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架构学生“言语体系”生成的教学策略

2013-04-29贾兆亮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3年7期
关键词:筏子艄公物象

贾兆亮

一、带领学生走进语境,感受各具个性的语言魅力

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都存在着一定的“语境”,在不同语境下,相同的词语、相似的句子却可能产生不同的意味。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却很少关注这一点,为了语文教学的顺畅,也为了语文教学的高效,常常将“语言”直接置于学生面前,结果由于缺少必要的语境支撑,弄得学生不知所措。而要想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语言,深刻地感受语言的内在意蕴,就必须带领学生走进具体的语境,让学生在“走进语境、感受语境、还原语境”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如,魏星老师“三打白骨精”的教学。“三打白骨精”可谓是《西游记》中最具典型代表的一个故事,也是语言描写最具个性的一段。那么,如何让学生深刻领会这个故事的内涵呢?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不同人物的个性语言特征呢?这就需要我们带领学生一起进入那个故事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在一个似曾相识的情境中感知语言的魅力。魏星老师在讲这节课时,首先以“白骨精一出现时,在唐僧师徒四人的心目中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为切入点,让学生们进入那个具体的语境,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师徒四人对“村姑”的不同印象:在唐僧的眼中,她是一个“善”的化身,因为这个村姑给了他一顿斋饭;在猪八戒的眼里,她是一个“美”的代表,因为这个村姑早已让八戒“垂涎欲滴”;在孙悟空眼中,她是一个“妖”的化身;而在沙僧的眼中,却什么都没有,因为沙僧是没有个性的。当学生们真切地感知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后,魏老师又以“可以从什么语言、动作的描写中佐证你们的看法?”为话题,让学生进入具体可感的语言描写中。由于进入了触手可及的语境中,学生才真正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才会从内心深处产生语言的碰撞,看到人物的性格,享受到阅读的惊喜。

二、带领学生走进原型,领略原汁原味的语言底蕴

语言是思维、物象的“化身”,离开具体可感的物象和逻辑性的思维体系,语言就只能算是一个抽象的符号了。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思维还不健全、物象体系还不丰富,使他们很难从抽象的语言中感知语言的真实价值。为此,语文教师有必要带领他们走进语言的原型,在触摸、感知的过程中,丰富他们的语言底色。

如,“黄河的主人”一课的教学。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执教者都不约而同地将“艄公为什么会成为黄河的主人”作为文本的主问题,然后通过“感受黄河的惊骇、体会筏子的危险、体验乘客的从容、领略艄公的风采”这四部曲来呈现艄公是因为“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成为黄河的主人。这样的教学,看起来顺风顺水,但由于割裂了语言与背后的物象联系,学生们很难从语言品读中,建构起“通达”。为此,我在教学时,从“筏子”入手,讲述一段有关“羊皮筏子”的故事,并播放一段“羊皮筏子”过黄河时惊心动魄的场面,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以及艄公为克服大自然的艰难险阻而表现出来的超人胆魄。由于有了这一层的铺垫与渲染,当学生再对文本语言细细品读时,便渐次建构了黄河、筏子、艄公的意象,也渐次领略到“那个小小的羊皮筏子为什么给作者带来这么大的震撼”的底层含义。

三、带领学生走进语言,打磨有模有样的语言体系

语文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内在的逻辑体系,这种逻辑体系就注定了教学必须带领学生走进语言,并在与“语言”的把玩、回味中,充实学生的语言体系。

如,“第八次”的教学。在这篇文本中有这样两组句子——“结了断,断了结”和“丝断了,网破了”,两组短短的六个字的句子,可谓是蜘蛛锲而不舍地结网的精神写照,当然也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可以训练学生语言素养的句子。为此,我在教学时,围绕这两组句子,设计三个有梯度的问题:首先“结了断,断了结”与“丝断了,网破了”能不能丢掉?以此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品读中,感知蜘蛛一直努力,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放弃的精神。接着,我又以这两组句子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话题,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的内在含义,如将“结了断,断了结”变成“断了结,结了断”,就将原来的“屡败屡战”的意思变成了“屡战屡败”,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顺序变了,意思也跟着变了的语言规则。再接着,我又以“丝断了,网破了”中的“了”能否去掉为话题,进而让学生了解语言的节奏感。通过这三个有梯度的问题设计,学生们渐次地感受到语言存在的价值、规则以及节奏感。

(作者单位:江苏洪泽县老子山镇九年制学校)

猜你喜欢

筏子艄公物象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汉江渡口——两代艄公的“价值观”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一条筏子的浮生若梦
兰州羊皮筏子
坐羊皮筏子
古道 古码头 老艄公
聚焦羊皮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