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笛子与乐队

2013-04-29杨绍义

博览群书·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笛子竹笛意蕴

杨绍义

以“音乐”叙说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其内在意蕴是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重要主旨。某种程度上说,近几十年来所诞生时作品均在该主旨覆盖之下尝试着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笛子与乐队——《春韵》即为其中的一部探索性作品。本作品通过五个不同场面的生动描绘,展示出作者对远古人类文明的丰富想象,进而以其“传达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良好意蕴表现”荣获第十五届群星奖。

之所以将作品命名为笛子与乐队——《春韵》有其内在深意:构思过程中,东北出土的辽代石棺壁画(画中呈现了笛者、鼓者、舞者的表演)对作曲者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实际上,画中也部分展现出我国古代“散乐”的表演形式(先秦乐舞,有正、散之分,雅、俗之列。正乐即雅乐,为祭祀典4Y-4_乐舞。“散乐”指俗乐,即散于四方之乐,指民间创作的歌舞、技艺。秦汉两代,“散乐”的演出活动,促进了各种歌舞、技艺的广泛交流与发展,并孕育了戏剧艺术——南北朝后,成为“百戏”的同义语)。由此出发,为“再现”我国传统文化,作者将笛、鼓、舞作为作品的表现主体。曲中,笛韵表达先民生活状态、舞蹈和鼓韵表达人们对上天的感怀,希图在大自然与先人之间搭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而在现场演出背景创意上,同样受“散乐”形式的启发,借鉴了河北宣化辽天庆六年张世卿墓壁画十二人组散乐图;另外,服饰发型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七号辽墓墓道西壁晚辽时期壁画。演出时,演员头梳髻发,身穿圆领长衫,腰束帛带,脚穿绺缝靴。

笛子与乐队——《春韵》以春天为背景加以展开,共由五个段落组成:春雷;春日;春舞;春鼓;春庆。全曲共约6分50秒。

一、春霄

乐曲伊始,定音鼓以鲜明的敲击预示春雷的来临,这是自然的恩泽的象征。随后,竹笛在二胡(1/11)、中胡“五声性”旋律伴奏之下开始独奏,其音乐古朴清冷,在发展过程又自由延伸,表达出中国传统音乐中那自由而开放的时空特点。间或进行的箜篌的弹拨,为竹笛的呈示营造出悠远、又略带虚幻的语境,而弦乐其后的插入更是对此加以深化…该段落具有引子性质,成功地为听者勾勒出“洪荒远古、辽阔东北大地,先民生活”的氛围与意境。

二、春日

春日是“春雷”对比性段落。乐队率先全奏,营造出热烈欢腾的气氛。在其总体氛围的映衬之下,竹笛以新的生动面貌再次陈述。就调式调性而言,这里的音乐采用了九声音阶,模拟出满族音乐的某些特质;在旋律发展上,以横向装饰性扩展与衍化为主,这种在单线条旋律基础上求变化的写法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是很典型的;而和声则富有创造性地与竹笛旋律间或形成不谐和的小二度对峙与碰撞(被作者称为“和声的小二度漂移”)。陈述间隙,乐队数次进入,与竹笛遥相呼应,热烈的气氛由此而获得了延续。

三、春舞

春舞是“春日”热烈气氛的进一步延伸,但较之以往则更为细密、灵动。这里,乐队数次进入,与竹笛呼应、对比、竞技,将乐曲推向一定的高潮。但随后,笔锋一转,进入到排鼓与竹笛的具有鲜明表情特质的“对话”描写之中。

四、春鼓

不久,竹笛悄然远去,排鼓走人前台,以富于变换的节奏型尽情挥洒出自由与奔放,这是对天、地、人和谐共存的赞美。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排鼓重音位置设计数为周易中的吉数(都为单数,单数为阳),进而使其具备了表达古代哲学思想的符号象征意义。

五、春庆

随着竹笛“旋律性”的巧妙过渡与引领,乐队全奏,打开了春庆的序幕。这里,乐队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十分鲜明,但与此同时,竹笛发展中的再现(“春日”中的旋律重现)又使该段具备了鲜明的“合”的特质。由此,乐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收束,并最终在笛声的渐渐远去中走向结束。

纵观全曲,尽管张驰对比暗藏于五个段落内部,但作者却始终没有将此种对比表现至极致或加以扩散,而是其良好的技术掌控能力让听者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一种中庸、协调与融合。这种“天人合一”也许就是作者所力图表达的核心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它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其中,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诚如张载所说:“天称父,地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而在这部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

作者通过音乐本体对这一思想的认知与解读——这,也就构成了笛子与乐队——《春韵》的意蕴表现:洪荒远古、辽阔东北大地、先民生活、劳动欢歌、生命礼赞…它是天、地、人和谐共存的赞美之诗!

猜你喜欢

笛子竹笛意蕴
山里有间笛子铺(中)
山里有间笛子铺(上)
My Mother
我的坚守
竹笛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比环保更环保
特异功能枪
意蕴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