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孟子散文的艺术魅力

2013-04-29和雨潇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所欲孟子比喻

摘要:孟子的散文在艺术表现力上承前启后,多姿多彩,具有开一代先河的气象。文章从其独特的论辩体式,多样的论辩方式,浩然的论辩气势,以及严整的论辩结构着手,深入剖析了孟子散文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孟子散文平等自由艺术

先秦说理散文历经岁月,以其独有的气质,成为后世学者的典范。孔子、孟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他们的散文思想上深广宏阔,语言上机智凝练,是先秦说理文的瑰宝。而孟子的散文不仅思想上有韩子所说的:“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1}在艺术造诣上,对于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发展与成熟也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孟子对话式的论辩体式,多姿多彩的论辩方法,浩然磅礴的论辩气势,浑然一体的论辩结构,在当时的儒家学派中无疑是独树一帜,是最具文采和魅力的。

一、对话式的论辩体式

孟子的对话式论辩体式,由《论语》的语录体发展而来,但又对语录体有所发展和创新。孟子散文对话的独白性以及平等、自由性使其篇幅较之《论语》增长,说理上也更为细腻、生动,从而使人物形象也更为鲜活、丰满。

(1)独白性。孟子的散文就抒发形式而言,可分为对话式和独白式两种。如《鱼我所欲也章》《民为贵章》《孟子三乐》属于典型的独白式抒发;《齐桓晋文之事》《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是一般概念下的对话式抒发。就其抒发的对话式而言,在其散文中都无一例外地呈现出以孟子言论为主导的特点。在所有的对话过程中,孟子都完全掌控着论辩发展的思路和方向,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论辩驾驭能力。与其说孟子在与他人对话,不如说孟子散文皆是其内心独白。

以《齐桓晋文之事》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孟子与梁惠王的论辩环环相扣,孟子在每一次问答的过程中,都会顺着对方的问题把他引回自己要抒发的思想上去,不露痕迹,水到渠成。最终能够得以系统地阐发自己的理论。这较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章》的独白式来说,形式不同,却又是殊途同归。也可以说,孟子散文在整个论辩的始终,都只有一个主角,都是一人独白。而《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是孟子散文独白性{2}最具说服力的篇章。《孟子》的独白性与《论语》在对话形式上是极为相近的,但究其本质却有不同之处,《论语》更偏重于定论性的说教,而缺失了孟子散文的因势利导。两者相较,《孟子》更让人感觉自然,易于接受。

(2)平等自由性。战国时期,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谋臣策士应运而生,各国封君权贵养士之风盛行,“士”的地位大大提高。这在孟子的散文中鲜明地体现为论辩的平等性和自由性。同时因为孟子以“王之师”、“圣人之徒”自居,所以在与齐宣王的论辩中,孟子敢于下这样的结论:“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3}尤为独特的是,在与齐宣王和梁惠王的对话中,孟子用反问居多,呈现出一种平等的对话风貌,这在其后的各代作品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孟子辩论的对象除了诸侯外,另一个重要的群体就是其弟子,他的弟子提出的问题往往尖锐、直接,如《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中陈相问孟子:“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已自养也,恶得贤!”{4}气势可以想见。陈相与孟子的对话中,他们的坦诚交流也可见一斑,孟子问陈相:“为什么许行不自己耕种?”他回答:“怕影响耕种。”孟子问陈相:“许行是不是自己制作铁器之类?”陈相说:“不是,是用粮食去换。”这在《论语》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他们这种随性随心的自由对话方式,突破了《论语》中以接受为主的教育理念,弟子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多或少地有了更多的自由话语权。

二、丰富多彩的论辩方式

“孟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也许不如《墨子》严谨,但却更具有艺术家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5}孟子散文具有的强大表现力得益于其论辩方式的丰富多彩。类比推理、以历史故事为例、比喻论证是其最为擅长的论辩手段。

(1)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在袁行霈看来属于逻辑推理的范畴,一些资料中把它定义为扩展式的比喻,又与比喻有所区分。它能借助类似的事物特征来刻画突出其他事物特征,更形象地加深对其他事物的理解。在孟子散文里可以说把类比推理方式运用到了极致。如《鱼我所欲也章》中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6}用鱼和熊掌来比喻生和义。鱼即是生,熊掌即是义。熊掌贵于鱼,义贵于生。生动形象,引题自然。孟子又以邹人与楚人战来推及到齐与天下战,从而又引出其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以及《离娄篇上》中的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人;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7}都以生动的同类事物使人信服,从而达到其论辩目的。

(2)以历史故事为例。孟子博览典籍,他经常引述历史故事说理,有《离娄篇下》中庾公之斯于子濯孺子的“友直”之谊,说明取友必端。有《万章章句上》中讲述的管园小吏欺骗子产的故事,说明不失友于之爱,遵从人伦的道理。当他看到齐宣王沉迷于物质享受,就讲述了齐景公与贤相晏婴对话的故事。这些历史故事对于国君的警示作用发于无形,而又潜移默化,是孟子论辩的高明之处。

(3)比喻不拘一格。郑振铎认为:孟子“喜以比喻宣达他的意见”,“比喻赡美而有趣”。刘洪仁也认为:“孟子是一个擅长运用比喻的大师,在《孟子》中,运用比喻的频率超过前代任何作品”。他的比喻不拘一格,取材广泛,信手拈来,应用自如。取材有身边琐事,也有荒诞之言。既有用一曝十寒来告诫齐宣王专心致志,也有自创“挟太山以超北海”的故事来阐发事理。有以水喻民众归仁之势,有以播种庄稼喻人性勤堕,也有把君子教人喻为雨润草木。总之,山川、草木、鸟兽、人情,凡能所想的都被孟子巧妙运用,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通透了然。

三、浩然磅礴的论辩气势

《公孙丑章句上》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8}“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9}这是孟子傲岸品格的集中体现,不管是游说诸侯,还是与弟子论辩,他都以刚直不阿,滔滔雄辩的姿态去面对世人。

他浩然磅礴的论辩气势体现在散文中,表现为排比的一泻千里之势和顶真手法的巧妙运用。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10}读来脍炙人口,有很强的听觉冲击力。“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11}运用顶真层层递进,使文章呈现纵横开阖之势,步步进逼,立体感跃然纸上。也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12}“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13}

四、浑然一体的论辩结构

孟子散文的论点非常集中,往往是一章之中围绕一个论点,这对后来乃至今天的议论文写作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较之于分论点较多的议论文,孟子的散文则显得论辩更为集中,说理更为透彻,结构更为紧凑。他的散文篇章之中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句子与句子之间互为铺垫解说,或是在开篇或结尾明确指出宗旨所在,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部分。论证方法基本齐备:比喻论证,对偶论证,道理论证,排比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俯拾皆是。孟子散文的巧妙之处还在于,他不着痕迹地融多种论证方式为一体,使倾听者处于一种精神享受的状态中且与他的思想产生共鸣,读孟子的散文不只是受其思想的感染,更多的是其浑然一体的阐释诱导,句句是论点,句句又不见论点,忽然于沉醉中若当头棒喝,醍醐灌顶。

五、结语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这句话也是孟子散文艺术的真实写照,他的散文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有音韵之美,形式之美,气势之美。语言练达、文笔机智、说理透辟、譬句迭出,波澜壮阔,汩汩滔滔,可谓壮哉。

{1}{6}{7}{8}{9}{11}朱熹:《孟子集注》,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2页,第164页,第95页,第35页,第61页,第114页。

{2}{3}{4}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页,第149页,第156页。

{5}{12}{1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第113页,第113页。

{10}陈生玺:《张居正讲评〈孟子〉皇家读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5页。

参考文献:

[1]郑振铎.中国文学史[M].北京:朴社,1932.

[2]刘洪仁.《孟子》杂文的论辩艺术与讽刺艺术[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

[3]张树娟.“信达雅”标准下《谈读书》两种译本的解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王少军.对话与论辩:论孟子的对话言说方式[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作者:和雨潇,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所欲孟子比喻
冒死护友
比喻
《论语》“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章前半部分新解
磨刀不误砍柴工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己之所欲 慎施于人
比喻最爱
什么是比喻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