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初山阳陆求可与其文学创作

2013-04-29郭宝光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山阳士人

摘要:山阳为清初诗坛重镇,望社为明末清初活跃于山阳的文学社团,社中成员既有遗民也有入仕清朝者。其中陆求可以陆秀夫后裔之身份,出仕新朝,在明清变革之际,其人其文都值得我们仔细观照。

关键词:遗民陆求可文学创作

明末清初,淮安府郡治山阳,地处南北水路要冲,南北遗民往还其间。顺治四年张养重,阎修龄,靳应升承晚明风气,结望社以励同人。据李元庚《望社姓氏考》记载,同郡相唱和者,尚有“邱象升、邱象随、陆求可、张新标、陈台孙”等三十余人,顾炎武、万寿祺、阎尔梅、王猷定、毛奇龄等人或坐馆,或流寓,或避难,亦多于此聚集,吴头楚尾的山阳也就成为清初重要的遗民聚场。正如王锡祺在《望社姓氏考跋》中所言:“名几于吴中埒,高才宿学多出其间。”{1}但望社成员多纵情诗酒,少谈国事,所以谢国桢先生称:“虽然无赫赫之名,也没有遭了奇祸,因此望社也就湮没无闻了。”{2}自顺治乙丑年始,望社成员张新标率先参加科举中进士,而后望社成员如陆求可、邱象升、邱象随兄弟等先后出仕,其中陆求可身为南宋跳崖丞相陆秀夫之后,在变天下之际,所做出的人生选择,颇值得我们思考。

陆求可(1617—1679),字咸一,号密庵。据其所撰《陆氏家谱自序》自称为宋丞相忠烈公陆秀夫之后(李元庚《望社姓氏考》言“忠节公”有误)。明洪武初迁淮为山阳人。十岁丧父,祖母,母督课甚严,于六经子史多有贯通,顺治五年乡试中举,后七年中顺治乙未史大成榜进士。授裕州知州,为政清明,入为刑部员外郎,晋福建提学佥事,转布政使参议,未上而卒。陆求可存世著述有《陆密庵文集》三十二卷,其中文集二十卷,诗集八卷,诗余四卷;又有《陆密庵诗》诗一卷,见诸《皇清百名家诗本》《月湄词》(一作《密庵诗余》)四卷,见诸《十六家词》本。此外尚有《西湖游记》《语录》《治裕集》等,未见行世。

明清易际,华夷之辨,一直是清初士人所关心的话题,或逃禅为僧,或隐逸山林,变节入仕者多为士林所耻。陆求可对其入仕清廷并没有太多辩解,倒是朱彝尊为其所作墓志铭中我们可以看出陆的某种价值取向:“要其大旨,在兼善天下,故试之于政而政举,观之于文而文化成。”{3}甲申国变,士人慨然赴难者难以计数,但变节仕清者亦非少数,文人如何在忠君与兼善天下之间进行取舍,也就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文化现象。纵观《密庵文集》《密庵诗集》,绝少谈到故国之思,与时人之间的交流也多限于同年或者乡贤同辈,极少有与遗民之间的酬唱之作,诗集中唯有《哭万年少》一首,中有“半世衣冠归野草,一生书画托空门”之句。万寿祺甲申之后避祸淮安,寓居隰西草堂,与山阳士人多少有之交往,因此这首哀悼诗,也只是普通交往的体现,字里行间亦无太多对于沧桑国变的感慨。陆求可追求之“兼善”,则以其一生行动可为明证。陆求可赴裕州任上,好友邱象随赋诗相赠:“下马渔阳话未终,鲁州南去此匆匆。旅中送客情何极,乱后为官泽易通。百里人家瞻澍雨,十年诗卷卜清风。从君更望方城外,汉水悠悠在眼中。”{4}“百里人家瞻澍雨,十年诗卷卜清风”是邱象随对于陆求可为官的期许,同样也是清初出仕新朝的士人,实现政治抱负的共同心态。邱象随在康熙十八赴试博学宏词后见傅山曾有诗句以自饰“我落尘埃无可说,夕阳坐尽土床前”。但邱陆二人皆未曾在入清前获得功名更未曾出仕,他们的这种心锁故不会像同时期的钱虞山、吴梅村等人一样沉重,虽然他们对于故国依然有着某种依恋。另一方面他们作为深受儒家传统的士大夫,希望通过出仕来赈济天下,居庙堂处江湖皆忧国忧民。陆求可在其《忠烈考序》一文表彰闽中义士,开篇引《礼记》所言:“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传曰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则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济之。”而后历数闽之自唐代起忠贞赴死之士,其结论却是“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以视古昔诸君子且何如也,后之君子知有所择焉”{5}。这也可看做是他对于自己所做选择的一种辩护。

陆求可于任上,多有令名。初到裕州,民生凋敝,旧有垦田一万九千三百余顷,然而战乱频发,当求可到任之时,可耕之地不过剩下八百余顷,而河道堵塞,又使三百余顷变为荒地。陆求可鼓励民众开垦荒芜之田,以二当一,开垦贫瘠之田,以三当一,大大提高了民众的积极性。同时减低盐引,新建学校,当地民众以父母歌之。而后陆求可入闽为学官,一矫闽人学风。陆求可为学宗师陆象山,务实为先,同时本乎治心,但对于明代阳明、白沙诸公未尝排击,持论甚平,这也符合他一生所追求的“兼善”理念。同里后学阮葵生《茶余客话》载:“吾乡陆密庵,视学八闽,条举闽士熟用之恶调,榜示通衢以为戒。有犯者辄置劣等,罚及父师。初行,士论大哗,久之贴然,而闽之文风由此益上。”{6}陆求可对于八股恶习极其痛恨,他年少时也曾深受八股习气,行文皆欲肖圣贤语气,但此后其文风经历多次变化。

据其《四书稿自序》中可知,其一变也“钱希声阐发程朱飘骊摇曳,余心企之,乃命志风骚,笔欲流转”{7}。而后求可为文,又先后经历了效明初台阁体;追慕魏晋正始之音;发愤为雄、纵笔疾书;宗乎雅淡、伐髓镂骨;创议辟论,以理胜人;直到最后的深秀和雅,窃心企之的境界。而这样的一种变化,也基本符合传统士人一生的轨迹,由少年轻率好为文辞,到雄浑瑰丽,继而追求清雅,经世事历练后达到最后的返璞归真。陆求可有《与翰林邱曙戒书》一文:

江南以山胜,淮南以水胜。水之胜在波、在澄、在旷、在远。出于昆仑,远也;四顾极草树,旷也;湛泊宕荡虽波而澄。水至淮,观止矣。天下溯洞庭具区者,特因其近名都邑,两都人士善文章。近者饰、而为远荒者饰、而为旷险阻浩涵者饰,而为波为澄,又有翠黛以都护之,磊石以激荡之,遂使水之胜,并归于江南。某每为之不平。吾淮僻处楚尾吴头之间,而游观者遂少,未尝得邀文饰焉,殆水之有隐德者耶?近日名士多来吾土,五百里之聚,其在先生焉,先生诗日益富,游日益远。独吾淮未尽表彰尊远忽近拘方以内,非某望于先生也,某近颇知从方外游,遂得旷观吾淮。不敢不以闻。{8}

邱曙戒即为邱象升,字曙戒,号南斋。全文通篇不过两百余字,以记述淮水之盛而别有寓言,毫无寒暄套话,文字流畅又富含对友人之情。

陆求可为诗,颇近云间,追慕唐宋之声,模仿汉魏乐府之作亦不在少数。应当说,他的诗风,继承了明代以来“前后七子”的复古风格,但其诗学宗旨大体又不脱理学家之洪范,在其所作《王贻上诗序》一文中,他认为:

诗三百五篇,文与质会,忧哉不可及也。后以代变遂以代降矣。魏稍文所以逊两汉,唐稍质所以过六朝。宋之词,元之曲,诗之亡也。孔子作春秋以广诗教,孟子不欲为文害辞辞害志以正诗。此千古作诗之衡也。倘不博综于古,徒矜奇险,罔顾章法,是效夸父逐日,何以挽气运与绝学哉。{9}

一方面他对文体代降的认识,与稍后清代焦的“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以及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观点,颇有类似。所不同者,陆求可以理学家的目光,认为文辞有害于道,与宋儒相一致,同时又认为诗歌关系国家气运,这则是清初士人,在明清易际的特定历史时期,对于诗歌教化功能的重新认知,钱谦益对此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兹不赘述。

虽然陆求可入仕清廷且有政声,其“兼善天下”的政治理念亦使其心理负担较之同时期之士人淡缓许多,但依然不可磨灭世事动荡所带给其的影响,在其诗歌当中,末世哀音隐匿于治世之歌当中,其诗集中有仿乐府作《平城下》一首:

宴罢长乐殿,风起平城台。汉王负汉德,赤帝蒙尘埃。石乱乌,怒沙杂鸣镝。荒雉颓难乘。龙帐惨无色,晓闻饥马嘶。夜听妖姬泣,煮弩愁当障。弓弩亦无力,虎臣其束手。乃进文士画,天子悔穷兵。亟思安反侧,归来酬大勋,自今黜戈兵。{10}

此诗借汉高祖追韩信破冒顿围兵之事,既是对朝代鼎革以来兵事不休的反思,希望统治者罢甲兵修民生,也有自身矢志为政的抱负。

陆求可自顺治十二年中进士入官场,而后多年在外为官,但对于好友乡谊从未曾忘怀,在其诗作《清明投张尔棠兼怀虞山》尤为体现:

天雨不知止,思君思几秋。今日是清明,欲上君家楼。每念君在家,兄弟为交游,不诗不饮酒,亦复何所求。更念我友去,何日到黄州,惆怅对芳草,遥起春江愁。春江愁孰多,我有怀君歌。君歌深于我,我歌将何如。官署春画间,命酒招淮客。嘉疏既罗列,羽觞行何迫。琴瑟间笙簧,君子乐且怿。投矢以娱宾,有壶独整饬。盘腹而修耳,古型高二尺。顺入恒命中,巧妙从兹役。扬觯以三辞,揖让自畴昔。令德慎终爵,清欢永兹名。{11}

虞山即张养重,山阳清初诗坛魁首,时称“张山阳”,为人孝悌,入清不仕,从游于邱象升,足迹所至半天下。陆求可与张养重同为望社成员,虽然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中选择了不同的方向,但依然不能忘记曾经真挚的友情,在这首乐府长歌当中对于逝友的哀思,尤为真切。

此外,陆求可的律诗绝句虽不多作,但多清丽可人,一如其所认同的“诗乃天地自然之声”。{12}

清初文人的生存环境尤为特殊,无论持节为遗民,或者变节为贰臣,时代笼罩下,每个文人的独立思考都显得尤为珍贵。陆求可入仕清朝以达其“兼善天下”之志,但其陆秀夫之后的身份又使得这种选择让人叹息,但作为使民休养生息的循臣,终不该失去我们对其应有的尊重。

{1}李元庚:《望社姓氏考》,《国粹学报》第71期。

{2}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书店2006年版,第161页。

{3}朱彝尊:《曝书亭集》,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版,卷第七十五。

{4}邱象随:《西轩诗集》,《清代诗文集汇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卷三。

{5}{7}{8}{9}{12}陆求可:《陆密庵文集》,《清代诗文集汇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卷五,卷五,卷四,录余卷上,卷六。

{6}阮葵生:《茶余客话》,《清代笔记小说大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9页。

{10}{11}陆求可:《陆密庵诗集》,《清代诗文集汇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卷一,卷五。

作者:郭宝光,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山阳士人
上海市山阳中学 以艺育德 融合育人
石峡书院与元代江南士人身份认同
山阳医派宗师吴鞠通
念好“四字诀”探索文明实践山阳路径
迷途的山阳
南秦岭柞水—山阳矿集区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寻得山阳好住家
论陶渊明对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