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发散性思维在培养空间感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2013-04-29张婧喆
张婧喆
摘要:文章将发散性思维训练与教学模式相结合,以对“空间感培养”为例进行思维训练方式的论述。根据设计艺术专业学生的思维特点,将发散性思维培养方式与“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相互贯通,针对空间感培养的目标进行发散思维方法的探析。同时,对发散思维方式及内容归纳,分析进行方案设计的切入点,使学生学有所用。
关键词:教学模式;发散性思维;空间感培养
1 教学模式与发散性思维培养结合的必要性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实施发散性思维,能够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传统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于发散性思维方式时,又会产生新的模式,具体表现在分析和解决问题阶段。分析问题,实质是将知识点由“小”至外延的扩“大”,这同时是进行思维发散的练习,侧重于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得到答案。通过教师辅助,使学生形成系统的思维分析能力,这个过程在于形成思维模式,而所分析的问题本身则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内容。解决问题,这里包括两点,一是问题答案的总结;二是将总结的知识应用于设计之中。
提出此两点的依据是,大学阶段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思维发散及跳跃性普遍较强,但往往存在总结、归纳和应用能力较弱的特点。所以,在思维发散训练后,应将大外延的知识总结归小,同时强调应用于设计或者在执行时的方法。这样,通过结合恰当的教学方法,调整、完善和运用学生本身思维特性,避免发散性思维运用不当而造成不良结果。
2 空间感培养的重要性
通过对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分析,本人认为空间感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在手绘技法课程中。手绘技法课是“透视技法”与“空间设计”两门课程之间的一门过渡课程,需要在阴影透视课程结束之后,在专业课程之前开设。作为过渡课程,直接关系到对其他拓展课程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透视技法,通过技法知识较准确的临摹一点、两点及鸟瞰透视图等等,但却不知如何通过给定平面方案图绘制透视效果图,在头脑中无法形成从哪个方向投视效果可取的图示。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思维模式中没能形成空间感。当然,空间思维的形成需要经历一定过程,但形成的过程越长越会延误其他拓展课程的学习。所以,采取对空间感培养的发散性思维学习,对尽快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专业学习做好思维准备。
3 发散性思维在培养空间感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3.1 提出问题——发散性思维对象:如何进行空间感的培养?
3.2 分析问题——由小知识点扩展到大外延,即由空间感培养扩展至以发散思维探寻空间感培养方法的思维发散过程。发散思维培养空间感方式如下:
3.2.1 空间尺度感受及绘制。亲身体验空间,以自身体量为衡量基准感受不同空间尺度,并利用透视技法将所感空间透视图绘制出来,并绘制对应的平面图形。在平面图形中分析不同视点、视距对所采取景象的变化因素,和最后透视效果比例变化。
3.2.2 空间表达及透视方法的互换。利用各种透视方法的转换,对同一空间进行透视图绘制练习。能够使每种透视技法灵活应用于空间,对以后不同方案选用哪种技法能得到恰到好处的表现打下基础,也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前提。
3.2.3 空间审美取景及比较。通过摄影取景,将不同层次及角度的空间纳入所取景象之中,分析框景的空间布局、层次变化及角度所成景象不同之处。经比较后,采取利于体现空间美感或符合方案要求的角度框景。同时绘制平面图形与不同角度景观进行反复比较,探究角度与视距视点和成图特点,通过二维与三维空间的置换,锻炼思维转化的灵活性和完善透视效果的不足。
3.2.4 空间形态变化及想象能力。以上述发散思维方式训练为基础,在不同方位、不同视域、不同角度,形成不同空间效果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思维训练。训练学生能够通过思维方式将空间打散重组,或者通过思维过程将空间分割、延伸、流动、虚实和围透,同时注意层次、结构、主次、比例和区域等要素变化。形成空间感思维的更深入一层训练,是在空间思维形成基础上进行空间境界的练习,即空间想象。空间想象思维练习的着眼点不是在思维中构成本身具体像什么空间,而是像与不像之间的心领神会的空间意念的锻炼,开拓学生思路,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此种思维能力需要空间设计阅历和相关知识的积累,不是能通过短时间的练习而获得的能力。
3.3 解决问题——发散性思维方法及发散知识内容的总结
3.3.1 思维发散方法的归纳有两个方面:
第一,归纳发散性思维的方法。从以空间感培养为例,通过对周围空间的体验,联系已经学过的系统知识就会便于理解。可见,发散性思维的活动规律,首要一点就是找到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切入点。
第二,从多方面进行“联系的切入点”发散训练。在现实中体现空间感方式方法很多,上述提到的空间尺度感受、摄影取景、三维与二维空间转换、同一空间透视技法的转换、空间及空间形态变化及想象能力,均可以从不同方面对空间感的建立进行训练。从静态到动态、从简单到复杂、从尺度到形态进行比较和分析,突出了对组合、变动过程的练习,考虑到整个空间对人的感受及视觉反映,而且理解了现代环境流通空间及人身处其中不同方位、不同视域、不同时区的不同效果。可见,发散性思维是通过与所学知识点能够产生联系的一切可能进行分析,建立彼此的联系性,因而达到思维发散训练的目的,这是发散性思维的活动规律的重要一点。
3.2.2 发散知识内容的总结
发散思维顺应大学生的思维特点,经教学的强化过程而进一步得到加强,总结是对思维的捋顺与整合,对思维的实际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发散性思维对学生的思维积极发展功不可没,而恰恰是发散思维的多角度多样性也使得整合过程和运用途径更加复杂,所以有必要通过总结将“大”外延缩“小”,这也是对发散性思维训练方式的完善。
经过发散思维的思维训练和动手操作,将发散性思维训练内容归纳为学生应达到的既定目标。目标包括:二维与三维空间可以灵活转换、视点的取定能满足构思中所要达到的空间效果图示、能够灵活运用各种透视技法绘制脑中所想的空间效果图。思维素质相对较好的学生,应该能够在头脑中体现空间的分割、延伸、流动、虚实、层次和围透等元素的置换,对最后空间效果的达成的影响程度。通过课题练习检验学生的训练效果,同时也是对空间感理解的再次丰富和立体性建立过程。将应达到的目标列出,经学生自我或教师检查,检验是否已经达到学习目的。
学生确定方案立意后,进行方案构思,应具备并应用空间构图的能力。经教学经验总结,学生在获得设计方案的知识点后,却不知如何动笔设计,其关键一点是对构思过程能力的缺乏与淡化,而构思过程恰恰离不开三维空间的思维能力。经发散性思维训练,并结合一定教学模式,开启构思思维积极活动性,寻找构思的切入点与可行性,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孙皓.立体构成的教学研究-浅谈室内设计课程中空间感训练.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第12卷第4期200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