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课堂上的新形式主义剖析

2013-04-29陈小辉

博览群书·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形式多媒体

陈小辉

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教学目标的提出,“自主, 合作, 探究”教学方法的推行,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等等, 所有这些都为新时代的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使历史教学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历史课堂教学也确实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因为课程改革尚处在探索阶段, 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从课堂本身——特别是一些公开课, 如观摩课、参选课和部分视导检查课来看, 因为过分追求体现新课标精神而对新课标的理解又不够深透, 导致课堂教学更多地注重演绎形式从而流于形式, 使这些课中的相当一部分成为应景的点缀而收效甚微, 令听课者感觉到了戴着镣铐跳舞的滑稽与沉重。

一、教学形式选择时做表面文章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历史教师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 以求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进行教学的状况, 于是如前所述, 形形色色的讨论、辩论、历史剧、知识竞赛充斥课堂。不可否认, 这些活动较之过去按部就班地讲解、提问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调动学生的目的并不在于过程和方法本身, 而在于吸引他们一起完成教学任务, 培养能力, 形成一定的认识。说到底, 过程和方法还是要为教学服务的 只有服务于教学它才有存在的价值。

如:讨论是很多教师都喜欢采用的课堂形式, 但遗憾的是有些教师选取的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比如有位教师在讲郑和下西洋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小组讨论题目:“假如你生活在当时, 你是否愿意远航? ”这个问题很明显地带有个人主观倾向性, 反映个体对事件的看法和意愿, 根本不需要讨论得出结论; 另外还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 ”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课本中是有固定答案的, 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课本, 他们完全可以自行归纳出来, 讨论实在有画蛇添足之嫌。这样形同虚设的讨论, 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 引发争论, 迸出火花,久而久之, 还会泯灭学生的思考热情,贻害无穷。

在历史课堂上很多教师虽然在表面上重视了过程的设计和方法的选择, 但实际上, 他们重视的是过程和方法的形式, 而不是过程和方法的实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开启学生思维的方法。只做表面文章, 追求表面的形式, 这样的结果只能是离新课程的要求越来越远。

二、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时迷失自我

历史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们敢于、乐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个性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与此同时, 我们也发现了另外一种奇怪的现象: 在一些气氛活跃、反响热烈的历史课堂上, 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 教师反倒成了可有可无的角色。例如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实施一堂活动课的: 事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并在课前把问题布置给学生, 由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 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把自己准备的东西展现出来, 并交流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学生课下准备比较充分, 展示和讨论欲望很强, 热情也很高, 但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 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 有的观点也难免偏颇。作为教师, 此时的补充和纠正是非常必要的。可是一堂课下来, 教师只是忙于在各小组之间穿行,把话筒从一个小组递到另一个小组,完全像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有效的指导。

初中阶段学生获得的知识虽然涉及面广却广而不深, 所以学生难以自觉形成辩证思维能力, 表现在感受理解和分析表达方面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如“9·11”事件发生后, 很多学生幸灾乐祸”;“你最崇拜的历史人物讨论中有的学生公然声称崇拜希特勒。这种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领路人, 必须担负起引导的责任, 把他们由偏执引向正轨。不能因为要体现什么“主体性”, 因为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而无原则地对他们的错误想法姑息迁就、放任自流。如果说在预设的表演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被降低为教具的话, 那么, 在上述情况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则被无限地拔高而凌驾于一切教学活动之上了, 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显示教师的民主, 这是穿新鞋走老路。

三、 多媒体替代教学成为课堂中心

新课标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 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 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开发历史课堂资源的过程中, 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传输迅速、声画兼备、形象直观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一些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诸如创设情境、展示材料和思维过程等问题。但是, 有不少教师在使用过程中依然未走出误区, 传统媒体的作用被进一步弱化, 多媒体大有代替常规教学成为课堂中心之势。过去重讲授的教师的“满堂灌”被多媒体的图文、动画、音频、视频这种全新形式的“满堂灌”取代了。不难发现, 在这种新形式中, 学生还是“容器”, 只不过这个“容器”中多盛了点现代声像信息而已。我们认为, 现代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手段是必要的, 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 也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效果。

如果从头到尾演绎课件的话, 很难突出重点、浅化难点, 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在课堂上成了单纯的机器操纵者, 看不到其教育机智, 对学生来讲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很难在稍纵即逝的媒体信息中把握一节课的知识结构、线索及要达到的目标。另外,媒体利用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师生互动, 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被多媒体的连续演示挤掉了, 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 学生也来不及对知识内容做出深入细致的思考, 也就是说, 教师引导学生与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

应当看到, 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 目前为止它还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 替代不了通过师生合作和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 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改革的需要出发,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 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表面的形式, 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猜你喜欢

多媒体教学形式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的有效应用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多媒体教学为高中语文课堂插翅添翼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