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
2013-04-29肖婷
肖婷
摘要:互动是指人际问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情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统称为师生互动。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所构成的情境会有意无意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层面,教育学上称之为隐性课程,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来看,这种互动情境也可称之为隐性心理教育课程。师生互动是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也是潜在地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意、人格等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培养我们高职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有效的缓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发生的不良互动现象。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下。
关键词: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探究;缓解;师生互动;
前言:
高校的师生关系内涵丰富,从宏观层次而言,它被包容于整个社会关系体系中;从微观层次来看,主要表现于高校师生间的直接交往和相互联系。高校师生关系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划分,就其所指向的目的而言,可分为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工作关系是指师生在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中形成的一种自然关系,具有先赋性、法定性、稳定性等特点。人际关系是指单纯为满足交往需要而形成的师生间的情感关系,具有社会性、普通性、稳定性等特点。二者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知识的传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教师的言谈举止也潜在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变化,学生会因为教师的鼓励、支持而更加勤奋地学习。同时,学生的反应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一定的影响,学生通过提问和与教师进行讨论,可促进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高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缓解师生之间的不良互动,构建新时代下的和谐师生关系。
1.导致高职院校产生师生不良互动的原因
1.1. 学生存在种种道德困惑,道德素质下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青少年,有相当一部分人中存在着种种道德困惑,而且出现了道德素质下降的问题。一些学生思想素质较差,缺乏对师长起码的尊重态度,以自我为中心,纪律观念淡漠,迷恋优越、舒适的生活,不能吃苦,惰性较强,学风不好,种种教学病态屡见不鲜,如学生上课打瞌睡、讲小话、不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等,严重干扰教学秩序,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一些学生道德标准混乱,知行难以统一,在主体意识增强的同时,诱发个人主义倾向,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淡化,在就业、择业时,过分强调报酬的高低,敬业精神、吃苦作风严重缺失,陷入唯利是图的泥潭。
1.2. 生源结构复杂化,个性问题突出。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学生人数增加,学生入学标准放宽,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与普通大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心素质存在明显的差异,多数学生成绩一般或较差,自卑感较强,考场上的失败和心理上的失落,使高职学生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上动力不足,对自身的潜力、自我实现意识的认识等相当朦胧,教学目标实施困难。目前,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心理脆弱,由于父母亲在文化程度、生活态度和教养方式等方面所存在的缺陷,使学生得不到必要的、正确的家庭教育,面对学习压力、社会压力、生活压力等常常出现心理问题,少数学生表现出偏激行为,给教育工作带来难度。此外,学校贫困生绝对数量增加,学费问题成为学生工作的又一难题。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师生之间不良互动的产生,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学生不良的心理品质导致的,因此,在新时代发展下,不断培养高职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对缓解师生之间的不良互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2.培养高职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来有效缓解师生之间的不良互动
2.1.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课程教学和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之中,如开展专业知识竞赛、技能竞赛、演讲赛、辩论赛、读书会等,要突出职业性,让学生摆正“从众”心理,学会服从。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多元化,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构建起适应学生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只有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进行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品质,学生在学习中才能真正体现主体性,才能把社会或学校的任务内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
2.2.加强学生的品质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尊重,既要欣赏对方的优点,也能正确看待各自的缺点。学校针对现实中高职学生工作的新变化,运用多种方法去调动、激发每个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自己的职业,明确自身工作的意义和职责。让学生树立起基本的法律意识,以指导、规范、评估自己的行为,避免违纪违法。
2.3.最后,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同时,也要求提高我们教师的心理素质。这也是有效缓解高职学校师生不良互动现象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其教育理念、专业水平和人格品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前提。学校应加强教职工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的培养,特别是心理素质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艺术素质和传授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3.
[2].胡明星.高等职业教育德育目标的新定位.职业技术教育,2003.06.
(作者单位: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