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评优作品应具备的要素

2013-04-29潘伟华

新闻世界 2013年7期
关键词:电视新闻要素

潘伟华

【摘 要】从中国新闻奖评选到各省市新闻奖评选,现在全国每年都有很多新闻奖评选活动。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新闻奖评选对于激励新闻工作者、促进新闻事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新闻创优经验和分析“安徽电视新闻奖”获奖作品,浅析电视新闻评优作品应具备的要素,旨在激发同仁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新闻作品。

【关键词】电视新闻 优秀新闻 评优 要素

新闻奖评选是由专业人士组成的评选组,对各个媒体选送的新闻作品按照具体要求分类进行评选的活动。在当前各级媒体“以新闻立台”的管理理念下,新闻奖评选对于提高新闻工作者业务水平、拓宽新闻报道深度、增强新闻报道可读可听可视性有着重要意义。笔者认为新闻奖评选的参评作品(以电视新闻为例)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一、题材重大

新闻题材就是记者在新闻稿件中用来表现主题思想的基本材料。重大题材应该是受众普遍关注、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力的社会现象、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等。重大题材报道比一般性题材的报道揭示的问题,更能触及当前社会的“热点”“焦点”;更能突显当前的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的本质;更具有新闻价值。

纵观“2011年度安徽电视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共有23篇,基本都是重大题材。其中既有《我国首台激光探测二氧化碳雷达问世》、《我国大功率机车轮在马钢实现国产化》等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选题,也有抗旱、弘扬知恩图报等当年热点题材。题材的重大与否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的大小。笔者曾三次获得安徽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其中2008年度安徽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地标的变迁》是反映改革开放三十年新成就的报道; 2009年度安徽电视新闻奖一等奖《李化远四搬新居》是反映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取得辉煌成就的主题;2011年度安徽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的《义渡工的坚守》则是当年“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报道。这三篇无一不是当年的宣传重点和热点,全部是重大题材。

二、立意新颖

如果说一个好的选题对于一件新闻作品来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一个新颖的立意则对于一件新闻作品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新闻立意,是新闻的核心所在,其服务于新闻的特性要求,具有很强的新颖性和深刻性。新闻参评作品在创作的时候应当广开思路,从众多素材中挖掘出一种最新颖、独特的主题思想,写出独具特色的文章来。比如笔者创作的新闻评优作品《地标的变迁》之所以能获得安徽新闻奖一等奖,主要是因为它的立意新颖。这篇报道没有局限在大家所能想到的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而是选择一个既有新意,又有代表性的地标的变化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改革开放30年来淮北市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结构合理

新闻结构是一篇新闻报道的叙述载体。记者需要在采访了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之后,把材料精心组成一篇结构合理的新闻,才能达到充分表达报道思想、吸引受众眼球的目的。一篇新闻评优作品,它应该根据报道内容而选择合适的叙述结构。常见的几种新闻结构是:顺序式结构、倒叙式结构、并列式结构、混合式结构等。顺序式结构就是按照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报道。倒叙式结构是把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放在前面, 再依次叙述。并列式结构是把众多主要事实并列叙述,适合报道事实各部分的重要性相等或相似的新闻。混合式结构是将不同时空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有着内在联系的线索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交叉采用组合安排,并以此组织情节,推动事件发展。还以获奖作品《地标的变迁》为例,它并没有采取常规的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而是采用倒叙的方式,从寻找淮北现在的地标为切入点,并且以提问市民的方式开篇,这样既接近群众的视角,又贴近百姓的生活,能让观众带着问题去观看新闻。然后再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淮北标志性建筑——“淮北饭店”说起,并且采用记者出镜的方式衔接上下。《地标的变迁》通篇布局合理、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改革开放初期和当前淮北市的标志性建筑,中间还对淮北不同年代的标志性建筑进行了阐述。最后,又采用记者出镜的方式概括全篇,并提出一个思辨性的问题——“到底现在什么样的建筑能称得上标志性建筑,让我们拭目以待!”记者最后的出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其实,最初《地标的变迁》原稿也是以时间为顺序进行叙述,后来改为倒叙的方式叙述。倒叙叙述方式使得这条新闻的结构更合理、更有吸引力。这也说明了结构对于一篇新闻评优作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四、采访深入

采访的目的是:传播信息、交流信息、沟通社会。记者采访的深入与否决定着一篇新闻报道的深度大小。对于新闻评优作品来说,深入采访尤为重要。因为只有通过深入采访才能发掘有影响、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才能激发记者创作灵感,写出有感情的报道。在采制新闻评优作品《义渡工的坚守》时,我和摄像记者一起深入到淮北市最南端的渡口,跟随义务摆渡工张四海一起摆渡,通过采访村民、矿工等各个人群,记录他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感人事迹。

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天气,天蒙蒙亮的时候,我们便与摆渡工张四海一起迎着刺骨的寒风,一边击碎河面的冰,一边接送过河的乘客。寒冬里破冰的画面、静寂村庄里的船桨声、不求回报只为方便父老乡亲的同期声、乘客发自内心深处感谢的话语……正是因为有深入细致的采访,记录了很多感人肺腑的细节,整个报道才更生动鲜活、富有生命力。最终《义渡工的坚守》获得当年安徽好新闻评选一等奖。

五、画面优美

电视新闻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具有声画兼备的传播优势。电视新闻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离不开两种语言符号,既声音语言符号和画面语言符号。作为视觉元素的画面对于电视新闻来说,与解说词、同期声等同样重要。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它的声音和画面要结合得相得益彰,起到相互辅助、相互补充的作用。《地标的变迁》就是一篇充分利用画面的视觉冲击,与文字、同期声相互补充、相互说明,并收到良好效果的新闻作品。在短短四分钟的新闻中,既有淮北市美丽的夜景;还有用广角镜头拍摄的视野宽阔的高楼大厦、航拍的淮北市全景。各种不同年代的标志性建筑逐一在整条新闻中亮相,用电视特有的语言向人们叙述了淮北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地标的变迁》中还使用了部分图片资料,这对于回忆淮北的往昔起到了辅助作用。正是因为《地标的变迁》在创作中充分发挥了电视媒介的特有优势,所以在参评中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一位评委看过后说:“我没去过淮北,但是看了这篇新闻报道后,我觉得淮北非常美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一篇电视新闻评优作品应具备题材重大、立意新颖、结构合理、采访深入、画面优美五要素。记者在创作电视新闻评优作品的时候应从这五个方面着手、充分挖掘,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精品力作,在新闻奖评选中获得奖项。

(作者:淮北市广播电视台记者)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电视新闻要素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也谈做人的要素
关于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讨论
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之我见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