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唐代校书郎和正字地方流动的路径

2013-04-29吴夏平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正字秘书

摘要:唐代校书郎和正字是最底层的文士,其向地方流动的路径主要有四种,一是迁任县职,二是入幕为诸府从事,三是临时差遣,四是觐省及还乡。研究文士区域间的流动,有助于深入认识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

关键词:唐代文馆校书郎正字地方流动路径

唐代弘文馆、集贤院、秘书省等馆所,多设有校书郎和正字。各馆校书郎和正字的品阶及员数等设置情况,笔者曾有详细的考证。{1}校书郎和正字主要从事文字校勘和图籍整理工作。其职务性质,有学者指出当属最普通的层次,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校对”,即将校样与原稿对校,更正错讹。至于比较有学术的校雠,校书郎和正字还不具备这样的素养。{2}唐代有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多出身校书郎或正字,文学家有杨炯、陈子昂、王昌龄、萧颖士、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李绅、杜牧、段成式等;政治家有张说、张九龄、裴度、崔群等;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也都曾任职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和正字作为最底层的文职官员,要想在仕途上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走出来。从迁出官职可考的二百五十余人的情况来看,继续在京城任职者只占30%,而转迁至地方任职者约占70%,也就是说,校书郎和正字迁出的主流方向是地方。这是校书郎和正字向地方流动的主要路径。此外,任职期间的临时差遣以及中途觐省和秩满还乡等,也是他们与地方互动的补充方式。概括来讲,校书郎和正字地方流动的路径约有四种:一是迁任县职,二是入幕为诸府从事,三是临时差遣,四是觐省及还乡。

一、迁任县职

校书郎和正字迁任地方官职,主要担任县尉或主簿,也有任职县令或县丞的。从史料来看,其地方任职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初盛唐时期迁任外职相比中晚唐稍少,中晚唐渐呈制度化倾向。据笔者统计,玄宗朝迁出任京官者约占43%,任地方官职者约占57%。德宗和宪宗两朝迁出任京官者只有23%,地方任职者却占到77%,可见后期大部分校书郎和正字都迁转到地方任职了。

其二,初盛唐迁任县职比中晚唐更为偏远。如高宗朝骞思泰和李尚贞分别迁任遂州方义县尉和并州武兴县尉,玄宗朝卫凭和王昌龄分别迁转为越州剡县尉和汜水县尉。中晚唐则多在京畿地区的长安、万年、洛阳等县。这种现象说明校书郎的社会地位在中晚唐不断上升,印证了杜佑所说校书郎为文士“起家之良选”{3}的说法。

其三,个别校书郎在任县职时,充任京城书库校理或史职,并未离开京城。如郑:“自秘书省校书郎迁洛阳尉,充集贤院修撰,改长安尉、集贤校理。”{4}沈传师:“授太子校书郎、县尉,直史馆,转左拾遗、左补阙,并兼史职。”{5}高瀚:“起家拜秘书省校书郎。……由本官奏直史馆,转京兆府兴平县尉,史职仍旧。”{6}之所以能够继续在京城从事典籍校理和史书纂修的工作,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这些方面较为擅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集贤校理和史官等馆职没有官阶,需要带一职事官衔作为阶官以寄俸禄和以秩品位。

其四,正字转任地方县职,中间还需要一道迁转过程。如马怀素:“服阕,授麟台正字。……以忠鲠举除左鹰扬卫兵曹参军,转咸阳尉。”{7}倪若水:“应八道使举,射□诠科,授秘书正字。复以举迁右骁尉兵曹参军,俄转洛州福昌县丞。”{8}这是因为正字和校书郎虽然在工作职责上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正字的官阶为正九品下,而校书郎则为正九品上,相差一级。因此,正字在转任地方官职时,还需要有一个过渡阶段。

二、入幕为诸府从事

校书郎和正字入幕是其地方任职的重要途径,主要发生在中晚唐。盛唐时期所见例子不多,安史之乱后,校书郎入幕越来越多,渐具制度化倾向。

校书郎和正字出为幕佐,多担任幕府中的基层文官,如巡官、推官和支使等。如崔郾:“授集贤殿校书郎。陕虢观察使崔公琮愿公为宾……受署为观察巡官。”{9}王徽:“释褐秘书省校书郎。户部侍郎沈询判度支,辟为巡官。”{10}巡官是使府正职中最低一级的文官,也是唐代年轻人入幕常任之官。推官在使府的官职中排位在巡官之上,唐人有不少是出任巡官之后才转为推官的。校书郎和正字入幕担任推官的也不少,如卢钧、崔慎由、柳、孙简等。吕让则入幕担任支使:“解褐秘书省校书郎,以支使佐故相国彭原李公程于鄂岳。”{11}部分校书郎和正字入幕担任更高一级的判官,如许孟容、杨汉公、李方元等曾任判官。

校书郎和正字入幕,最常见的情况是担任掌书记,例子极多。掌书记是幕府中的重要文职,处在巡官和推官之上,居于判官之下。掌书记职掌书奏表启。韩愈曾说:“书记之任亦难矣!元戎整齐三军之士,统理所部之,以镇守邦国,赞天子施教化,而又外与宾客四邻交,其朝觐、聘问、慰荐、祭祀、祈祝之文,与所部之政,三军之号令升黜,凡文辞之事,皆出书记。非闳辨通敏兼人之才,莫宜居之。”{12}李德裕《掌书记厅壁记》也说:“非夫天机殊捷,学源浚发,含思而九流委输,挥毫而万象骏奔,如庖丁提刃,为之满志,师文鼓瑟,效不可穷,则不能称是职也。”{13}由此可见,校书郎和正字入幕担任掌书记,为其仕途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历程。

三、临时差遣

唐代校书郎和正字,有时也会受朝廷临时差遣去完成特殊任务,比如贞观时期校书郎张文恭曾参与《晋书》的修撰。{14}大多数情况下,校书郎和正字作为图书采访使被派往地方搜访图籍。如萧颖士曾以秘书正字身份奉命访书。《新唐书》本传:“天宝初,颖士补秘书正字。……奉使括遗书赵、卫间,淹久不报,为有司劾免,留客濮阳。”{15}李嘉约在天宝后期曾往江南访书,司空曙作《送李嘉正字括图书兼往扬州觐省》。据《登科记考》卷九,李嘉天宝九年(750)进士及第,其选任为正字当在此后不久。还有一位沈校书也曾派往江南访书。储光羲《送沈校书吴中搜书》:“秦阁多遗典,吴台访阙文。君王思校理,莫滞清江。”{16}

安史之乱后,书籍散佚很多,书库亟需补充,朝廷派员访书更为频繁。《全唐诗》多有载录,如李端《送耿拾遗使江南括图书》,卢纶亦有《送耿拾遗充括图书使往江淮》。钱起曾作《送集贤崔八叔承恩括图书》,其中崔八即崔峒,戴叔伦亦有《送崔拾遗峒江淮访图书》,可知崔峒先后多次被遣访书。访书也由此成为校书郎和正字向地方流动的一条路径。

四、觐省及还乡

校书郎和正字任职期间觐亲及还乡,也是他们向地方流动的方式之一。如弘文馆校书郎李舟,曾于乾元元年(758)春前往襄阳省亲,岑参和杜甫均有诗送行,岑作《送弘文李校书往汉南拜亲》,杜作《送李校书二十六韵》。贞元末,秘书省校书郎袁不约请假探亲,符载作《送袁校书归秘书省序》:“去年秋,有休浣之请,来觐于伯兄,展礼于亚相,棣萼增之盛,宾主得厌厌之乐。”{17}可知袁生在任职期间,曾回南方探望幕中任职的兄长。夏侯审在建中元年(780)授校书郎后东归华阴,卢纶和钱起均有诗送别,卢作《送夏侯校书归华阴别墅》,钱作《送夏侯审校书东归》。姚系贞元元年(785)进士及第,曾任校书郎,期间回河中。韦应物和耿有诗送行,韦作《送姚系还河中》,耿作《送姚校书因归河中》。晚唐顾陶,钱塘人,会昌四年(844)登进士第,大中间任职校书郎,期间返乡。储嗣宗《送顾陶校书归钱塘》:“清苦月偏知,南归瘦马迟。橐轻缘换酒,发白为吟诗。水色西陵渡,松声伍相祠。圣朝思直谏,不是挂冠时。”{18}上述这些诗歌为校书郎和正字在京城与地方之间的流动提供了很好的明证。

校书郎和正字在觐亲和返乡过程中,参与了许多活动。如上述袁不约探望伯兄期间,与地方文人多有交往。夏侯审回华阴别墅后,也与其他诗人互有过从,返回长安之际,韩赠诗送别:“后辈传佳句,高流爱美名。青春事贺监,黄卷问张生。暮雪重裘醉,寒山匹马行。此回将诣阙,几日谏书成。”{19}姚系回河中后,与河中尹赵惠伯等人登鹳鹊楼赋诗,其盛况见李翰所作《河中鹳鹊楼集序》:“河南尹赵公,受帝新命……八月天高,获登兹楼……吴兴姚系、长乐冯曾、清河崔,鸿笔佳什,声闻远方。”{20}这些活动无疑推动了区域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总体来看,上述四种途径,为增进对校书郎和正字的深入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校书郎和正字与地方之间的互动互通,有助于推进强弱势文化区域间的交流,同时对区域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内容,本文尚未深入细究,有俟另文详述。

{1}吴夏平.唐校书郎考述[J].贵州文史丛刊,2005(1):6-10.

{2}赖瑞和.唐代基层文官[M].北京:中华书局,2008:52.

{3}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155.

{4}{5}{10}刘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167,4037,4640.

{6}{11}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332,2334.

{7}{9}{12}{13}{17}{20}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305,7840,5634,7264,7070,4379.

{8}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71.

{14}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1091.

{15}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768.

{16}{18}{19}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1411,6888,2747.

作者:吴夏平,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正字秘书
秘书不在 等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十四)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十一)
敦煌书法难僻字举隅(九)
心正字正的柳公权
领导身边的秘书帮
我的商务秘书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