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与学生社团互动模式的构建
2013-04-29王建
王建
摘 要: 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与学生社团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作用越来越受到高职教育研究者的重视,但它们分别属于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没有形成教育的合力,建立一种整合、统一的互动模式已经刻不容缓。
关键词: 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 职业素养 学生社团 互动模式
一、引言
今天,高职教育已经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社会更加关注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无独有偶,在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从2010至2012年连续3年开展的暑期大型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中,发现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都着重强调对高职业素养人才的偏好,除了“专业技能”外,提得最多的职业素养有“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敬业精神”和“文化素养”等。可见,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需要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高职院校要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职业素养培养。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具体内涵要从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出发来认识。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这里所指的“高端”不仅仅是高的技术与技能,还包括高素质、高素养等重要内涵,它应包含技术素养、人文素养、职业态度等多个层面的关键要素。
麦可思公司对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数据显示,很大一部分高职毕业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职业生涯模糊、缺乏诚信意识等,这些都直接指向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反思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我们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相对独立,学校内部没有形成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合力,职业素养教育没有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因此,建立教育、教学融为一体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把隐性教育嵌入学习过程,构建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的桥梁,打通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壁垒已经刻不容缓。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两个重要途径——公共选修课与学生社团
(一)高职学生職业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是高职院校基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以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类教育课程模块。作为学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有益补充,由于设置灵活,内容多样和自由选课等特点使公选课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个性需求,达到改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发现与观察、思考与辨析、批判与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公选课教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全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之一。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是高职学生因为有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或者共同的信念、观点和需要自发组成的具有固定名称和活动范围的学生群体组织。社团组织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富有实践性和创造力的学生组织之一。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拥有自我展示的舞台,如科技类、文化类、艺术类、技能类、书画类、环保类、公益类、辩论演讲类等。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活跃,实践欲望强烈,在学习之余,学生主动参加社团,相互交流思想、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在社团中“认识自我、展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而且可以在社团活动中获取必要的工作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实践能力,克服自我中心,学会沟通、合作和竞争。社团活动同时给校园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三、高职院校公选课与学生社团建设问题分析
(一)当前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普遍存在下列问题。如:类别分布不均衡、数量相对较少、优秀课程数量严重不足、师资队伍匮乏,等等。游离了公选课开设初衷,违背了其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存在意义,不能满足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笔者认为,上述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没有充分意识到高职院校公选课开设是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而设置的课程模块,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和个性化培育的重要环节,是高职院校教学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他们仅仅把选修课看做是专业必修课的一个陪衬,而未把其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件来看待。部分教师往往把公选课看做“副业”,不认真备课,没有讲义,上课信口开河,教学效果难以保证。部分学生抱着“混学分”的目的学习公选课,上课态度不端正,学习精力投入不够。另外一个原因是公选课的管理模式问题,公选课的开设一般要有严格的教学计划,有固定的场所和固定的时间,使得像一些学生活动类和体育类的公选课难以开设。
(二)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共性问题是基本条件不足、缺少专业教师的指导、管理体制不健全等,不能满足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据不完全统计,80%的社团目前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普遍存在着经费不足的情况,所以,活动的强度有限,质量得不到保证。对于教师的指导工作,学校往往不予重视,不计入工作量,不付适当报酬,也不作为工作考核、评模、升职的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社团活动缺乏专业指导教师,或者导致指导教师有名无实,难以保证指导质量,使得一些社团活动在低水平上重复,而社团活动内容的品位不高,最终影响的是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高职院校公选课和学生社团均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但公共选修课归教务处管理,学生社团由校团委负责,这两个部门一个为教学管理部门,一个为学生管理部门,公共选修课管理严格但灵动不足,而学生社团活动丰富灵活但缺少规范管理和持续性。这两种教育途径未能形成系统合力,极大地影响了它们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和效果。
四、公选课与学生社团互动模式的构建
(一)加强领导。建立由学院主管领导牵头,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和各二级学院负责人组成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学生管理与教务管理的力量,全面系统地开展以公选课和学生社团为主体的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与领导。将学生社团进行分类管理,提出社团群的概念,按职业素养要求分类着力构建四个社团群:语言沟通类社团群、人文素养类社团群、团结协作类社团群和专业特长类社团。为每一个学生社团配备指导教师,制订指导计划,为每位指导教师发放社团活动指导津贴。
(三)大力扶持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社团,将这部分社团纳入公选课的管理模式。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生社团中的需要定期开展,活动有一定持续性,要求较高的社团比如合唱团、舞蹈团、礼仪队和心理协会等开设了相对应的公选课,社团指导教师就是公选课的主讲教师,公选课本身就是社团活动的场所,学生完成社团活动就获得相应的公选课学分。
(四)改革公选课的课程考核。全面改革考試内容和形式,比如课程标准中突出对学生技术素养、创新能力和职业态度的界定,突出对职业规范的要求等。更深层次上,可以尝试探索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体系,逐步形成一个层次化的评价模型。
(五)建立素质拓展学分管理系统。要求学生取得一定的素质拓展学分才能毕业,将公选课与学生社团纳入统一的素质拓展学分管理系统。
总之,社团活动与公选课互动模式构建了统一整体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系统,它将学生的特长兴趣与职业素养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不仅使公选课建设更贴近学生需求,而且使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更加健康有序。我们相信,它对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素养人才必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梁丹妮.徐建灵.高职院校艺术欣赏类公选课的课程建设初探[J].科技信息,2012(36).
[2]谷传亮.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地位、特点及深化管理探析[J].杨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2(1).
[3]夏爱萍.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3):29-31.
[4]张文.学生社团在高职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2(85).
[5]胡建钧.关于优化高职院校公选课课程建设的思考——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2):82-84.
[6]周玉敏.关于构建高职院校公选课课程体系的思考——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1,23(6):123-124,128.
[7]王振洪.系统培养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N].中国教育报,2012-10-09.
项目:衢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