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白诗歌的国情、乡情、友情

2013-04-29廖伦建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孟浩然李白诗人

摘要:诗仙李白以其“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乐观自信,以“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豪放旷达,激励鼓舞着无数后人奋进拼搏。同时,李白诗中那割舍不断的报国之情、那万古不变的思乡之情、那依依不舍的挚友之情,鞭策着众多勇士的“直为斩楼兰”,陶冶着云云众生的“低头思故乡。

关键词:李白爱国思乡怀友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诗圣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的佳句,杜甫赞美李白的诗歌:气势惊天动地,落笔能惊动狂风暴雨;情感动地惊天,诗成可引起鬼神哭泣。李白用他大胆夸张、奇异想象的浪漫主义笔法,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国情、乡情、友情”之佳作。

一、李白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李白诗歌的爱国情怀表现十分丰富,有颂国(赞美祖国山河的)、报国(希冀立功报国的)、怨国(指责时政腐败的)等多种,本文仅从颂国这一角度做一浅析。

1.山水诗中对祖国山河的赞美

李白在《秋下荆门》中写道: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自爱名山入剡中。

李白第一次出蜀远游乘船过“荆门”山(今湖北荆门市长江南岸),正值秋深叶落、山空江阔之时。诗人借用东晋大画家顾恺之“行人安稳,布帆无恙”的诗句,写出秋风万里送行舟,旅途平安、一帆风顺。诗人为何要告别峨眉山月奔波于异地他乡呢?诗的三四句做了回答。西晋时张翰的诗歌中,弃“名爵”选择了“鲈鱼”;李白呢,弃“鲈鱼”而选择了“入名山”。浙江嵊县,境内多名山佳水,正是诗人的好去处。嵊中山水,借指祖国的名山大川,锦绣山河。此诗中的荆门秋景:秋高、江阔、帆顺、山秀,描绘了一幅深秋大江孤舟远行的美景。

公元761年暮春时节,李白从金陵(南京)征虏亭登舟前往广陵(扬州)写了《夜下征虏亭》一诗: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征虏亭是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在这个富有特殊意义之址和明月之夜,李白尽情观赏了从征虏亭到广陵一带的江中夜色,赞美了江南月夜两岸的美景。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写出了“日出江花红胜火”这一壮丽景色在月夜的另番景象,诗中用绣颊比喻少女的“人面桃花”,月色下的山花如少女白里透红的面颊,江岸的丛丛山花让诗人联想到绵延不断送行的少女。江面的渔火及江岸倒映的灯火,在江波中星光般闪烁,像无数萤火虫在翩翩起舞。

再看李白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其一)中的诗句: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李白诗中写道:瀑布高悬飞流三千尺,喷射山谷奔涌几十里。快如闪电而来,隐若白虹腾空。乍看惊为银河跌落,在半空云雾中飘洒。仰观飞瀑气势雄伟,壮哉自然造化之功。海风狂吹飞瀑连绵不断,江月朗照瀑布透明清澈。瀑流空中四处飞溅,冲刷两侧青色山崖。水珠四溅散发出轻盈的霓裳,水流跌落乱石上沸腾……这首诗可以说是对《望庐山瀑布》(其二)“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生动诠释和形象发挥。

2.李白咏史诗中的爱国主义

李白诗歌中的爱国主义不仅仅表现在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更表现在当民族危难、国破家亡之时,愿驰骋疆场,立功报国的壮志。

诗人在《塞下曲》(其一)中写道: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诗中写道:仲夏五月的天山(祁连山)遍布积雪,没有花开只有寒冷。未见明媚春色,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乐曲。士兵们拂晓随着号令向前激战,晚上抱着马鞍露宿守卫。诗的最后两句借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之事,表达了诗人愿意身赴西域,为国立功之志。

李白在《独漉篇》中写道: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不断犀象,锈涩苔生。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神鹰梦泽,不顾鸱鸢。为君一击,鹏搏九天。

诗人在此诗的这一部分,先以挂壁宝剑自喻,时时发出龙鸣之声期望出征。这支宝剑如犀象皮一样坚韧锋利,由于挂壁未用而生锈长出了青苔。大丈夫如不能为国雪耻,到何处去成名啊!诗人欲效法云梦泽中的雄鹰击落大鹏,歼灭叛军,为国家做出贡献。

在另一首《临江王节士歌》中,诗人面对安史叛军再陷洛阳,急切地表达了“壮士愤,雄风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的豪情壮志。希望在反叛战争中能一显身手,建立功勋。

二、李白诗歌中的思乡情结

1.李白的故乡情缘

公元701年,李白生于西域的碎叶,5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25岁起仗剑出蜀,“辞亲远游”。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诗句,写出了游子思乡的万古情怀。李白的思乡情怀,在他的一系列诗歌中均有所反映。

他在《峨眉山月歌》中写道: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此诗以山月为歌咏对象,也即思乡的意象,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对故乡的思念。那是一个晴朗的秋夜,那半轮月亮或许正是诗人别离家乡的象征吧,它从平羌江(清衣江)送到清溪驿,相伴诗人乘舟下三峡,“我在走,月也走”,山月与诗人是何等的依恋。或许是山高,或许是峡深,在下渝州(重庆)的路上,月亮居然不见了,这让诗人是多么的思念啊!

李白出蜀来到荆门,写有《渡荆门送别》一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此诗中也写了月和水,但此诗中月已不是峨眉山所见的半轮明月,而是倒映在大江中的一面明镜;只有那可爱的故乡之水,不远万里从巴蜀一直流到荆门,相伴舟上的游子。

李白出蜀十年后,写有《春夜洛城闻笛》一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是诗人的一个不眠春夜了,洛阳城内谁家的玉笛奏响了《折杨柳》曲,曲声融入春风传遍洛阳。在这春风绵绵、杨柳依依的深夜,听到《折杨柳》凄清婉转的曲调,哪位游子能不勾起对故乡的思念啊!

2.李白的妻、子深情

李白在钟情祖国的大好河山、追求建功立业之时,难免冷落了那个金屋藏娇的小家、疏忽了期盼自己关怀的儿女。但也有例外,李白被关进浔阳监狱时,有《百忧草》一诗说:“星离一门,草掷二孩。”诗中说他遭遇流放时,子女在东鲁无人照管。他于金陵时所写的《寄东鲁二稚子》,表现了对儿女的深切思念: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诗中说:他离家已三年,楼东他种的一株桃树该枝叶繁茂、与楼齐高了吧?爱女平阳长得该有成人高了,靠在桃树边上摘桃花;儿子伯禽,应长得与姐姐齐肩了。他的一双儿女因为没有亲生父母的照顾,“抚背复谁怜”,他想到这便心神不安,每天心里受着煎熬。这首诗一反李白纵酒高歌的狂放不羁、惊人夸张奇特想象的浪温色彩,用唠家常的语言娓娓道来。此时的大诗人惦记着远方的儿女,是一位平凡深情的父亲。

李白在仕游中,对他的妻子有绵绵的思念,如《春夜洛城闻笛》,但更多的是深深的自责。《赠内》诗中对妻子做了“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的反思;《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诗中直抒“我不及此鸟,远行岁已淹。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的愧疚之情,其思家恋妻之词今天读来仍令人落泪伤怀!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评价:“李白对于他的家室的感情,也是非常认真,他的许氏夫人为他生了一男一女。”郭老对李白与妻室感情方面的肯定是有根据的。

三、李白诗歌中的朋友情谊

李白一生遍游祖国的大好河山,广结社会的名家豪客,友情之作是他诗歌中极靓丽的一部分。

1.与志同道合者的友情

先看李白与孟浩然的交情。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在襄阳他拜访了隐居在鹿门山中的前辈诗人孟浩然。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约孟浩然在江夏的黄鹤楼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扬州是天下名城,三月的扬州更是烟水朦胧、繁花似锦。作为李白兄长与朋友的孟浩然即将前往那令人神往的地方,李白既有羡慕之心,更多的是惜别之情。孤帆远影消失在碧空之中,只见长江水无语东流,但李白依然在高楼上目光送行,深情寄予流水。

十年之后,李白与孟浩然再次相见,这时孟浩然已年近半百,李白写了《赠孟浩然》,以表达自己对故人的钦佩: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

首联“吾爱孟夫子”是全诗的基调,表现出李白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读来非常亲切。颔联的“红颜”与“白首”对仗,“轩冕”与“松云”对应,从纵的方面写出了孟浩然的弃仕途而取隐居,突出了浩然的高风亮节。颈联从横的方面写浩然的隐居生活:皓月当空,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山野花径,流连忘返,弃仕途而不顾。尾联再度直抒对孟浩然的崇敬心情,把浩然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能得李白如此厚爱的人,当少之又少了。

再看李白与杜甫的交情。李白与杜甫的交往与友谊,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珍贵的一页,李白诗歌中直接为杜甫而写的目前公认的只有两首。

一首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公元744年春,李白离长安,开始漫游。在洛阳,遇见了三十余岁仍未进入仕途的杜甫,二人同游。次年秋,两人又在东鲁会面。他们情投意合,亲密到“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白同寻范十隐居》)的地步。不久杜甫西去长安,李白也东游吴越,临行前李白写了这首送别诗。诗的一二句说,没有几天便要离别了,二人把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几乎都登临游览遍了。三四句说,多么盼望这次分别后还能再次重会,同游痛饮。石门为山名,李杜经常在这幽雅隐逸的胜地游览。也如杜甫所说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诗的五六句写,他们在秋高气爽、风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别,秋天的泗水是那么明澈,徂徕山色是那么青绿,在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中,两个知心朋友难舍难分,依依惜别。七八句说,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远逝令人难过。言有尽而意无穷,就倾酒醉别吧!

另一首是《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又过了一年后的秋天,李白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说,究竟是何原因使我来到这里过着孤独乏味的闲居生活?(自从你离开之后),每天晚上陪伴我的只有城边的老树,以及萧瑟的秋风。一个人独饮薄酒,怎能尽情欢醉?一个人独听齐歌,怎能安慰寂寞之心?我对你的思念正如这浩荡的汶水,紧紧追随你共同南去。

2.与社会追随者的友情

李白一生从西至东、从南到北,结识了无数俊杰英豪,也交往了许多普通民众。曾赴安徽泾县村民汪伦之约至桃花潭一游,写下了千古名篇《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诗前两句叙事,写远行人和送行场面;后两句抒情,写送行人真挚纯洁的深情。事出意料,情景相生,让天才诗人写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佳句。沈德潜云:“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李白不用汪伦之情深如千尺潭水的比喻,而用潭水深不如友情深的比较,情景交融,余味深长。

另一首《金陵酒肆离别》中写道: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此诗写李白与一群风流倜傥、风华正茂的青年朋友饯别,场面欢快,别意缠绵。首联中的春风、杨花、吴姬、美酒等意象给人留下无尽的美感,花香、酒香、人香,见难别难,“欲行不行”,出行人和送行人都把杯中的美酒一倾而尽。“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两句,以含蓄深情的发问,留下了如江水般无尽的韵味。

3.与普通劳动者的感情

李白对普通劳动者的感情,不再是对英雄豪杰的爱慕崇敬,对志同道合的倾心酬唱,对风华少年的豪放话别,而是以“济苍生,安黎元”的胸襟,写出了自己的怜悯、关爱与歌颂。

诗人在《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写道: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首联和颔联写诗人宿于安徽铜陵一山村的寂寞及邻妇生活的辛苦。诗的一二句写自己寂寞寡欢,三四句写邻妇白天收割、夜晚舂米,是何等的劳累和凄凉。一二句诗人的无聊寂寞与三四句邻妇的辛勤劳作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的“寂寥”更突出了邻妇的“苦、寒”。颈联与尾联写邻妇赐饭、诗人愧餐的情景。五六句写到邻妇姓荀的老妈妈特地做了雕胡饭跪下身呈给诗人,月光下的菰米饭就像珍珠般耀目。诗人想到自己无法如韩信用千金报答在河边赐饭的洗衣老妇,更感到受之有愧,再三辞谢,实在不忍心享用这顿美餐。这让我们看到了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一醉累月轻王侯”的李白,对普通劳动者的谦恭、诚挚,显示出诗人性格中可贵的另一面。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六月李白游丹阳横山时,写有《丁都护歌》一诗: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督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开头两句交代拖船的地点、环境:从云阳逆水北上,两岸商贾云集。商贾市肆的豪华与下文纤夫拖船的劳苦构成鲜明的对照。三四句写酷暑逆水拖船之苦:诗人借用“吴牛喘月”的典故,点出烈日之下,纤夫挽着纤绳,喘着粗气,弯腰曲背,挣扎行进之“苦”。五六句写纤夫生活之苦:汗流如雨,唇焦口干的纤夫,“壶浆半成土”的河水不可饮而饮之,这一细节含蓄精妙地点出生活条件的恶劣。七八句刻画纤夫内心之苦:纤夫们唱着“丁都护‘般的拉船号子,一声歌,一行泪,凄切哀怨,令人不忍听闻:九句和十句写纤夫运石上岸之苦:盘石巨大,耗尽众人之力也难拉上江岸,但“无由达”却必须达,这是何等之悲啊!结尾两句写纤夫无尽之苦:诗人的悲苦之情奔涌而出,那山上的盘石,采不尽,运不完,纤夫们的苦难哪有尽头啊!此诗格调沉郁,悯民之情,感人肺腑。让我们看到了李白浪漫主义宏篇之外的现实主义杰作,难怪杜甫由衷地赞美他是“笔落惊秋雨,诗成泣鬼神”。

参考文献:

[1]周勋初.李白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3]俞长江,侯健主编.中国历代诗歌名篇鉴赏辞典[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

[4]丁力,丁芒等.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010B298)

作者:廖伦建,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孟浩然李白诗人
春晓
舟中晓望
晒娃还要看诗人
纸上的李白(三)
我理解的好诗人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诗人猫
春晓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