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教神仙体系看道教对佛教的借鉴吸收
2013-04-29阳开怀
摘 要:道教自佛教传入中土之始,就和其有着深刻的矛盾;在各种争斗中,道教大都处于相对劣势的状态。但是尽管如此,道教为了探寻它的发展出路,积极地向佛教“取经”,借鉴佛教的生死轮回思想,吸收佛教地狱等观念,构建了自己较为完善的神仙体系,信奉长生、忌谈生死的道教也弥补了对人死后世界进行控制的空白。
关键词:道教 佛教 神仙体系
道教是中华民族本身固有的传统宗教,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哲学、音乐、绘画、建筑、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仍旧能看到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身影。但是,即使是作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它也不是孤立地发展起来的,在它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其他各种宗派的影响,儒释两教就是对它产生影响较大的两个宗教派别。诚然,三教之间绝对不会只是谁影响谁的单方面的问题,它们之间是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影响,相互沟通、融合和促进。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固然是在一些相关的论述论著中间体现出来,但是,在神仙体系上的变化是它们之间相互影响最为直观的体现。因为儒教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神仙系统,在他的系统下的历史上的有名人物都被吸纳到道教或者是佛教的神仙体系之中去了。本文拟从道教神仙体系出发,探寻佛教在道教神仙体系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佛教是从外域传过来进而发生中国化的宗教。照理来说,道教是有其发展的优势的,而实际情况却大不相同。佛道两教差不多同时活跃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但是天时地利人和,道教都没有占到,反倒让佛教抢先了一步。在起跑线上稍微落后的道教在随后的两千年来一直都没有能够超过佛教。即使是在道教曾盛极一时的唐朝,尽管它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受到了特殊的恩宠,但是道教信徒和道观的数量也远远不及佛教。这些不利的局面导致了后来道教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来自佛教方面的影响。
一、道教化佛
佛教在进入中国的时候,其理论体系是发展得比较完善的,而相比较之下的道教,理论上就显得欠缺了。因此,在两者一交锋的时候,道教难免败下阵来:道教除了一些服食炼丹方面以外,在理论上根本不是佛教的对手。就连它想极力拉拢的老庄,虽然有关系,但是和道教也并不是一码事,因此佛教徒们说:“道家之旨,其在老氏二经,敷玄之妙,备乎庄生七章;而得一尽灵,无闻形变之奇,彭殇均寿,未睹无死之唱。”这对道教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道教徒们极力想出一些办法来对抗佛教,提升自己的地位。他们一方面极力地反对佛教,另一方面用到的就是道教化佛。
这里所谓的道教化佛是指把原本属于佛教系统里面的东西说成是自己的。这在神仙系统里面的第一大体现就是对道教的先圣和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之间的关系的改造。佛教中你说浮屠好,道教就说浮屠其实是中国人;就连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其实也是老子入夷狄化胡,命令尹喜托生为之的。凡此种种,均是道教在最初受到佛教理论压力之后所采取的手法,此外还有《老子化胡经》用的也是同样的手法。这些都是道教在受到佛教的影响之后所做的一些相应的调整。
二、佛教里面的人物进入道教的神仙系统
首先是寇谦之改造的天师道,为了推行他的改革,他假托上师李谱文降临授予了《录图真经》中,在其中明确宣称上界有三十六天,每天各有一宫,每宫有一主神。无极至尊为最高神,其次是大至真尊、阴阳真尊、洪正真尊、牧土宫主李谱文,以及五等天官、赤松子、王乔等近世才得道成仙者构成的神仙谱系。并且他把自己也封为一方神仙,成了真正的活神仙。在《录图真经》里面寇谦之把释迦牟尼也列入了仙班,他说:“佛者,昔于西胡得道,在三十二天为延真宫主,勇猛苦救,故其弟子皆晃形染衣,断绝人道。”他的这一说法引起了后来的北朝的佛道论争,而他自己本人是集道教方术之大成且兼修儒教,他通过崔浩怂恿元魏太武帝摧损佛法,但最终因为统治者重佛,佛道的争论在庭殿上多以道教落败。
再到后来的宋朝,自奉教主道君皇帝的宋徽宗贬毁佛教曾下诏“佛改号为大觉金仙”,虽然他这一举动是贬佛扬道,这一法诏过了一年就取消了,但是“金仙”却从此变成了一个亦佛亦仙的称号,仙佛合宗的十二金仙,在今天成都的青羊宫三清殿两侧仍有他们的画像。这十二金仙是广成子、赤松子、道行天尊、太乙真人、道德真君、灵宝大法师、俱留孙、云中子、文殊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玉鼎真人。他们虽然打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记,但是也是佛教人物进入了道教神仙体系的一个例子。
唐宋时期可以说是道教神仙谱系最终定型的时期。首先是三清尊神的地位在唐代得以最终确立,众神的位次也在编排之中;其次是“四御天帝”在宋代得以最终确立,与唐代的三尊合称“三尊四御”。从此也就奠定了以“三尊四御”为首的基本格局。但是这并不能代表道教的神仙谱系从此就停止了向佛教等以外的宗教进行借鉴。到了元明的时候,有着更多的佛教禅师进入道教的神仙系统。如元人撰明代刊刻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它在里面首先就位列儒释道三家的孔子、释迦牟尼佛、老子为首,在后面的神仙列表当中有许多的禅师也位列仙班,如普安禅师、慧远禅师、鸠摩罗什禅师、佛陀耶舍禅师、昙无竭禅师等。
道教神仙体系和佛教佛界体系的交融在明清两代达到了最高峰。这在明清各大小说中有很好的体现,尤其是神魔小说和志怪小说。《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和南海观音以及释迦牟尼佛同登天庭,孙悟空上闹天宫、下乱冥界、后又护送唐僧一路斩妖除魔等等场景的描写,已经让读者消解了道教神仙和佛教佛陀、阿罗汉之间的界线,在当时人们的眼中,道教佛教之众神俨然是一体的。
三、佛教死生、轮回观念对道教神仙体系的影响
道教是追求长生的,因此它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忌讳谈死的。他讲究的是现世的得道成仙,不讲前世也没有谈来生。道教在一开始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一个人死后的问题,这或许是和它无法解决追求现世的长生和人无可奈何的生老病死之间的矛盾有关。
佛教自他创立之初就有了生死轮回的观念,它认为生命是一个循环往复、连续不断的过程,人是有灵魂的,灵魂是不灭的,灵魂可以脱离躯体而独立的存在;生只是灵魂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新的形体,死也不过是灵魂对旧的形体的抛弃;生生死死,不过就是有如车轮的旋转,无止无终;人有三生:前生、今生和来生,三生互为因果,一个灵魂会因为它此生的行为(即佛教所说的“业”)而得到它来世的趣向或归宿,这种趣向一般来说有五种:地域、饿鬼、畜生、人、天,此即为“五道”。
生命轮回的观念一进入中国便立刻引起了争论,儒教和佛教的争议尤其惊心动魄,但是虽然受到了批判,这一观念却深入人心,在文人的作品中有众多的体现。在道教方面来说,它更是接受吸收了这一理论,它也创建了自己的“五道”和“六道”轮回之说,即神道、人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加上天道即为六道。
在道教神仙体系中的突出体现就是酆都体系的建构。前面已经说到道教对于人死后的问题没有能很好地解决,在酆都体系完善起来之后,道教的神仙体系变得更加的系统完善,建立了真正涉及了“三界”——天界、人界、冥界三个层次的等级较为分明的制度。
酆都的建立在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中得以完成。“位业”又称“阶业”,它本身就是借鉴佛教“因缘业报”的产物。《道教义枢》卷一《位业义》说:“位业者,登仙学道,阶业不同;证果成真,高卑有别。三乘七号,从此可明;十转九宫,因兹用辩。此其致也。释曰:位是阶序之名,业是德行之目。”
《真灵位业图》中设立了玉清、上清、太极、太清、九宫、洞天、酆都七个等级,最上的四阶为天仙之境,中二阶为地仙之府,最下一阶为鬼官之域。前六阶不是本文要讲的重点,这里重点讲一下最后一阶酆都。
第七阶的酆都,“酆都北阴大帝”是其主神,左右分别拱卫着以“北帝上相秦始皇”及“中厩直事四人如世尚书”等为首的阴曹地府诸鬼宫共八十八位。北阴酆都大帝 “综九幽阴曹鬼神事”,掌管着大大小小的鬼官鬼卒,还设立了十殿阎王,让他们去管理人间之事。在这十殿阎王中又有一位直接从佛教那里“借过来”的鬼王。这位鬼王就是人们熟知的阎罗王,这位阎罗王的梵名奈落伽(Naraka)、泥犁(Niraya)。由此可见,信奉长生的、本来忌谈死后之事的道教融会了生死轮回、地狱等诸多观念,建立起规模庞大的酆都体系,对人死后之事也开始了掌管和控制。
四、道教神仙体系吸收佛教因素所产生的影响
尽管和佛教比起来,道教的发展都处于相对下风的位置,然而也正是因为道教的不利地位促使其进行积极的探寻,向佛教、儒教乃至其他派别中吸收养分,道教也因此具有了杂而多端的特点,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也许有人会认为庞杂是道教的一个缺点,其实不然,道教因为它的杂而极具包容性,这也是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和学习打下的基本功。
道教的杂首先就体现在它的神仙谱系之中,这一方面是它本身派别林立,信奉的最高神和遵循的神仙体系不同,另外一方面是它积极向佛教乃至儒教吸纳原本属于它们体系中的人物。对佛教因素的吸收,既有利于它自己本身的神仙体系,完善了上至天庭下至地府的神仙制度,也丰富了神仙体系中人物的多样性,对民间和文人的创作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作 者:阳开怀,暨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 辑:张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