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和成因及对策分析

2013-04-29郭龙

博览群书·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主要问题实施策略人力资源

郭龙

摘 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人力资源;剩余劳动力;人才转移;主要问题;影响因素;实施策略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历史与研究背景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日益凸现,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为此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这些内容既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为研究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确立了新背景,提出了新要求。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因素

1.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农村人口基数是由中国的历史与传统观念等因素决定的:一是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农业历史。农业从业人员基数本来就大;二是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洗礼。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思想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三是农村医疗条件的改善.婴儿成活率大大提高。这就使本来已經不充足的农业资源进行了进一步的瓜分.出现了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这除了受传统思想的禁锢外。也跟我国政策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在农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政策没有启动。

2.国家实施的农村政策的影响。目前是中国落后的传统农业与先进的现代工业并存,农业在提供巨额原始积累。以保证工业迅速增长的同时,不得不把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内部,形成了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街的结构性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效率普遍提高。使农民不断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而且现在的农业科技水平也在上升,农民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使得边际生产率下降,原本需要很多人努力才能获得的粮食现在只需要一小部分,使得其余的人的工作变得效率极低,所以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会导致剩余劳动力的不断积累。城镇的快速发展导致城镇劳动力的不足与缺口,需要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补足。有需求有供给,城镇和农村的交流日益频繁。城镇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更是大大吸引了广大农民,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出现并日益加重。

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虽然正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它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歧视还未完全消除;城镇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剩余劳动力开放还需解决观念、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让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还需做大量工作。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以及大量额外支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积极性。

2.农民工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当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国家统计局2004年所做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4天,每天工作9.4小时。据有关方面调查,2004年上报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为336亿元。2005年,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人数占农民工总数的28.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占13.8%,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占10.0%,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12.9%。由于统计口径和调查误差等原因,农民工实际参保率很可能还要低。

3.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不少企业不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将社会保险金负担转嫁给劳动者个人而形成超额利润,这一方面使资本积累加快,另一方面使劳动者贫困加深。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者缺乏社会保障的竞争模式,必然使GDP分配中资本的分配比例过大,而消费分配的比例过小。同时也造成了企业竞争的不平等,影响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

四、完善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对策

1.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充分认识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加大农村教育培训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组织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建立和发展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优化是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重要条件。当前要针对市场需要和农民工不同群体的特点,整合社会资源,改进培训模式,创新就业培训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并逐步把培训重点下移到镇村,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方便及时的免费培训服务,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合作机制。

2.健全和完善劳动力就业市场。改革和完善劳动力就业市场,长远目标是建立城乡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消除一切制约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建立高效、完善的劳动力管理与服务体系,形成城乡劳动者自由流动、自主择业、平等就业的制度环境,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城乡和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配置。近期目标是逐步打破城乡和地区分割,建立覆盖城乡、平等对待的劳动力市场管理与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引导农民工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农民工素质,有效地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这就需要实施综合配套改革,逐步消除制约农民工有序流动就业和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立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管理的各项制度,促进农民工就业和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切实维护农民工的权益。

3.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农地的规模化流转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这是因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户流转土地之后的生活解除了后顾之忧,从而愿意加入土地流转和进城务工的行列。而对于土地转入方来说,即使遭遇自然灾害或农产品价格波动,难以实现利润目标甚至破产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也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们参与土地流转的信心。

五、总结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的发展以及经济全局的健康运行,成为新时期农村发展甚至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成功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必须加大力度认真研究。在此,我提出了我的一些理解与对策,希望对有关政策的制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蒙永、孙良媛.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6年.

[2]徐平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

[3]张沁悦.民工的劳动力价值复归趋势及其制度保障[J].经济论坛.2006年.

[4]吴大兵、刘亚兰.对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思考[J].经济论坛.2006年.

猜你喜欢

主要问题实施策略人力资源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策略探讨
进口橄榄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浅谈施工企业项目部工会管理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