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后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问题研讨
2013-04-29吴燕宜
吴燕宜
摘 要: 语文课作为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一门课程,在高中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因而得到很多人的关注。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学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侧重应试教育,更注重成绩,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形成,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等方面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措施,以取得课程改革的理想效果。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意义 差别 创新
1.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只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式。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课堂讲授引导学生学习,并且很少有课程互动,老师讲课也是采取较为严肃的态度,学生在课上不可以乱动、乱讲,以免破坏课堂秩序。这种教学方式营造出一种严肃、压抑的课堂氛围,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阻碍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而课改后的语文教学,要求老师转变教学方式,一改往日严肃的态度,使课堂变得生动、和谐,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同时,注重培养个体的兴趣爱好,发展特长。师生之间是一种新型的友好关系,这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传统语文教学和课改后的差别
2.1教学观念的转变
态度决定一切,传统教学和新的教学方式的较大区别在于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畏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羞于表现自己,压抑自己的个性,不利于身心发展。师生之间应当是一种新型的、友好的关系,和谐、友好的氛围也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种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克服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课程改革从改变教学观念着手,更重视学生,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出发,转变教育观念。
2.2以“试”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新飞跃
这次的语文课程改革是一次从以“试”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新飞跃,这不仅仅是教学形式的转变,更是思想和认识的转变。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掌握基本的实践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模式基本是一成不变的,由老师担任主角讲授,学生被动地听,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较注重考试成绩,而不是能力。随着新教学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否定这种教学方式。与此同时,语文知识的丰富性要求它的教学方法多样而不是一成不变。新的课程目标要求老师以“人”为本,注重对能力的培养,而不再片面注重成绩,这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质的飞跃。
3.高中语文教学的问题和对策
3.1创新教学方式
3.1.1建立新型关系
相对于严肃、拘谨的学习氛围,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显然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几年,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忽视个性发展、注重应试这些问题制约改革的进行,任何的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更多的尝试,因此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改革意味着进行创新,新的教学方式要更适应新的课程,新型的师生关系更适应要求,在一种新型的氛围和交流方式中,使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成长。
3.1.2避免功利性阅读
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质是受一种功利性阅读的引导,例如有的老师从应试教育角度出发,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因而强调的是对知识体系的灌输和培养,忽视课堂上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产生一种“功利性”心理,只注重成绩,忽视综合能力,这些都成为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不利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进行。相对于文学素养,老师更应当具备人文素养,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向功利性的方向引导。功利性阅读是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一个阻碍,也是新课程改革应当克服的一个问题。
3.2运用实践教学法
笔者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系列实践教学方法,例如:每学期笔者都会安排学生创作一篇具有研究性的论文,论文内容或研究写作方法或研究任意一篇讲学课文的主旨思想,针对论文所研究的问题,学生利用多种求证方式,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例文,其论文主旨鲜明、角度新颖、分析透彻。每一篇论文出稿后,笔者都将其展示出来供大家借鉴、观摩,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4.结语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是针对学生应当立足于实践,得到全面发展的要求进行的,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更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高中课改推进了几年,很多人也适应了课程改革要求,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阻力。例如,传统功利性阅读的牵绊使语文教学任务缺乏人文主义精神,同时,会有人因为改革的不顺利而产生惰性和怀疑心理,将信将疑,仍按照传统方式教授,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问题,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增强信心,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以人为本、优化教学,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推进新教程改革。
参考文献:
[1]于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