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链,打造历史高效课堂
2013-04-29石勤
石勤
所谓“问题链”式历史教学是指通过精心设计一组问题,这些问题先易后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自成一个整体贯穿于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逐步探究新知,最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历史教学方法。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对问题链设计的一些原则总结如下:
一、 摒弃零乱,注重问题的整体连贯性
历史教材中每一课内容从背景、内容、经过到影响的设计都是首尾呼应、环环相扣、自成体系的。这就要求教者从宏观上把握教材,注意问题设计的整体性、连贯性,应一切可能用问题链将所教知识点串成串,将知识完整地呈现给学生,以打造行云流水式的历史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在新授课《明朝君权的加强》中,我设计如下:
1.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开始,君权逐渐得到加强,而君权空前加强甚至达到顶峰是在什么时期?
2.为什么明清时期君权得到空前加强?
3.明朝加强君权主要集中在哪两位皇帝统治时期?
4.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在有哪些?
5.通过上述措施,能否加强君权?
6.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
7.明太祖与明成祖所采取措施的共同点是什么?
8.总结:当一种制度要靠政治、特务组织、思想控制来予以维持的时候,说明这种制度已经走向衰落了。
通过以上设计,我将明朝君权加强的相关知识点,全部纳入到问题链中,在问题链的指引下,学生层层思考,层层探究,对明朝君权加强的背景、两个重要时段、具体表现、共同点、影响都有了总体的和深层次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不断得到强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学习效果显著。
二、 由浅及深,引导学生逐步探求新知
问题链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初中生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但其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撑。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遵循由浅及深、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的原则,引导学生逐步探求新知。
教材对文艺复兴的设计顺序是从背景---指导思想---实质---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我在设计问题链时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由赏析代表人物代表作----背景---指导思想---实质。
1.意大利诗人但丁在《神曲》中是如何处置教皇的?这反映作者对哪一种权力进行了挑战?
2.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美在哪里?这与欧洲中世纪以神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有何区别?
3.莎士比亚的代表作《罗密欧和朱丽叶》男女主人公不畏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现实生活中的爱情。
4.以上这些代表作的共同点是什么?都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5.人文主义思潮代表了哪一阶级的利益?最早产生于什么时候?为什么最早产生于意大利?
6.有人认为文艺复兴实际上是复古;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文艺复兴是那些对教会不满的先进人物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名,开创新文化、新思想的运动。你同意哪种观点?说出你的理由。
7.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什么?
这一问题链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在感知具体知识和图片的基础上,由浅及深,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抽象认识,揭示事件的内在本质。
三、合理设计,让问题具有明确指向性
问题链的设计要合理。问题太浅,学生随口而出,设问难免流于形式;问题太深, 学生难以回答,课堂气氛将陷于沉闷;问题含糊,学生将摸不清头绪,无从回答……任一环节的问题设置不当,都会使得问题链掉链,教学流程不顺畅。因此,我们设计的问题切入口要小,设问要具体,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得让学生明白从哪个角度答,该答什么。
以《洋务运动》一课为例:
1. 为什么将这一历史事件命名为“洋务”运动?
2. 哪些人领导了洋务运动?
3. 洋务派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4. 洋务运动前后期分别提出什么口号?分别创办了什么工业?
5. 洋务运动前期创办了哪些军事工业?这些工业的地位如何?取得了哪些成就?又有哪些不足?
6. 洋务运动后期创办了哪些民用工业?这些工业的地位如何?取得了哪些成就?又有哪些不足?
7. 猜一猜这些军事、民用工业现如今还存在吗?
8. 除了军事、民用工业,洋务还建立了哪三支海军?
9. 为适应发展洋务的需求,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名称是什么?主要培养什么人才?
10. 学习了上述内容,你认为洋务运动好不好?请对洋务进行评价。
11. 最后请同学们判断:洋务运动是中国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的开始,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这一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洋务运动这部分内容学生原本是难以理解的,而上一问题链用一系列具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化整为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重点突出,难点不难。教学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四、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对话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也是如此。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对话,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率。
学习清朝大兴文字狱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问题链如下:
1. 在电视剧《宫锁心玉》中,雍正三年二月,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天文奇观。(刚说到这儿,问题还没有抛出,同学们就热情高涨。)臣僚上表称贺,年羹尧也上表,但一是字体潦草,二是将成语 “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此语意为终日勤慎,就是写倒了意思也不变。结果年羹尧被劾成九十二条大罪。既而被令自裁,亲族、同党或斩首或流放或贬谪。只因将词顺序写倒了就被赐死,你们觉得年羹尧冤不冤?
2. 作为一代明君,雍正不会不知道年羹尧也死得冤,可明知如此,他为何还要赐死年羹尧?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 在文字狱盛行的清朝,如果你是读书人,你敢议论朝政、乱讲话、随意发表个人观点吗?为什么?
4. 对于清朝大兴文字狱,你们怎么看?
因为问题贴近学生生活,是同学们所了解的,所以他们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他们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将文字狱这一重点与难点化解于无形之中,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巧设问题链,让问题潜入学生的心里,不断开启一个又一个新的问题,促动更多角度、更多层面的思考,真正意义上地培养学史素质和能力,才能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历史、学好历史。
(作乾单位:江苏如皋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