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击 “影子银行”
2013-04-29李秀江
李秀江
6 月20 日,这是疯狂的一天。当日,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最高达到史无前例的30%,7 天回购利率最高达到28%。在近年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两项利率往往不到3%。
受此影响,货币市场资金价格大幅上升,金融机构普遍感到“钱荒”,市场深陷流动性危机。但这背后绝不仅仅是流动性本身的问题,而是与“影子银行”密切相关。
就像入侵的外来生物,“影子银行”正疯狂而又野蛮地生长,其规模之大,足以“造成系统风险”,这个游离在监管之外的“影子”,可能引发一场金融危机,并将危机无限放大。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应该理性地看待影子银行,它确实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必要的信贷补充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子银行提供的资金是以银行为本的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就在市场大声疾呼“钱荒”的同时,央行却并没有释放更多的流动性,银行闹“钱荒“,央行不”放水”。此举被认为是管理层下决心遏制不断膨胀的“影子银行”的对策。
“大到不能倒”
影子银行是泊来品,几年前仅是小型企业融资的一条途径,在中国还不成气候。
2010 年以来,影子银行开始了疯狂的扩张,并演变为依附于银行而又游离于监管之外的一个庞大体系,甚至“大到不能倒”。
通俗地讲,影子银行是区别于正规银行但又借助银行资金进行融资的借贷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是正规银行业务的补缺,满足着一部分银行信贷无法覆盖的企业与个人的资金需求。
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介绍,中国式的影子银行包含两部分,一部分主要包括银行业内不受监管的证券化活动,以银信合(银行与信托公司共同开发金融产品)作为主要代表,还包括委托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等进行的“储蓄转投资”业务;另一部分为民间金融市场,主要包括地下钱庄、民间借贷、典当行等。
外来生物的特点是:生命力强大,初期的存在几乎不易被发觉,一旦条件成熟,便以不可想象的速度蔓延,近而失去控制,演变成一场灾难。
影子银行也是如此,自2010 年前后,国内信贷条件开始收紧,企业无法从银行体系获得金融支持,在这一背景下,以银信合作为代表的影子银行迅速扩张,一发不可收拾。
目前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有多大,几乎没有人说得清楚。由于统计制度的问题,中国官方一直没有发布影子银行相关的数据。
根据摩根大通银行提供的数据,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约为5.86 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9%。而根据标准普尔的研究,截至2012 年底中国影子银行流通信贷规模应该在3.7 万亿美元左右。
专家对于影子银行的担忧主要在于:缺乏透明性,即不知道资金的去向以及谁是贷款方,潜在的风险不可低估。如果处置不当,可能引发中国式次贷危机。
金融业未来五年的最大风险
“理财资金成为影子银行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现任证监会主席肖钢去年10 月(时任中国银行董事长)撰文称:理财产品的购买者或许不知道,大多数理财产品并不与特定资产对应,而是对应一个巨大的资产池。“理财产品的质量和透明度令人担忧”。
信托公司已成为传统银行体系外最主要的影子银行实体,大量理财产品通过购买信托计划,流向房地产等个别高利润行业。
某商业银行负责人介绍,银信合作中,资金募集方以项目未来收益为抵押,由信托公司设计一款基于该项目现金流的理财产品,周期一般为1 年到1 年半,并委托银行代销。
肖钢指出,这些项目可能无法产生足够的现金流来偿付到期的理财产品。一旦现金流出现问题,比如资金募集方房地产商未能如期卖出商品房回笼资金,则该项目成为一个烂尾项目,理财产品资金链断裂,无法到期兑付。
这期间,银行与信托公司已在项目初期获得托管和服务费,虽然有借款人提供的反担保措施等风险补偿机制,但受害的仍是购买理财产品的普通投资者。
“某些银行的理财产品,是靠利用新募集的理财资金,去偿付已到期的产品。”肖钢认为,银行以资金池运作理财产品,产品期限错配,“发新偿旧”
来满足到期兑付,这本质上就是一个击鼓传花的“庞氏骗局”。
有些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人员根本不清楚产品的投资结构,而理财产品的投资人只关心收益率高出银行同期存款利率多少。“不知道风险有多大是最大的风险。”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晓蕾说。
据业内人士估计,在信托产品和民间借贷中,起码六成的资金最终进入了房地产领域,风险集中度极高。
肖钢直言,理财产品等“影子银行”是金融业未来五年的最大风险。
银信合作 一大毒瘤
资深投资银行人士张化桥认为,中国最大的影子银行是信托投资公司,银信合作是一个大毒瘤。
2010 年下半年,坊间一度传闻“银信余额高达2 万亿元”。到2010 年8 月,银信合作被紧急叫停。监管随后层层加码,银信合作开始偃旗息鼓。事实上,2012 年下半年,银信合作似乎又开始卷土重来。
银信合作带来的一个问题是,银行借信托公司之手,将资金体外循环,逃避监管——银行将募集来的理财资金,交给信托公司,设立单一信托,以信托贷款的形式贷给银行指定的企业。
如此一来,无论是资金,还是贷款对象,两头都由银行提供,信托公司为银行提供了一个逃避严苛存贷比、信贷额度指标监管的通道。
另外,银行的资金同样也以借影子银行之手,转身变成民间借贷。尽管民间借贷本身并不涉及银行,但许多资金的源头仍出自银行,只是贷款经过挪用和多次转手之后,已经脱离了银行的视线。
据银行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中国“影子银行”业务资金提供方所获年息大都在10% 左右,甚至更高,远高于一年期银行贷款6.15% 的基准利率。以目前存量规模巨大的委托贷款为例,资金提供方收益大约在8% - 10%,而资金需求方的综合成本率远高于这个水平,达10% - 18%。更有甚者有些信托贷款利率在20% 左右。
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12 年中国企业500 强的平均利润率是4.67%。如果企业按照10% 向“影子银行”支付利息,是任何一家从事实体的企业都无法承受的,而那些不得不借贷的企业,只能靠“借新还旧”度日,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在这样的背景下,资金信贷链条上任何一环发生断裂,整个链条上的参与者都会受到波及。
体制监管 尚存盲区
6 月8 日,刚刚升任的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公开表示,中国的影子银行和西方国家完全不一样,目前中国的影子银行在监管的掌控中。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这种表态仅是监管部门对于监管信心的表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掌控,因为“影子银行”横跨证券、保险、信托等众多行业,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具体由谁去执行目前还是个问题。
中国金融业实行“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银监会统一监管全国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证监会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管;保监会统一监管全国保险市场。
但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银行、保险、证券机构业务彼此融合,行业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
比如,目前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的监管责任是在地方政府,但在地方上由哪个部门具体负责,各地有所不同。
而民间私募基金主要以投资咨询公司、投资顾问公司、工作室等名义,以委托理财方式提供服务,其运作属于纯民间行为,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没有纳入监管范围。
对于“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体制上尚存盲区,缺乏协调机制,这种格局让已习惯于各司其职的监管体制变得无所适从。
据公开报道,央行金融稳定局曾牵头对“影子银行”等做专门的监测研究,但因要协调银监会、证监会等机构,最后不了了之。
“盲区越大,央行的调控难度也越来越大。”一位学者所形容,“央行是被架到火上烤。”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认为,由于影子银行涉及到许多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投资公司、证券投资公司、基金公司,因此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也要从中国金融整个体系的角度来考虑。
硬币两面 利弊之辩
其实,对于影子银行的争论一直不断。有业内学者认为,不能盲目夸大影子银行的风险。
“影子银行是对市场是有益的补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巴曙松认为,多数理财产品都处在监管范畴内,在中国信贷投放存在严格管制、不同金融市场存在严格分割的情况下,影子银行的存在非常有必要。
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也一直在为影子银行辩解。他认为,由于影子银行具有高杠杆率、高风险等特点,容易被公众误解为“投机性融资工具”。而许多金融业内专家的认识却是,影子银行符合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需求。
事实上,争论本身就说明影子银行是硬币的两面,有利也有弊,不能只看到一面。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影子银行是一本不断膨胀的糊涂账”,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晓蕾说。
对于影子银行,资深投资银行人士张化桥发现,外国投资者和学者的许多争论都没有谈到点子上。他们错把矛头对准了影子银行的资产质量和影子银行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的风险。
但这两个问题在张化桥看来并不重要。他希望人们把关注重点放到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传递的信号上来。为什么影子银行在监管如此严苛的背景下仍然能够发展得如此之快?这是不是说明货币政策有什么问题?“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正规银行体系的失败。”
“我发现中国的政策越来越受到外国投资者、学者和香港投资界的影响。”张化桥说,在许多问题上,中国都需要观念上的变革。
为此,张化桥写了一本书《中国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他希望这本书能够影响那些有影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