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儿童个体差异,重视儿童个性发展
2013-04-29王翠玲
王翠玲
在学生的整个学龄时期,小学阶段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儿童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学龄前的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不稳定,但是儿童进入小学学习之后,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认识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具体形象思维向着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在这一时期,教育者必须认识到,每个儿童都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个性,就像世界上不存在两篇同样的叶子一样,也不会存在两个同样的儿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只有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发展为对国家建设有用之人。尊重儿童个体差异,塑造儿童个性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本文从家长、教师、学校三个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进行阐述。
1 家庭因素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许多的研究表明,家庭因素对儿童的个性产生重要影响。家长是家庭的重要组分,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在进入学校之前,儿童的行为举止都会被家长的言行所影响,甚至在进入学校之后,家长对学生的态度也会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学生学习的附属内驱力理论,即指一个人想获得长者(如家长、教师)的赞许或认可,取得应有的赏识的欲望。也就是说,学生努力求得学业成就,是为了从长者那里得到赞许或认可。研究表明,具有高度附属感的学生,一旦得到长者的肯定或者表扬,会进一步努力学习,在学习上取得良好的成绩。反之,如果他们的某些努力暂时得不到师长的赞许,有时会丧失信心,甚至学习积极性会下降。这就能合理的解释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家长会呈现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埋怨、批评孩子,另一种便是鼓励孩子。两种不同的态度往往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般前者由于家长的批评埋怨,孩子的心理遭受打击,便出现自卑心理,由此使得孩子感觉自己在哪一方面都不如别的孩子。后者则因为受到鼓舞和支持,孩子的自信心、表现欲望较强,事事都认真去做,便越做越好。
另外,也有研究指出,父母亲对孩子的关系亲密,孩子的兴奋性、世故性、忧虑性低,而敏感性高。如果父母从小就给儿童创造一种安全舒适的环境,对儿童探索外界事物和儿童个性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过分的监护会使儿童在失去依附时产生焦虑。在家庭的气氛方面,如果父母亲气氛和谐,儿童的自律性相对较高,但是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儿童的自律性就行对较低。在对儿童的经济投入方面,如果家长对儿童的经济投入多,儿童的忧虑性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因为某些家长教育方式不合理,使得在儿童心中的金钱观念较重,有较强的虚荣心,使得经济投入不够或者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忧虑心理。
因此,家庭对儿童个性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家长应该为儿童创造一种安全舒适的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合理的分配儿童的经济投入,对儿童多一些赞许和认可,这样更有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
2教师因素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特别是小学教师,由于小学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的独立能力比较差,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活动,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他们对教师具有依赖性、崇拜性。有关调查发现,84%的小学生认为要听教师的话,低年级的学生这类数据更是高达100%。因此,教师对小学生个性的形成及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内发论者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顺其自然进行教育,引导儿童自主独立的塑造自己,促进个性的自我实现。杜威就是内发论者,他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他在论述儿童个性及个性差异的形成问题时,考虑到了遗传、环境、教育、主体的内在矛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儿童的差异性,不能所有学生都用同一种方式方法对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潘超群在《尊重儿童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一文中对海南省琼海市第一小学的学生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实验研究,实验中对学生、教学、备课、课堂练习、作业设计、评价方法等进行了分层,实验结果显示: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是由学习兴趣、自信心、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经过几年的分层教学以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学习信心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并且由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得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与发展,学生的测试及格率、优秀率均有明显提升,并且低分率明显下降。
另外,有研究指出,教师个性结构中的道德品质、情感特征、领导作风、认知风格、健康的心理等特点都会对小学儿童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倡导民主的师生关系,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给每个儿童提供相同的教育,才能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国的教育从古到今都是重师道轻学生,学生只能服从教师。当前的教育中,教师还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脚步学习,而且很多情况下,教师不注意教育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认为学生的做法不合理,不是悉心教育,而是惩罚学生,这也使得学生的个性被日渐磨灭。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考虑儿童的差异性,不能“一视同仁”,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另外应该严格的要求自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自身出发,形成民主的教育观念,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
3 学校因素对学生个性的影响
从政策层面来看,政策是从宏观上对儿童的教育起到调控作用,是教师教学和学校制定相关规定的指挥棒。政策的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教育是对儿童天性的塑造和改善,是培养一批批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而不是培养应试的机器。虽然从十几年前就开始推行素质教育,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落实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有的学校为了自己的名气和升学率,不尊重客观规律,把分数看成是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会对其给予肯定,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便不会给予重视,于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便越来越差,成绩好的学生也因为只知道学习而变成了“高分低能”。因此,贯彻好政策的落实工作是每个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学校的课程设置层面来看,学校可以设置一些活动课,使学生通过活动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杜威曾经指出“从做中学”,课外活动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助于个人发展的经验,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满足自身生长和个性整合的需要。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活动课,一般设置在下午的最后一节课,这类课程主要是靠学生的自主参与,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的项目,自主的进行探索和求知,实现了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最大化,因此,活动课是促进儿童个性发展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从学校的考试设置层面来看,学校应该使评价项目多元化,现在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学生为了考试能取得好的成绩,便将大量的时间用于机械的背诵上,失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味的追求分数,成为了标准答案的膜拜者,这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创新性的发挥,使学生难于发挥潜能,在一定程度上,学生被分数限制了自信,分数低便被认为是差生,失去了进取的动力,便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成绩越差便越不愿意学习。因此,学校应该实现评价项目的多元化,鼓励学生按照自身的特点选择发展的方向,积极主动的发展自己的个性,考试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只有正视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作者单位:阜阳市颍东区新马江镇周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