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关系分析
2013-04-29蔺俊萍
蔺俊萍
摘 要: 正确认识大学生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直接关系到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质量与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首先,网络舆情的正确疏导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正确参与网络舆情具有基础和保障作用。
关键词: 网络舆情 思想政治教育 基本关系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使用越來越得到普及。据2012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13亿,居世界第一,其中网民主体是30岁及以下青少年,约占网民总数的2/3。从职业结构来看,学生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0.2%。如何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对近年来逐渐兴起的网络舆情的引导,已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2012年初,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提出当年工作要点,其中提出关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两点意见:第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第二,培育文明理性高校网络环境,深入推进大学生网络诚信体系建设试点,探索建立大学生行为安全自约束机制,提升文明上网自觉性。由此可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已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正确认识大学生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又直接关系到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质量与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理论上科学定位二者的基本关系是实践中正确处理这种关系的前提。
一、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网络舆情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虚”向“实”的转变,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将解决理论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而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理论灌输有余而实践教学不足。网络舆情恰好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契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鲜活的原始材料。一直以来,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枯燥、乏味、脱离大学生思想实际,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严重制约了其实效的发挥。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出现恰好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生网络舆情所反映的问题恰好是他们所关注的与他们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些现实热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和实际教育需求精心选择适合大学生的教育内容,将这些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并结合教学要求进行深入分析讲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密切结合,有效提升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网络舆情实现大学生由“客”向“主”的转变,提高了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争论较多的理论前沿问题之一。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讨论中,许多人认同“双主体说”。但是,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很难真正改变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地位。而网络舆情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大学生由“客”向“主”的转变。第一,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交流的平台。网络具有开放性和隐匿性等特点,在网络空间里每个网民都是平等的,大学生可以在论坛上就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积极参与网络讨论,充分实现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网络舆情的释放效应有效排解了大学生的思想压力,起到了“减压阀”作用。[1]网络舆情去除了现实关系所形成的压力之外,使网民能够自由地宣泄内心的痛苦和愤怒,减轻由此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压力和可能出现的危害,释放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惑,达到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因此,网络舆情可以为学生的感情表达、思想诉求及困难求助等提供有效的窗口和渠道,可以有效释放情绪潜流,起到“减压”的作用。
(三)网络舆情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效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提供了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在于能否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网络舆情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效了解大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创造了条件。第一,网络舆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网络舆情是反映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晴雨表”。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教师了解学生对校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情持何种态度及这种态度的强烈程度。这些情绪和态度往往体现着学生对于某种价值观念的认同,教育者可以通过网络舆情这个载体及时发现并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的动态变化。第二,网络舆情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舆情这个载体,针对学生的现实思想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促进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网络舆情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时空场域,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化、实时化。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秉承着以课堂教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向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的强制性灌输。然而,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往往让追求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感觉脱离实际枯燥乏味,缺乏对现代大学生的吸引力,教育效果不明显。网络技术的产生及网络文化的兴起,以它特有的方式深深地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开辟了大学校园文化的新领域,同时也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场域。第一,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实时性激发了学生自我教育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网络信息量大,更新传播速度快,全天候开放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能随时随地自主地选择教育信息,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育空间更加开放、立体。第二,网络舆情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者施教的领域和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交互、及时迅捷的特点,分析网络舆情,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在线交流、在线座谈等方式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在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迷茫或思想问题的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教育,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并使其内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外显于日常的生活学习行动之中,达到对学生进行教化的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及舆情的正确引导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网上信息浩如烟海,鱼龙混杂,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借助互联网极力进行“西化”宣传,庸俗、落后、错误甚至反动的思想潜移默化地侵蚀、毒害着学生的心灵。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发展完善期,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时还不能很好把握,遇到的思想困惑还不能完全运用正确理论加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网上和网下教育的有机结合,对促进网络舆情的正确发展和有效解决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大学生正确参与网络舆情把好“入口关”。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其正确参与网络舆情的前提,而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和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他们的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有一定的认识但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参与网络舆情时会出现心理烦躁郁闷、认识片面肤浅、行为极端等现象,甚至有被引入歧途的危险。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为有效参与网络舆情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教育家叶圣陶则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网络舆情的主体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如果靠单一的强制性的手段去约束网民的行为,就很可能会适得其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注重外部灌输式的理论教育,又要注重受教育者内省修养的自我教育。网络道德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的网络言行进行规范,舆情的表达能恪守现实世界的社会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观,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同时在信息发布与传播方面严格恪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不发布、传播对国家、社会、他人有害的不良信息,从而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他们文明上网的自觉性,形成以诚信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网络行为,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使大学生“掌握网络”,而不被“网络所掌握”。
(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疏导,可以有效防止和化解舆情危机。
网络舆情疏导是对网络舆情进行疏通和引导的结合。所谓疏通,就是允许人们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观点,把自己的思想充分表达出来;引导,就是教育者根据所反应的不同观点、思想进行分析,将健康积极的思想引向发展,将错误的消极地思想加以指正和驱除。[2]大学生网络舆情疏导就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充分利用网络舆情所反映的学生思想动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的疏通和引导,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网络舆情疏导过程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舆情疏导可以有效防止和化解舆情危机。由于网络舆情产生的时空背景多元化,舆情信息复杂,与此同时大学生主体身份隐蔽,成熟的价值观尚未形成,理性约束能力差等特点,在参与网络舆情讨论中很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而他们也可能会将在一些网站虚拟社区中形成的错误观点放到高校网络虚拟社区中进行讨论,形成错误的“舆论场”。[3]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及时对一些错误的网络舆情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就会使一些大学生在网上出现道德失范,甚至导致其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舆情疏导可以有效净化网络环境。网络舆情信息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和事件包罗万象。公众對一个问题持有的看法和态度的不同,以及其文化背景、利益、需求和价值观等的多样化,创就了网络世界的多元性和分散性。这种丰富和多元的网络舆情环境有利于上传民意,但是也为某些利用热点和敏感问题制造谣言,煽动社会不满情绪,破坏正常社会秩序的反动言论及其引发的舆情提供了传播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高度关注,及时进行疏通引导并发布权威的信息将谣言止于真相,让高校的网络舆情环境得以净化。
总之,网络舆情疏导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健康向上的网络舆情有利于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促进和谐校园创建。高校要切实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教育与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为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树春,王大鹏.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2]杜先涛,吕婷.网络舆情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3]涂秀珍,娄东生.试论网络时代高校的校园舆论环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网络舆情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0328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