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新闻的审美表现
2013-04-29王丽
王丽
【摘 要】电视新闻能真实快捷、形象生动地反映客观现实,它的美是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统一。电视新闻工作者在研究电视新闻规律的同时,也要研究它的美学规律,用自己的“新闻眼”去发现美、展示美、创造美。本文从内容美、形式美、节奏美、意境美四个方面分析了电视新闻美的内涵,以及如何实现电视新闻美,把现实生活中的美用画面充分展示出来,给观众以更多美的享受。
【关键词】电视新闻 内容美 形式美 节奏美 意境美
电视新闻是声画合一的艺术,能真实快捷、形象生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自觉地将自身的审美情趣、价值判断融入到新闻报道中,使新闻成为其审美意识的载体。那么,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审美载体,电视新闻怎样才能让观众感到赏心悦目,需要我们电视新闻工作者在研究电视新闻传播规律的同时,也要研究它的美学规律。本文试对此做一探讨。
一、电视新闻的内容美
1、电视新闻的根本是“真实”,是“真”与“美”的交融
“真实”是“美”的前提,对客观真实的感受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而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电视新闻对时刻变化中的社会生活作出及时、客观、真实的反映,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联系起来,无论是新闻文稿还是镜头语言,都在真实的前提下蕴含着感性的人文情怀,这就使电视新闻具备了丰富的美学元素。当电视新闻把客观现实迅速、及时地报道出去时,人们通过电视新闻的传播,获取了多种多样的信息,及时了解了现实生活的变化,总结出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来推动社会的发展。电视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实现了“真”与“美”的相互交融。
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在于:不仅文稿必须完全真实,而且采录的现场音响与讲话声、摄录的图像都必须完全真实,必须在现场抓拍而来,不允许事后补拍,更不可“导演摆布”或“移花接木”。新闻必须全面辩证地反映现实,对事实的说明、解释,应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有任何歪曲或掩饰,也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①
2、新闻视角平民化,体现人文关怀
新闻主要展现社会生活的真相,在采写编排的各个环节都融入了传播者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引起受众对实践活动的审视、思考,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近年来,电视新闻视角渐趋平民化,一方面,以普通群众作为报道主角,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心平气和地反映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发展命运和心理期待,切实做到姿态向下;另一方面,在对被报道者生命特质准确把握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关注人的生存状态、重视人的精神存在、肯定人的尊严。
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凤凰卫视记者把新闻视角对准了灾难中的个体,《陈坚的最后79小时》就记录了灾民陈坚被营救以及最后终因体力不支而逝去的过程。在人生的最后79个小时当中,坚强的陈坚为了深爱他的家人苦苦支撑,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都没有放弃,虽然最终还是走了,但他留下了他的歌声,留下了他的乐观坚强和对生命的眷恋。《陈坚的最后79小时》自始至终站在尊重人、关注人的角度,贯穿着浓浓的人文关怀,观众在观看这个节目时不仅痛惜一条生命的逝去,也感受到了陈坚的坚强和乐观,生命的尊严和力量,心智得到提升,实现了对自身的人文关怀。
3、新闻选题地域化,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振
从心理上来说,地理距离越近的新闻,越容易引起人的关注。电视新闻越是立足本土资源,挖掘利用区域性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资源,越是容易激发区域性观众的审美价值认同,使观众对自己生活的文化环境有特定的情感寄托。近年来,池州广播电视台树立本土意识,服务当地民众精神文化需求,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前提下,发掘地域题材,在本土事件中彰显时代精神,不仅建立了本土观众守望相待的精神文化家园,也使节目屡屡获奖:如《贵池长岗农民喜领退休金》、《守望在大山深处》等稿件先后获安徽新闻奖一等奖;《梦想穿越黑暗》、《石台县在全省率先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吴红雅:投身公益写大爱》等先后获安徽新闻奖二等奖。
4、新闻表现细节化,拨动观众心弦
细节是指在电视屏幕上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生动的电视新闻细节具有鲜明的表现力,可以使人物更丰富、事件更生动、报道更富感染力,成为人们头脑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获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电视新闻作品《温副总理带灾区孩子上课》中记录了这样一个细节: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视察陕南灾情时带领一所灾区小学的孩子读课文,“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要克服重重困难,为重建我的家园而努力学习。”②这是作品中最精华、最富感染力的部分,情真意切、立意高远,有助于深化主旨内涵。这条新闻播出后,不仅使灾区人民鼓起勇气,为重建家园而奋斗,而且激起所有观众强烈的爱国之心和自强意识,让观众在心情激荡之余得到美的享受。
二、电视新闻的形式美
电视新闻的美是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高度统一,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充分运用富于美感的镜头语言,提高电视新闻的艺术感染力。
从扛起摄像机开始一直到新闻制作完毕,电视新闻记者都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美学原则。在确立采访主题时,他就在思考需要用怎样的画面来表现主题;在拍摄过程中,要对光线、色彩、线条、角度进行辨别,通过不同景别的构图,拍摄那些真实、新颖、有典型意义、能更好的表现新闻主题的“画面”;在剪辑时,要综合运用蒙太奇手法,使新闻画面自然流畅、涵义明确,与新闻稿有机融合、浑然一体。这些文字、声音、画面、主题高度结合的新闻,具有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价值,能让人从中体悟到更多更深刻的内涵。
新闻节目的形式美还包括整档节目风格的和谐统一。一档电视新闻节目由多人合作完成,由于每个人的专业素质有差异、对美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要从构成新闻的诸要素入手,作出统一要求,如统一构图比例、统一亮度色彩、统一拍摄手法、统一编辑技巧、统一音量高低、统一字幕大小等等。③这些符合栏目定位、风格和要求的单条新闻由片花、音乐、串联词串接起来,起承转合流畅自然,有一种和谐之美。
三、电视新闻的节奏美
单条电视新闻一般综合运用演播室口播导语、画面、解说、人物同期声讲话、字幕、记者出镜等多种表达形式,这些表意元素搭配合理,交替自然,形成了一种简练、紧凑、富于变化的视听节奏,可以有效地调动观众的收视兴趣。
新闻编排则是决定一档电视新闻节目整体节奏的关键环节,在编排节目时要全面、系统地考虑整档新闻的框架、稿件的内容、每条新闻的位置以及每条新闻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增添裁剪、删节取舍,使政治类、经济类、社会文化类新闻节目有序排列,保持多样性,富有节奏感。
以往,“倒金字塔”式是比较常用的新闻编排方法,就是将最重要的新闻排在最前面,分量较轻的放在后面,依此类推。这种方法简单而又便于掌握,但容易造成审美疲劳。新闻编排中的“峰谷技巧”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峰谷”就是把节目想象成一系列的山峰和峡谷,一档新闻节目一般来说都把当天最重要的、最有新闻价值的或是重大的突发性的事件作为头条,在节目开始处形成高峰,然后随着新闻价值的变小刺激强度逐渐转弱到低谷,在处于低谷状态时找到新的兴奋点,再次形成刺激高峰,使观众在收看时一张一弛,不至于感到疲劳和厌烦。峰谷由多个新闻板块自然形成。在每一板块之中,图像新闻与口播新闻穿插、长新闻与短新闻搭配,还可以巧妙安排、灵活穿插图片报道、现场报道、主持人点评等报道形式,加上新颖时尚、形式饱满的新闻片花承上启下,使整档节目时而如行云流水般绵延不绝、时而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错落灵动,令人赏心悦目。
四、电视新闻的意境美
电视新闻的意境,就是通过镜头语言,将记者对报道对象的主观感受和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倾注到所报道的事物中,将新闻镜头与创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真实客观基础上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给人以美的启示与评判,促使人去思考,从而提高新闻的传播价值。
电视新闻意境美的营造,首先源于富有指示和象征意义的空镜头的拍摄使用。恰到好处地运用空镜头,犹如绘画艺术中的“留白”一样,不仅给观众留下想像的空间,引领观众思考新闻更深层次的涵义,而且能够调动人的情感,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
电视新闻意境美的营造,还来自于镜头剪辑产生的艺术效果。虽然每一个镜头只表现一定的内容,但在按照不同的剪辑方式,组接后的镜头能产生不同的隐喻效果,引导着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产生联想,达到表现思想感情、气氛和哲理的目的。④
如今,看电视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一种生活方式,电视陪伴着人们度过许多美好时光。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应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市场优势与历史责任,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社会,从审美的高度选取题材,把现实生活中的美用画面充分展示出来,给观众以更多美的享受,真正做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参考文献
①张骏德 主编:《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4-15
②严三九 主编:《新闻传播精品导读·广播电视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34-337
③曲绍棠、魏书常,《电视新闻与美学》,《鸡西大学学报》,2009(4):142
④何苏六:《电视画面编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池州市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