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句丽君主为何从未称帝

2013-04-29易耿

博览群书·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称帝高句丽

摘 要: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存在于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高句丽自其始祖朱蒙立国开始,到最后一任国王报德王止,经历七百余年共历28代国王其中竟无一人僭号称帝,在这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罕见的现象。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高句丽王族对华夏文明高度的心理认同,其二是基于恶劣的地缘政治环境而采取的自保政策。

关键词:高句丽;朱蒙;称帝

高句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存在于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其历史始于公元前 37 年,史载北夫余王子朱蒙受夫余王迫害而出走,历尽艰险,来到在沸流水(今富尔江)畔之纥升骨城即今辽宁桓仁地区,建立了高句丽国。朱蒙即高句丽的开国始祖。高句丽自朱蒙开始有国七百余年,曾在东北亚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但是从朱蒙开始,到高句丽的最后一任国王报德王止,共历28代国王其中竟无一人僭号称帝,在这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罕见的现象。

皇帝一词是秦始皇所创,是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中国开始了长达2137年的皇帝制度时期,期间拥有过皇帝头衔的一共有495人,这近五百个皇帝里面名副其实的其实并不多,绝大多数都可以说是僭越称帝的,如五胡乱华时期的北方十六国,犹如走马灯一样的建国称帝。十六国中的冉魏建立者冉闵曾被燕将慕容恪俘虏,前燕国主慕容俊嘲讽其竟敢妄自称帝,冉闵怒道:“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冉闵的这几句话真实的反应了当时的历史现实。分裂割据时期尚且不论,就是在大一统时期,在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之下,藩属国君主僭号称帝的情况也并不鲜见。例如秦汉时期偏据南海一隅的南越国开国之君赵佗就曾自称皇帝,西夏开国之君李元昊亦曾称帝,如此例子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但是反观有国七百余年,对东北亚古代史进程有着巨大影响的高句丽竟然无一王僭号称帝,这不得不让人觉得有些意外。

起初,高句丽立国时力量弱小,不得不依附于西汉中央政府。但是到了高句丽太祖王在位时期,高句丽的国力得到巨大的发展。他统一了分散的高句丽各部,还与东汉中央政府进行了多次军事对抗,屡次侵犯辽东,显示出了高句丽逐渐强大的军事力量。从这个时期开始,高句丽开始摆脱汉朝的控制,逐渐开始集权化以及扩张的过程,自此后高句丽开始了与中原王朝长达五百多年的对抗的历史。鼎盛时期的高句丽其疆域“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里”,南至朝鲜半岛中部地区,北到今天的吉林中部以北,东到延吉以东,西到辽河。根据现有的史料以及考古遗存来看,高句丽是一个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的高度汉化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最高统治者一开始就使用的是标准的汉族式的君主称号——王。在汉文化中,王代表着天子(皇帝)之下的第二等级的爵位。高句丽立国之初,国小势微,采用王的称号是符合情理的。但是到高句丽建国后期,高句丽已经完全有能力在辽东与中原王朝争雄的情况下,还“屈尊于”王的称号,不愿意进一步称帝,在笔者看来,有以下两点原因。

其一,高句丽统治阶级对华夏文明有很深的认同感。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是在周代的畿服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周朝确立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共主思想,并将这一思想制度化,作为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文明世界的准则。此后的秦汉时期中国形成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而秦汉两朝的皇帝将先秦时期的畿服制度进一步推行到已知的世界中去,逐步形成了影响了东北亚两千多年朝贡体系,而朝贡体系的核心理念就是天下共主的天下观。

地处中国东北边疆地区的高句丽国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是其在文化上和北方其他的少数民族有着显著的区别,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考古遗存,高句丽文化都显现出一种浓郁的汉文化的气息。高句丽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其语言形态至今已很难探知,但是其通用汉字记事。现已出土的牟头娄墓志、中原郡碑、好太王碑、及大量砖瓦铭文都是用汉文撰写。而“对高句丽壁画和中原壁画进行对比研究可以看出它们在裁作工艺、风格、内客、技巧、材料上是同出一炉一脉相承。”,如果以文化形態学的角度来看,高句丽文化其实与中原华夏文明并无太大差异。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高句丽人对汉族人的天下观有强烈的认同感是不足为奇的。高句丽王从来未曾像日本君主一样用过“天子”、“皇帝”及类似的字眼来称呼自己,且在与中原王朝的交往中也未曾像日本人一样用自负和傲慢的口吻来挑衅中国皇帝。与此相反,高句丽王族还一直自称天孙族,称其国为天孙国,而这正好比中国皇帝称天子低一个等级。而正因为此,高句丽立国七百多年而无一人称帝的史实,正好也印证了高句丽在文化上属于华夏文明的一个支系的事实。

此外,除了上述原因,高句丽君主七百余年无人称帝,也有其基于现实的考虑的部分。高句丽虽可在辽东称雄,但其势力也一直没有发展到可以像匈奴或者突厥一样可以对中原王朝形成巨大压力,甚至平起平坐的地步。更不可能像鲜卑人一样有问鼎中原能力。事实上高句丽一方面要面对中原王朝的巨大军事压力,另一方面也要面对北方各游牧民族的侵袭。其战略位置并不太好,可以说高句丽立国七百余年,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艰难的自保过程中,其中甚至曾两次经历来自中原王朝的致命性打击,几乎陷入亡国的绝境。而事实上存在了七百余年的高句丽最终还是在唐朝的打击下而亡国绝嗣。如此说来,高句丽王一直只称王而不称帝,也是迫于严峻现实而采取的一种明智的决策。

参考文献:

[1]魏学辉.浅析中原壁画对高句丽壁画之影响[J]延吉:东疆学刊·2006年第23卷第一期

[2]卢泰敦.从公元无世纪的金石文看高句丽的天下观[A].韩国高句丽史研究论文集[C]·226页·韩国高句丽研究财团

作者简介:易耿(1982-),男,汉族,四川江油人,西南民族大学历史文献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教育。

猜你喜欢

称帝高句丽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高句丽乐刍议
从拿破仑称帝看中西方皇帝的差异
帝制并非自为
高句丽独特丧葬习俗探析
春秋战国“称王”、“称帝”与封建君主专制的过渡
略论金哀宗完颜守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