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误读的夕阳产业

2013-04-29樊纲

商界 2013年7期
关键词:皮鞋袜子夕阳

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正常的“成长的烦恼”期。2012年5~8月政府批的一些项目真正起作用是2013年,如今,过去一些过热导致的问题基本清理到了一定程度,所以中国经济已经“软着陆”。而“百分之八”是一个正常稳定的增长,这很好,更高的过热反倒是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其实不是产业的问题,而是“回归”的问题——

制造业远未“夕阳”

未来二三十年,中国还将会有持续的高增长,动力就是大家仍然很穷。我们70%的劳动力,也就是几亿人,都是低收入阶层,其中一半是农民工,一半是农民。这一半的农民挣的钱只有农民工的一半,可能还不到。美国经济只剩1.7%的农民,日本则还不到4%,法国出产那么多葡萄酒,但只有2.4%的劳动力是农民。我们离农民收入赶上农民工的收入,还有很远的道路要走,这些都是增长的动力。但是二三十年的增长,不是两位数字的过热增长,而是有百分之八,过几年是七,再过几年是六,这样一个比较高的增长潜力存在。

但一有动力,也容易冲动。如果再过热,造成矛盾集中,形成危机。我们可能将失去+年,也许就是永远出局了。所以我们要调控。我们怎么能够走出这个阶段?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不出大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所以只能是一种渐进式的、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

因为落后,发展中国家总想赶超。但在两百年前,英国也在我们这个水平的时候,它不用赶超谁,因为处在第一梯队,比较从容。所以它可以平平稳稳的,几百年的时间慢慢走。发展中国家第一是穷,第二技术上又不如人。跨国公司老压着我们的企业,技术又总是比我们先进,因为他们知识存量、教育水平都比我们高。我们不在根源上下功夫,反倒只想着在产业方面赶上,这一轮第三次浪潮没赶上,第四次浪潮我非要赶到前面去,都是这种冲动。冲动中扭曲了很多东西,如过度地耗费,甚至浪费了很多资源,结果反倒使增长更慢。

回到产业上,大家都鼓励、追求支柱产业,甚至不惜“补贴”出一个支柱产业,都是发展的冲动。这些年很多人在唱衰制造业,结果它还在发展,支撑我们的就业。我们的农民没上过大学,不可能去当电脑工程师、金融操盘手……如果没有制造业的工作,他们做什么工作去?如果还想社会稳定,还想削弱贫富差距,还想工业化、城市化,却又唱衰制造业,只能说这是荒唐,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看到了发达国家的皮毛,看到他们这个阶段的现象,但没有想到它是怎么过来的,它早期的经历是什么,没有想到你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你发展的历史是什么,这些东西是我们要认识的。

以史为鉴,那些唱衰制造业、认为应该向更高端的高科技产业服务业转型的说法,其实是靠不住的。至少在现阶段,中国还没有真正的夕阳行业。

劳动密集仍有竞争力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夕阳行业?前些年老说钢铁水泥是夕阳行业,我们一搞建设,钢铁水泥就起来了,现在还有点过热。如今钢铁水泥的消费量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说制造业,皮鞋袜子是夕阳行业吗?中国多少人以前不穿皮鞋、不穿袜子,但现在要穿皮鞋和袜子?而且世界上多少国家,多少穷人,现在开始穿皮鞋和袜子?我们现在的市场不光是我们自己的市场,整个新兴国家市场都是我们的市场。

回到中国,有这么多人要等着就业、这么多的企业正发展,中国的消费市场刚刚起步,所以中国至少需要一个非常宽广的产业链。我们现在还做不了高端的东西,当然我们也会努力去做,但是有做高端的目标,并不等于就要放弃一般的制造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现在的企业完全没必要转产。所谓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各个部门各行各业都可以提升。

劳动密集型也仍然可以提高竞争力。现有的例子是,中国的企业到越南去,越南人的工资是中国人工资的1/4,但是这个企业过去之后却又回来了,为什么?虽然工资是1/4,但是他们千的活是我们的1/10。就是这个道理,即使工资提高,如果劳动生产率也在提高,就仍然有竞争力,仍然可以做得比别人更便宜。比别人更好。

那么再说服务业。像中国这样一个多人口的国家,制造业是根基。如果没有制造业的发展,如何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为制造业服务的行业,金融也是服务业——为实业服务的行业。如果连服务对象都没有了,还怎么服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作为长期的国策也应该积极鼓励这些制造业的发展。

再谈困境。这两年,我们有的企业出局了,或是有的要倒闭破产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去几年企业天天想着转产。心思没用在实业上,资金也转移到外面去炒楼、去搞现代的新兴工业。在激烈的竞争当中,你根基就不稳,一旦风吹草动,肯定你先倒。这能怪行业不好吗?行业你不专注去做,它肯定就不好。

从产业的角度看,即使是毛利特别薄、靠着廉价劳动力作为最大竞争优势的企业,仍然有一定的规模,有很多低效率的企业都在里边。那它就一定会有整合,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最后好的企业生存下来。没有经过整合的产业怎么能叫夕阳产业?产品有市场,人们要使用,那它就不是夕阳产业。

最后,真正可能称上夕阳的,是我们过去很多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但要注意,高耗能和高污染都是相对的,目前如果产业的技术决定了同样的能耗和污染,但大家同样用一百美元的一桶油,你的成本却比别人高,卖的东西比别人贵,那你就一定出局。这是企业效率低下,竞争力不如别人的问题,所以也不能怪罪到产业上。而高污染是在国家之间转移,哪个国家还没禁,它就转移到哪。我们可能还需要这种产业,还做不到现在马上清理这些污染。但我们国家现在越来越严,很多污染型产业在我们国家就成为夕阳产业,有些就要转移到国外去,最近就有些污染性产业转移到了我们周边的国家。

创新要靠“养”

综上而论,现在企业面临的是“被夕阳产业”的问题。要如何摆脱?我们同样可以看看发达国家的例子。

为什么在意大利的工厂,皮鞋和袜子就是时尚产业?为什么我们企业的皮鞋和袜子时尚产业不起来?不是因为别的,人家一个家族干了几代,专注地、认真地做皮鞋和袜子才走到今天,那需要积累。创新能力也是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够培养起来的。如果企业不专注。永远也发展不出创新能力。所以企业真正能够专注,有没有核心竞争力才是根本的问题,做哪个产业不重要,哪个产业都能上市。火锅店都上市好几家了,洗脚都能上市,只要专注地、好好地做,能够盈利、能够占领市场份额才最重要。

转产并不是出路,不专注永远也发展不出创新能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应该鼓励这些企业。我们的政府也好,学者也好,媒体也好,都应该鼓励企业培养一种长期专注、专业发展的精神。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中国企业还有很大的发展前途,但是一定得专注、专业地发展,不能老想着多元化。

想要赶超,也需要积累,需要一定阶段的自然过渡。比如前面提到的钢铁行业,我们到了城市化阶段,到了人均中等收入阶段,我们不动声色地就成为了世界最大。所以在发展阶段,我们需要做的是基础的东西,回归根本。比如说科技不行,那就要发展教育,就要发展企业。企业专注于发展,创新能力就能逐步培养出来。

总体而言,这会是一个很慢的过程。很慢,但却是持续性的。

过热只会带来浪费。很多产业由于政府补贴,企业进入的动机变得扭曲,一窝蜂挤进去,结果堆出了一个个过剩的产业。最后还要淘汰一大批企业,减少、消灭一大批产能,才能平衡市场。所以经济学者有时比较保守,就是希望不要盲目追求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也许长远来讲,它能够支撑更稳定、更扎实的增长。

(根据樊纲先生新浪《财经面对面》访谈节目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猜你喜欢

皮鞋袜子夕阳
袜子少年
不一样的袜子
这里的“夕阳”别样红
浪漫夕阳
夕阳的见面礼
会唱歌说话的红皮鞋
袜子
两只皮鞋
洗袜子
为让夕阳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