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台“两会”主题性报道的有效传播
2013-04-29鲁慧
鲁慧
【摘 要】主题性报道作为地方台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有较强的社会性和新闻性。本文以安徽广播电视台2013年全国“两会”报道为例,就地方台如何精心策划、采编制作有地方特色的全国“两会”新闻,探讨如何强化主题性报道的有效传播,如何提升电视新闻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关键词】“两会” 地方电视台 主题性报道
2013年的全国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上,制定了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规划,选举出新一代国家领导人,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在此次全国“两会”报道中,安徽广播电视台以卫视《安徽新闻联播》为主要载体,推出特别策划《走进春天》,分设北京、合肥两个演播室,立足安徽,放眼全国,在精准规范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突破惯例打破常规做精“自选动作”,深度体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精神和融媒体思维,深度搭建畅达民意、参政议政的会内会外互动平台,创新创意可圈可点。
一、直面真问题,沟通会内外,从百姓视角做观点新闻
针对今年“两会”,特别策划《走进春天》通过“北京——合肥”两地连线方式播出,围绕“改革、发展、民生”三个关键词,以关注百姓生存与发展、权益的大民生理念做观点新闻,在直面问题中建言献策。其中《春天的消息》这一版块更是打破常规,在确保时政报道准确、及时的同时,加大了自主选题策划的力度,运用新闻特写、新闻侧记等报道形式,集合记者出镜、同期声、现场交流、现场发言实况等多种电视新闻表现手段、创新方式,力求将主题性报道变成大家爱看的新闻,成为各方沟通的桥梁。
在报道中,媒体把话筒和镜头更多的对准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先后播发了新闻特写:《“最美”的春天》、《代表准备议案忙》、《我们为农民“代言”》、《履职责议国是》、《崛起的安徽走向世界》、《参政议政的美丽“风景”》等一批高质量的自采新闻。在这些探访式采访中,主持人始终贯穿整个报道活动,从小切口进入,找准百姓关心与“两会”关注的契合点,报道从内容到形式都充分做到“接地气”,由此把百姓的心声与“两会”议题结合起来,产生共鸣。民生工程、生态强省、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等议题,都从百姓视角切入,报道的贴近性、引导力大大增强。
二、百姓走上报道前台,百姓评论员、网络评论员与代表委员、专家学者在“隔空对话”与“微评”中形成多视点交流
在转型期的中国,各方利益主体需要在通畅的话语通道中表达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在有效交流中达成共识与和谐,新闻媒体是责无旁贷的沟通平台。《走进春天》为此精心设置的话题报道《春天的对话》和《两会微评》都体现出这些考量。访谈版块《春天的对话》区别于同类常见报道的割裂性单向传播的做法,通过主持人带着大量基层百姓的呼声探访代表委员、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探寻相关议案提案和建议。在这里,百姓从被动观看到能动参与,不仅仅是问题的简单提出者,同时也是意见表达者,如:3月11日播出的《聚焦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中,家长、中学校长、大学生等建言降温择校热,4%的教育投入要加强监管。评论版块《两会微评》则每天发一批新闻论点,在解读与沟通中打造评论高地,凝聚各方共识。这一版块打破演播室封闭式探讨,引入百姓评论员、网络评论员,与演播室内的特约评论员——中国第一位女性评论员吴学兰就热点话题进行三方交流。如:3月9日播发的 《两会微评》之《新型城镇化》,就城镇化展开讨论,吴学兰认为,新型城镇化好比人的两只手,左手是城市、工业化,右手是农村、农业现代化,需要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有机结合。百姓评论员——一位社区主任则认为,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让进城农民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福利待遇,让他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网络评论员甜至忧伤评论道:“许多城市正在‘摊大饼式地发展,农民土地不断被改变使用性质,弊端日益呈现,希望管理层在城市规划决策时,多一些思量,而非拍拍脑袋”。这些元素的植入建构了立体而非平面的交流空间,同声相和达成共识,其中在联播类节目中设置百姓评论员的做法属国内同类节目首创。
三、用百姓语言表达新闻,优化表达方式,融媒体理念构建开放式报道格局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性报道是媒体发展趋势, 《走进春天》将评论版块“两会微评”与安徽卫视官方微博形成密不可分的互动,@安徽卫视将“两会微评”每期话题挂在网上,吸引网友关注,并将网友的微博摘要,放在其后的“两会微评”节目中播出,网络民意经过电视媒体的二次放大,与特约评论员和百姓评论员形成三方视点的振荡与交流。报道中,网络评论员的网言网语充满草根活力和草根智慧。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百姓对于两会议政报道的接收障碍,更加有效地传播和表达,大量记者走进寻常巷陌遍访百姓,收集民意,大量随机式街头采访百姓和会下采访代表委员,以更随机更真实的形式对社会热点的讨论,增强报道的客观真实性。如,访谈版块《春天的对话》3月3日播出的《热点荟萃话民生》中,节目开场是在京务工的陆家全夫妇正与在老家留守儿童之家的女儿进行视频聊天。在“抓”人眼球的开场后,记者随即介绍安徽目前已建成1300多个留守儿童之家,由此展开了关于教育、就业、环保、医疗等一系列民生话题,并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李祥斌、李霞、陶群南等今年准备了民生议案提案的代表和委员。约5分钟的节目中运用新闻特写、新闻侧记等报道形式,集合记者出镜、同期声、现场交流、发言实况等多种电视新闻表现手段,将原本单一的会议新闻变成有情节、有话题、能沟通和受众爱看的新闻。
四、“两会表情”另类视角看两会,在全国同类报道中首次引入彩色沙画,包装制作精良大气
与以往同类报道不同,《走进春天》别出新意地让片尾也成为报道的一部分,片尾图片式报道《两会表情》每天围绕一个主题,选取安徽代表委员履职风采、会场新风精彩瞬间,图片富有温度与张力,度身定做的配乐轻松欢快,余音绕梁。《春天的对话》版块中的演播室背景均以水墨画的黄山风景为主,配以报春的桃花,呈现出淡雅素朴而不失庄重的风格。《走进春天》片头的制作在全国同类报道中第一次大面积引入了彩色沙画,清新淡远的天安门与灵动的迎客松彼此相望,既蕴含着春天的气息,也契合两会的意蕴,体现了精致博雅的文化品位。
五、地面频道结合自身特点,把握贴近性,低视角多形式响应“两会”报道
“两会”期间,安徽广播电视台的公共频道、经济生活频道分别开设专栏关注民生,传递“两会”最新消息,解读代表委员提案,做有效呼应。
公共频道 《聚焦两会》版块安排在午间12点的《新闻午班车》栏目中播出,以最快的速度及时播报“两会”信息,在简化程序性消息播报的同时,重点选择与民生相关的报道内容,在贴近性上做文章,关注食品安全、教育、医疗、养老等受众关心的热点话题,拓展“两会”报道的深度。如3月4日播发的《新闻特写:我为农民朋友来代言》、《穆可发:健全监管机制 筑牢食品安全防线》等。
经济生活频道《帮女郎 帮你忙》集合互联网、微博资源,全新推出一档微博论政节目《微评两会》,每期3到4个微博话题,聚焦两会见闻、委员代表花絮、网友论政、当日热点事件,做到热点事件每日关注、国计民生微博论道,带观众换个角度去看两会、评两会、参与两会。
做到主题性报道的传播,不仅要掌握主题性报道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是提高受众对主题性报道的接受力和认知力,安徽广播电视台在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强化群众观点,转变受众理念;树立问题意识,就如何在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中体现新闻宣传报道的思想含量和建设性作为;在网络时代,就如何更好地寻找网民与重大主题、主流价值的共振点等方面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亮点频出,这使得安徽广播电视台在主题性报道的传播上有了突破和飞跃,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①刘永霞,《论电视主题性报道的多维视角对主流化效果的影响》[J].《新闻界》,2008(2)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社教(海外)中心)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