国观众的认可,冯小刚也戏谑地称自己的电影是真正地为人民服务。善于向观众取巧的冯小刚总能在艺术与商业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可以说他是中国戴着镣铐跳舞的导演中跳得最好的之一。在他极尽搞笑之能事的背后,仍然有着坚强的愤世嫉俗和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一、调侃大众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

“贺岁片,本是香港影视界创造的一个目标档期,影视片的名称,大约出现在80年代中期,借鉴欧美圣诞、元旦档期的做法,根据华人更重视春节的特点,创造了这个商机无限的词汇。”{1}从1997年中国影坛第一部贺岁喜剧片《甲方乙方》开始,冯氏喜剧已经成为电影观众的年度节目。此后,冯小刚连续奉献了《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等六部脍炙人口的贺岁大作。游戏和解构是这些影片的主要元素,具有典型的后现代影片风格。这些影片大部分是轻松幽默的喜剧片,既出于赢得市场肯定的考虑,也出于新春贺岁的考虑。这些幽默故事并不是简单的搞笑,其背后潜藏着对现实的无情嘲讽与批判。换句话说,这些影片在表现方式上具有喜剧特征,但主题都是严肃的。这六部影片分别以3600万、4000万、3000万、2400万、3800万、5000万的票房初步奠定了冯小刚贺岁档票房保证的地位。

《甲方乙方》是根据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的,有很强的游戏性。影片采用戏中戏的套层结构展示了八个梦:将军梦、英雄梦、受气梦、爱情梦、吃苦梦、明星的普通人梦、房子梦等。影片突显了两个现实生活问题:房子和两地分居问题。《甲方乙方》获第2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并以3600万夺得1998年中国电影票房冠军,说明中国电影开始将观众请进电影院,改变了一蹶不振的面貌。

《不见不散》是个浪漫喜剧,冯小刚将故事背景放在了美国纽约,大有向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致敬的味道。通过一对欢喜冤家刘元和李清在美国打拼的故事,反映了在美华人的生活处境,并从侧面映射了美国的一些社会问题,如打劫、贩毒。

《没完没了》基本上呈现的是一个“欠债还钱”的喜剧故事,最后葛优饰演的韩东不仅得到了金钱,还得到了美女小芸的爱情,从而讲了一个“好人有好报”的道理。接下来的《一声叹息》在冯小刚的这些贺岁片中是个特例,不是喜剧,而是一部以婚姻和家庭为主题的情感正剧,反映了“第三者插足”的问题。这样的题材在国外电影中早已屡见不鲜,但在中国却有独特意义。“梁亚洲”的一声叹息,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叹息,而是全国人乃至全世界人的叹息。这部影片获得第24届开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等4项大奖。

2001年底上映的《大腕》应该是冯小刚电影的一个里程碑,他的电影开始走向大投入、大产出的制片方式(虽然相对于美国而言只是小成本电影)。《大腕》讲了一个小人物尤优给活人“大腕”泰勒置办葬礼的喜剧故事。影片通过解构、讽刺和挖苦大众传媒所常见的视觉表现形式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如当今社会无孔不入的广告:死者泰勒的头上一半有头屑一半没有,一只眼睛戴博士伦另一只戴墨镜,嘴里还叼着袋泡茶。可以说,从《大腕》开始,或者从更早的《一声叹息》开始,“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片开始表述当下生活从蜻蜓点水的提意见,到了相当大层面的对于典型社会现象的价值评判。”{2}

《手机》是冯小刚的一个“深度游戏”,提心吊胆的男主人公和以手机为切入角度的表述,正观照着当下的生活:侦查与反侦查、欺骗与反欺骗、背叛与反背叛交织成一张硕大的网,网罗了普天下几乎所有的男人,当然使得女人也无法自拔。在幽默搞笑的故事背后,传达出手机以及手机所代表的现代传播媒介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弊端和个人隐私的无所寄寓等等,表现了刘震云、冯小刚等创作者对“现代化的陷阱”的深深忧虑。

二、冯小刚的华丽的转身

《大腕》之后的2002年,由于身体等原因,冯小刚潜伏了一年之久,对于这段日子,他是这么说的:“一年来的酸甜苦辣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令我欣慰的是,虽然这一年没有电影面世,但已有《手机》怀胎,总算没有虚度,今年虽然因伤缺阵,但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来年的挑战,在中国电影的丛林里,我不是一只沉默的羔羊,我是一头饿了一年的狼。”{3}这个形象的比喻,真实地反映了冯小刚的野心。

在这些年的创作过程中,拍摄《温故1942》一直是冯小刚的心愿:“拍摄这样一部影片是我由来已久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们于八年前就已经起意要做这件事情,记得那是1994年……”{4}小说《温故1942》描写的是抗日战争和大旱灾造成三百万人饿死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民族灾难史及其延伸的具有深邃意涵的民族心灵史。从题材和内容看,这部影片显然至少会在场面和动感上形成某种宏大壮观,它完全超出了冯小刚当时所有电影创作经验,“我已为这样一部影片的问世建立起庞大的观众队伍,用贺岁片的影响力初步完成了《温故1942》投向市场的观众基础,但是我们不能急,还需要等待开船的最佳时机,这样的影片如果处处妥协,即使拍出来也会失去它应有的意义,所以我得目光伸向它之后,又缩了回去,愿上帝给我们足够的信心和智慧,耐心等待,衷心祈祷,1942在我们有生之年得以温故。”由此看出,冯小刚是有理想的,但行动上却是谨慎的。

2001年李安导演的武侠片《卧虎藏龙》在奥斯卡获得4项殊荣,深深触动了中国电影的“申奥”神经,同时也带起了一股拍摄古装大片的潮流。“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开国产大片的先河,影片邀请了李连杰、张曼玉、陈道明、章子怡等明星加盟,拍摄、制作、宣传费用总计投入3000万美元,创当时国产电影之最。”影片不仅在国内市场热映,还成功地号召了海外市场。之后,张艺谋相继推出了《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古装大片,国内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大导演也纷纷染指,仿佛哪一位导演要是不拍古装大片,就称不上是一位成功的导演,因此有了徐克的《七剑》、何平的《天地英雄》以及陈凯歌的《无极》。冯小刚当然也不示弱,2006年也跟风推出了自己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古装片《夜宴》,影片“制作精美华丽,具有油画般质感的画面、灵动的场面调度、流畅连贯的剪辑以及哀婉凄美的音乐,这一切都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但是自9月中旬公映,业界和民间“倒冯声”便不绝于耳,聪明绝顶的冯小刚这回结结实实地摔了一跤。

痛定思痛,改弦更张。2007年与2008年之交的冬天,潜伏了一年的冯小刚再次卷土重来,《集结号》不失时机地出现了,并且获得了冯小刚导演执导历史上罕见的三重成功:公众、专家和政府都给予如潮好评。《集结号》的诞生,为冯小刚成功地雪耻,并漂亮地完成了双重突破的任务,既突破了导演自己,也突破了别的导演。我认为这是冯小刚一部成功的转型之作,必将在中国内地当代电影史上产生深远的转型意义。

《唐山大地震》可以说是冯小刚导演的再一次自我突破和提升之作。从《集结号》的英雄人格刻画和民间正义诉求到现在的平民心情描写和个人隐秘心理挖掘,冯小刚导演已经跨越此前个人的电影美学极限而实现了新的上升,一举登上了个人电影美学的新高度。从而也许可以说站到了21世纪头十年中国电影美学的新高度上。按照中国传统美学,艺术品美学境界往往有三级台阶:一是感目,即感觉的愉悦;二是会心,即感情的愉悦;三是畅神,即畅神动魄。之前说冯小刚凭借《天下无贼》和《集结号》登上中国电影美学的第二级台阶,而这一部电影则把它送上了第三级台阶。

同时《唐山大地震》的拍摄,也可以说是冯小刚导演对于灾难性的电影的一种试水,与以往的商业娱乐片不同,《唐山大地震》可以说是带有艺术性的商业片,如何处理好艺术性与商业性,使二者达到平衡,这对于身为导演的冯小刚来说是一个难题,同时宏大的灾难场面、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也是这部电影的重头戏。2010年《唐山大地震》6.5亿的票房华丽收官,说明市场是需要这种电影的娱乐功能和严肃性并存的电影的。

在《唐山大地震》的华丽结束之后,冯小刚导演跃跃欲试地进行了《1942》的筹拍,这部沉淀已久的作品终于开封,可以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在过去的十八年中,《温故1942》的剧本一直在成长,冯小刚说:“刘震云一直在不断地修改,甚至是推翻重写。”刘震云则表示:“这些任务人物就创作来讲,好像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对他们产生了感情。这个感情保持了二十年,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就在眼前,还觉得自己跟他们一样地上了路……”《温故1942》的主题是“人”,是千千万万最广大的人民,他们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他们像大地和大海一样默默地决定着历史的走向。

《1942》这部电影更多地注重的是人性的挖掘,凸显了该电影的现代性价值:一是反思国民性的鲁迅式启蒙精神,重塑族群记忆,打造公共话语空间;二是回到个体生命的感性生存。因此,影片对于各个层面任务的“谋取和批判”中,呈现了一种对感性文化的重视:饱食作为最感性的事物放置在现代背景下是一种对个体生命权利,对生存权的极大呼唤和尊重。《1942》同时也是一部普世情感和个人风格融合极好的一部作品,总体上呈现出对民族悲伤历史的温暖情怀。首先,电影对人的命运很关注,这对轻视个人的姿态是一种疏离。其次,冯小刚的电影继承了王朔的怀疑眼光,这样的态度投射在记者白修德的身上,成为导演的自我指涉,也成为灾难的外来介入者。

三、冯小刚电影观分析

对于冯小刚来说,他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创作电影,当时恰逢中国电影商品本体得以受到主流热烈讨论和确认的时刻,也是中国电影在忽视自身商品属性四十年后在商业大潮席卷下重新萌发形成共识之时,这种积极的创作背景直接影响了他的电影观念,使他善于从商品本体角度看待娱乐片的商业价值与功能,在今后的从影经历中逐渐树立坚定的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除了业界的创作气候给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外,冯小刚电影观念的形成还与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休戚相关。”{5}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优化资源配置;经济活动还要努力分析市场、重视市场、向市场要效益,任何不遵循经济规律、忽视市场反应的行为必然被市场忽视,对此冯小刚应该深有体会。

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他从事电视剧的编剧和导演工作,参与拍摄了不少电视剧(如《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等),有些反响不错,也有一些忽视了市场从而没收回投资的,这都对冯小刚及投资方产生了一些影响。后来冯小刚开始真正懂得市场的重要性和决定性,他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坦言,那时自己希望以后的影片能够赚钱,不辜负投资方的信任,事实也是如此,如果电影不能收回投资,那么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打击实在不是短期内能恢复的。因此,冯小刚电影无论采用国家投资还是社会和民间投资,都签订合同,先拍片后分红,在适销对路的情况下勇于承担风险,努力研究市场状况,力争做到投资方与自身的双赢。

冯小刚电影观念的核心是“市场”,他说:“在你拍电影的时候,你的脑子就得有一个市场概念。”在这里,“市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说在他的意识深处,电影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形式,更是一门工业,有着自身的产品价值与使用价值,要讲究投资和回收的效益比;二是说要有市场意识,更要有观众意识,因为观众是消费的终端,他们的口味和喜好直接决定着影片的市场效益。冯小刚电影正是重视了市场中观众的反馈作用,并对其加以认真科学的分析研究,充分考虑当前观众所全神贯注的东西,参照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等因素对观众心态的影响,整合出反映社会现实需要、契合观众心理、满足他们观影欲望的优秀商业娱乐作品来。■

{1}{2} 陶冶:《刀刃上的舞者——冯小刚电影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9页,第185页。

{3}{4} 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给你》,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205页,第189页。

{5} 尹鸿、唐建英:《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第53页。

作 者:梁雯,山西大学文学院在读生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编 辑:张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贺岁片冯小刚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冯小刚横看成岭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电影摄影机
贺岁片
转型
冯小刚:老炮儿伏枥,志在千里
初三看贺岁片
沣芝转型记
冯小刚炮轰《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