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雅明“光晕的消失”分析当今社会的复制热
2013-04-29吴文召
摘 要:中国文化市场近几年一直刮着“复制风”,从电视节目到电视剧再到电影,同类型同题材扎堆放映。这种现象使得艺术作品缺少该有的灵韵和独创性,但这也是一种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历史必然。本文主要通过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分析来探讨“复制热”出现的原因以及我们该具有的态度。
关键词:复制热 本雅明 当今社会 技术进步 光晕消失
一、引言
从《宫》到《步步惊心》,从“快乐女声”到“快乐男声”到“中国梦想秀”再到其他各类电视台和网络的选秀,从“非诚勿扰”到“我们约会吧”再到其他地方台相继推出的相亲节目,中国当下的文化市场可谓是一片“复制热”,越来越多的“复制品”代替了本真性的独创品呈现在接受者面前,换汤不换药。作品独创性的缺失,在本雅明看来就是“光晕”(也就是所说的灵韵)的消失。
瓦尔特·本雅明 是20世纪一位极其特殊的人物,他既崇尚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进步,主张马克思主义观点,又不可忽视他身上浓厚的犹太神秘主义色彩,美国学者所罗门指出,“尽管他兼收并蓄了一大批有创建的思想家的思想和公式,但他却不是任何人的信徒,他简直不能归类。他并不局限于只用哪一个派别的思想方法--他既不是哲学家,又不是文学批评家,既不是艺术史家,又不是艺术社会学家。最好还是把他说成是一个把艺术作品‘翻译成隐喻般的格式塔心理学的人,一个说明艺术作品渊源和‘方向的人,是使人留下深刻印象而抓住艺术‘光晕的人。”[1]
二、“复制热”的具体体现——即“光晕”消失的三个内涵。
对于光晕(又译作 韵味、气息,灵韵等)首次被提到是本雅明在《摄影小史》中,而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对其进行了具体细致的阐释和剖析,可以说“光晕”贯穿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全书的始末。对于“光晕”的概念,本雅明从时空角度的描述是: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显现。[2]他认为是在大量的技术复制品涌现时,传统艺术品失去了原本笼罩在其身上的一种气韵,使其独立性和唯一性瞬间丧失。
本雅明认为“光晕”的消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原真性的消失。“光晕”的丧失最重要的就是艺术品“原真性”的跌落。原作的即时即地性构成了它的原真性(Echtheit)。即使再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也会缺少一种成分,就是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第一无二性。这种独一无二性才构成了历史,艺术品的存在过程就受制于历史。[3]
(二)永恒性的消失。传统艺术同复制时代艺术的区别还在于“永恒性”的变更。希腊艺术能在后世居于楷模地位,是因为其作品中创造了永恒价值,而现代艺术的特质从头到脚都由其可复制性决定。以电影为代表的艺术创作带来的“可修正性”将传统“永恒价值”彻底击碎,而这种对抗已经不光来源于艺术品的外貌,而是根植于它的制作过程。制成的电影就是对相当广泛的单个形象和形象序列进行组合剪辑的结果。剪辑师选来进行组合的是这样一些形象,这些形象最初被拍摄而成,最终由可以对之进行任意的修正。[4]
(三)膜拜性的消失。艺术品在面对大量的机械复制时,从传统的膜拜价值跌落为展示价值。众所周知,以巫术礼仪发端的艺术长久以来隐匿着神秘色彩,后来长期作为宗教礼仪的一部分而得以存的艺术品与世俗世界有着相当大的距离,鉴赏的过程要求理智的与艺术品保持一定的距离,既要设身处地又要避免完全的物我不分。但是,随着大量复制品的涌入,“单个艺术活动从膜拜这个母腹中解放出来,其产品便增添了展示价值。”[5]
本雅明分析的这三种关于“光晕”消失的内涵,深刻的揭露了现在中国文化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复制热”。
三、“复制热”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光晕”的消失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同此,“复制热”的出现也是一种时代的产物。
“光晕”的消失是传统艺术作品与现代艺术作品的分水岭。本雅明的一段对于巫医同外科医生的比喻形象的说明了这种距离的差别。“外科医生的治病方法与巫医不同,巫医是用伸手比划来对待病人的,而外科医生则是深入到病人身上动手术。巫医与病人保持着天然的距离,巫医--借助他伸出的手--多少缩小了这种距离,可是借助他的权威性,又扩大了这种距离;而外科医生则相反,他--通过深入到病人体内,大大缩小了与病人的距离,而随着他的手在病人器官中谨慎的操作,又多少增大了这种距离。”[6]
本雅明在此的解释是,触觉与视觉绝不是对立。他从历史发展角度说明这一变化的必然和可接受性,“在历史转折时期,人类感知机制所面临的任务以单纯的视觉方式,即以单纯的沉思冥想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它必须在触觉接受的不断引导下,即通过适应去完成。”[7]可见,本雅明其实对于技术的进步是持一种褒扬的态度,他认为“光晕”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他曾经就艺术复制时代的最好的代表--电影说过,“消遣性接受随着日益在所有艺术领域中得到推重而引人注目,而且它成了知觉以发生深刻变化的迹象。这种消遣性接受在电影院中占据主导地位。”[8]
四、我们如何看待“复制热”。
既然在本雅明看来“光晕”的消失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时代艺术。当技术大发展逐步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之时,在逐渐退去的传统艺术的“光晕”之下,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对传统艺术品的颠覆,也改变了人们对于艺术品惯常的审美方式,人们在占有某一原作复制品的过程中获得了欲望的满足。这或许促使了更多的复制品出现,社会大规模的需要,接受者审美的改变,都是促使“复制热”出现的重要原因,我们缅怀逝去的带有神圣灵韵的艺术伊甸园,但是我们更多的是要看到技术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史[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3][4][5][6][7][8]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 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9]元君玲.对本雅明光晕理论的思考[D]. 江西:南昌大学 2007.12.16
[10]马友平.拯救与回归---本雅明现代艺术思想研究[D]. 四川:四川大学 2003.3.20
作者简介:吴文召(1987-),山东东营人,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