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与转变策略

2013-04-29董洪叶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同伴家长教师

董洪叶

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交往,同学友好相处,都能使学生产生安全、温暖的感觉,形成愉悦、平和、自信、互助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人格特质;而不良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特别是人际冲突,容易使学生滋生冷落、排斥、不安的感觉,长期以往会引起他们原本潜在的忧郁、恐慌、自卑、敌对等消极的情绪体验和人格特质。如何帮助并提高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一线教师我尝试了如下方法:

一、俯下身子,师生共建和谐

以身示范,身正为范,作为教师首先要为学生作出表率,努力和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只有对人际关系有一种积极的、全面的认识,学生才会体会其良好的人际关系带来的愉悦与收获,从心里明白人际交往的重要作用。

而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我相信“心诚则灵”,所以,首先要与学生进行以心换心的人际感情的交流,让真诚的爱心建造“双向信任”的桥梁。二是与学生平等和谐相处。细细说来就是,前者要求教师心胸开阔,能一视同仁,对在身体、智力、感知、运动、社交及情绪上各有差异的学生表示同样的关切、接纳;学生产生的某种需要、情感、冲突,能敏锐地察觉,并给予深入、自发的反应;同时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后者要求教师不虚伪行事,不高高在上,与学生能坦诚相待;在平等友好的交流的过程中做到和谐、自然、默契,良好的师生关系,管理效果自然不在话下。

二、做好“公关”,帮助学生克服同伴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在中学生的世界里,人与人的交往是最重要的社会技能之一,是中学生社会化的动因,由此,教师要做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公关”,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1.让学生摆脱孤独感

我们班里有这样一位孤独的女生:在学校里,只要是集体参与的活动,她不仅没有兴趣,而且宁愿一个人独自玩耍也不愿意和大家在一起活动;轮到她值日了,她就借故有事来晚了,其他值日生已经扫完了,对班级荣誉也漠不关心;总是一个人独处,沉默寡言,和同学难得讲上一句话。像这种在班级里少言寡语、性情孤僻、游离于集体之外的学生各班都有几位。

我曾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辅导:

a.及时向父母了解该生情况,以此定夺孩子的孤僻是情境性的还是持久性的。对症下药,采取不同方法,前者,在学校引导,如属后者建议家长最好请心理医生诊断治疗。

b.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对他们给予更多关注,请他们回答问题时,应多留一些思考和准备的时间,应给予他们更多激励性语言。

2.挑战羡慕、嫉妒、恨

羡慕是一件好事,能因为别人的举动或成就心生羡慕,这是一种心动的表现,更是积极向上的表现,是件好事,催人奋发。但嫉妒却是一种自私、心胸狭窄、不能容忍他人的性格障碍,更不能再谈“恨”,那就是心灵扭曲畸形了。但调查发现,孩子的嫉妒心还是有的,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考试卷成绩颁布的时候;体育课上某个男同学表现特好,引起大家鼓掌尖叫等等,这些事情常常引起同伴不能融洽相处,常常与同伴发生冲突。

对有嫉妒心的学生的辅导措施有:

a.用坦白与诚实的态度处理。让学生真实地去诉说自己的心里话,不要责备,不要抑制,了解其嫉妒的真实原因,耐心地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首要认可有时嫉妒是出于本能,所以要让它显露出来,并加以引导纠正。

b.嫉妒,让你产生“恨”,这是错误的不健康的心理,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和认识嫉妒的产生原因和危害。明白嫉妒不仅伤害了别人,也伤害着自己,使自己心灵受到折磨,过得不阳光。

c.鼓励学生学会表扬别人,你才能收获别人的表扬。学生自己也要靠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来换取别人的赞扬,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教师应根据孩子个性品质中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治或重塑,以利于他们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

三、多渠道人际交往的指导

教师只有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并巧妙地将良好人际交往的意义蕴含其中,使他们在边玩边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和熏陶,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目的。

向家长普及交往心理卫生知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来自家庭,对于当今的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因此,以家长学校的名义聘请心理卫生专家向家长讲授有关常识;利用家长会的时机适当进行宣传;把学生交往心理健康作为教师家访的一项内容;通过《家校通》等书面形式督促家长协助学校共同解决子女交往心理的问题,对学龄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感到心情舒畅,精神焕发,精神愉悦,身心才能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时刻抓住时机,以身示范,以情动人,设身处地,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猜你喜欢

同伴家长教师
最美教师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教师如何说课
我心中的好家长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家长请吃药Ⅱ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